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通常習慣于從時間維度來講述中國歷史,這也就形成了我們所熟悉的中國通史、斷代史以及各種各樣的專門史。不僅如此,對于歷史進程,我們也多習慣從時間維度進行理解和解釋,由此往往會將前后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勾連起來,并建立因果聯(lián)系或者各種解釋。不過,在史學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已經意識到,歷史學不是一門純粹討論真相的學科,更多是一門解釋性的學科,從而基于不同角度、不同價值觀、不同立場等對歷史事件、歷史過程等進行解釋,而時間則是我們習慣的一種解釋維度。
歷史學是一門解釋性的學科,由此引發(fā)的一個問題就是,通常被認為與時間并置的空間呢?我們是否可以從空間,具體就是地理的角度來對歷史及其進程等進行解釋呢?當然可以,這就涉及一門以歷史地理學為名的學科。
我國歷史地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侯仁之先生曾對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界定,即“研究在歷史時期主要由于人的活動而產生或影響的一切地理變化,這就是今日所理解的歷史地理學的主要課題”,“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如上所述,乃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的本身,也就是無異把當前地理學的研究,推回到已經過去了的歷史時期……其主要目的則在于探討同一地區(qū)或同一地理環(huán)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情況,以及其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去理解當前這一研究對象的形成和特點”。歷史地理學本質上是研究歷史時期的地理變化的,但不得不承認,絕大多數歷史及其進程都發(fā)生在“地”上,由此必然或多或少地會受到“地”的影響,或者對“地”產生影響,由此似乎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可以被認為是從“地”的角度對歷史及其進程進行解讀。
到了這里,可能有人會問這不就是“地理決定論”嗎?當然不是,“地理決定論”是單線性的歷史解釋,認為歷史進程的因果有著唯一的解釋,但這里講述的則是解釋中國歷史的地理維度,是多種甚至無數種解釋中國歷史的維度之一。
不過如果回顧學術史,以往從地理維度講述中國歷史的論著并不多,大都局限在專題領域,如中國疆域沿革史、移民史以及從地理的角度討論城市的興衰和區(qū)域開發(fā)的進程等等。韓茂莉老師的《大地中國》一書則對中國不同時代的一些重要歷史問題從地理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從某種意義而言,可以說是一部地理維度的中國通史。
如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多次“南北朝”,而這些“南北朝”之間的戰(zhàn)爭多發(fā)生在淮河流域,且其中一些著名的戰(zhàn)爭大家也都耳熟能詳,如三國時期曹魏和孫吳之間在淮河流域的長期拉鋸以及“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還有前秦苻堅與東晉之間發(fā)生的決定了兩者命運的“淝水之戰(zhàn)”,以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淮海戰(zhàn)役”等等,之前對于這些戰(zhàn)爭及其影響的解釋多是從經濟、戰(zhàn)爭準備、民心向背等角度入手,而韓茂莉老師在“守江必守淮”一文,從地理的角度對此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并最終歸納為“淮河流域地處四戰(zhàn)之地,不是因為險,而是因為其屬于長江、黃河流域的自然延伸地帶,不南不北,南北互相以淮為屏障,一旦交戰(zhàn),關鍵地帶不在于河,也不在于江,只在于淮”。
還有膾炙人口的“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當然在歷史上也有著相應的史實,雖然以往對諸葛亮不斷北伐的原因從歷史學角度進行過討論,也基本達成了共識,即為了“以攻為守”,與此同時,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者還曾對北伐的路線進行過復原,但很少有學者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而韓茂莉老師在“川陜交通與諸葛亮的北伐路線”一文中將歷史地理學對諸葛亮北伐路線的復原與諸葛亮不斷北伐的歷史解釋結合了起來,提出“正如我們看到的,諸葛亮數次北伐選擇的路徑,幾乎沒有對曹魏政權構成真正的軍事威脅,有的只是牽制作用,進而達到以攻為守的效果”。
當年作為學生的時候,筆者就聽過韓茂莉老師的課程以及一些講座,特點就是生動有趣、通俗易懂,但同時又有著學術深度,從而在不經意間就能讓聽眾學到具體的知識,《大地中國》也延續(xù)了這樣的風格。
如中國大地上留存下來數量眾多的佛教寺院,對于普通人,甚至不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而言,多進和多重的寺院往往使得游客一頭霧水,雖然也能整理出一些“規(guī)制”,但又不明所以,也就更無法理解這些建筑及其布局背后的歷史了。而韓茂莉老師以大家耳熟能詳的《西廂記》中的“西廂”入手,對佛教建筑空間布局的演變過程進行了介紹,且通過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講述了這些建筑中供奉的佛像的來歷和沿革。化繁為簡,短短11頁的篇幅將雜亂的歷史娓娓道來,這也是一位學者學術功底的表現,因為只有將對歷史的認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才不需要引經據典,也才知道講述的重點。
還有“十里八村的盛會——趕集”,講述的是中國鄉(xiāng)村“集市”的空間和時間分布。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講述方式,那么首先要從類似“中心地理論”等地理學的理論說起,而且還可能會涉及眾多學者在不同區(qū)域進行過的大量的社會學調查,沒有受過這方面訓練的讀者肯定會被繞得七葷八素。但韓茂莉老師拋開對繁復的理論和方法的討論,用通俗的語言,從我們日常習慣和常識入手,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簡單明了的介紹。不僅如此,雖然時代變遷,但“集”依然在現代中國大地上廣泛存在,那么本書的讀者在未來旅游中看到“集”的時候,是否會有著不同以往的感受呢?
總體而言,《大地中國》在風格上是一本通俗讀物,面向的受眾也超出了學術界,但該書同時又是一本歷史地理學的入門讀物,是理解中國歷史上一些可以從地理的角度加以解釋的歷史問題的入門讀物,也即一門歷史學的專業(yè)著作。在快節(jié)奏的今天,這樣的著作顯然更符合時代的需求,在具有學術性的同時,又能讓讀者以極快的速度把握學術問題。
(原載《北京日報》,作者為成一農)
編輯:但堂丹
彩繪兵馬俑《華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國通史》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朝華出版社綠底粉彩花卉紋多穆壺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軌跡具有某種同...
夔鳳紋瓦當? ?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軌跡具有某種同一性,但其發(fā)展速度在不同地區(qū)卻不平衡。
《中國歷史的色象》陳魯南著內容簡介:兔年春晚,歌舞節(jié)目《滿庭芳·國色》驚艷“出圈”,給觀眾留下了華美的印象。
魯迅將中國古代文化比成“吃人的宴席”,陳獨秀覺得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家、釋家都應打倒和根除,錢玄同甚至偏激地說中國應廢...
摘自《五萬年中國簡史》,姚大力、錢文忠、于賡哲等著,文匯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位于關中的華山被列入“中國”之內,可見司...
《中國人史綱》柏楊著?內容簡介:《中國人史綱》(上、下)是臺灣作家柏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該書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
——朱介與朱敬則關系探討朱封金百家姓中,朱姓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姓氏,朱氏的來源之一源于黃帝之孫顓頊第五子,被禹賜姓曹,...
這本書既不叫“中國通史”也不叫“中國史綱”,而是叫“中國人史綱”,特地把“人”突出出來,就已經表明了柏楊的立場,這是...
廣義的中原指今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漢初天下蕭條,漢廷與眾侯者發(fā)出了政治上的封...
《問蒼茫大地》石鐘山著? ?內容簡介:該書是作家石鐘山的長篇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