咸寧網訊 咸寧日報記者柯常智、通訊員余冬林、金星、李瑋欣報道:“青磚茶生產線升級改造后,不僅蒸茶和壓制實現一體化,形成了自動精準液壓切茶、自動仿型修邊、高效自動稱茶、成品自動包裝的智能化生產能力,而且,每條生產線的操作工人由原來的11人減少到現在的5人,每分鐘茶磚產量也由原來的3塊提升至現在的6-8塊,壓制模成形率達到100%,稱茶、蒸茶、壓茶、冷卻定型等工序時效,較人工操作提高了3至4倍。”6月3日,湖北赤壁趙李橋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鵬程提起與湖北香城智能機電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研發合作,充滿感慨地說,是技術改造讓企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針對當前青磚茶制備過程中存在的設備陳舊、生產效率低、人工成本高、衛生質量不達標、產品質量不穩定等問題,該公司與香城智能機電研究院于2018年聯合啟動節能高效磚茶壓制自動化生產線項目研發,形成了以鋼材邊框、實木為面模的“鋼木結構組合”,代替傳統純木制模具,推動青磚茶壓制技術提檔升級的研究成果,達到既保持青磚茶原有風味,又有效解決純木制模具易老化變形,導致的產品合格率不高,頻繁更換增加投入成本等問題,推動青磚茶生產實現智能化、清潔化、標準化、輕簡化。
為保障新技術研發順利推進,“科創中國”建設湖北中心站及時選派聯絡員,加強與企業、科研技術團隊建立常態化互動關系,為青磚茶生產線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搭建政產學研合作橋梁,協調解決項目落地中的配套資金不足、技術支持不夠等問題,推動企業家與科學家有效對接,引領技術、人才、數據等創新要素走向生產一線,實現人才鏈與產業鏈“雙鏈融合”。
通過科創聯絡員的牽線搭橋,咸寧市科協、趙李橋茶業、湖北科技學院、湖北香城智能機電研究院等主體單位,圍繞青磚茶生產線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聚焦需求-對接供給-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的合作研發模式。不僅實現了企業需求與技術供給的精準對接,打通了相關領域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而且,通過產學研合作,實現了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經濟“并駕齊驅”,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提高了成果轉化效率,激發了成果轉化動力。
“企業的全力支持配合,使青磚茶生產線升級改造項目僅用半年時間就實現了試生產。”湖北科技學院教授、香城智能機電研究院項目負責人王朝南告訴記者,作為“科創中國”建設的院企合作典型,該項目的成功研發,不僅改變了過去由于產學研脫節,造成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的浪費現象,而且,有效解決了企業生產一線面臨的現實困境,實現了技術供給與生產需求的精準匹配。
編輯:hefan
上一篇:
“科創中國”建設的咸寧實踐②通山縣枇杷協會發揮科技示范帶動作用 推動枇杷產業提檔升級
下一篇:
赤壁市組建高質量發展“智囊團” 助力企業轉型推動產業創新
咸寧網訊通訊員方強報道:4月17日,央視現場直播的“赤壁青磚茶杯”第一屆CCTV世界圍棋青少年業余網絡大賽總決賽正式揭幕,中...
這個冬天,到赤壁這條鄉村溫泉旅游線路走一走,泡一泡溫泉,暢享寒冬暖意。地址:赤壁市赤馬港辦事處黃龍社區九組Day2羊樓洞...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內沖瑤族村曾是瑤族先民的"聚居地", 2012年被通城...
初冬時節的湖北赤壁,俄羅斯方塊小鎮的茶園依然碧綠起伏,羊樓洞明清石板街的游人依然絡繹不絕,趙李橋茶廠的工人們依然緊抓...
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的湖北赤壁,產茶歷史悠久,茶資源豐富,茶文化深厚,是歐亞萬里茶道發源地。據介紹,大德和茶業自...
400年前,赤壁市羊樓洞鎮正青春,當地盛產磚茶而聞名于世,一條1.1公里長的青石板路每天在“雞公車”的反復碾壓下,堅硬的石...
云上咸寧報道(見習記者雷申)“磚茶沏好,出于禮貌,我輕淺地含了一口。赤壁青磚茶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生產歷史,為探訪赤壁...
借力“一帶一路”東風,眾多企業品牌在“赤壁青磚茶”公共品牌統領下,合力打天下,涵蓋了赤壁茶業90%的青磚茶產品,其中有...
12月1日,決勝之年看湖北網絡主題活動,來到了湖北赤壁市。趙李橋生產的成品青磚茶(周瑞騏攝)趙李橋茶廠渥堆茶洞(周瑞騏攝...
萬畝茶園(央廣網記者熊峰攝)央廣網咸寧12月2日消息(記者熊峰)12月10日, 2020“一帶一路一茶”赤壁青磚茶產業發展大會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