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賦予咸寧的戰略定位,是市委五屆二次全會作出的戰略部署,是今年4月市委主要領導有關“三個定位”批示的重要著力點。4月以來,市發改委按照“深實嚴細久”要求,深入開展高質量發展“六大”活動,組織7個調研組到各縣市區深入調研,走訪了82家企業和項目單位,召開了7場縣市區座談會,委內開展了2輪大研討。通過調研,發現各地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存在對特色的定位不鮮明,對“一縣一特色”理解有誤區等問題。在調研基礎上,針對問題,我們完成了《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的思考》調研報告。
一、什么是特色產業增長極
特色產業增長極是產業發展中個性特征明顯、增長潛力巨大、可持續、可支撐一方經濟發展的產業形態,也是一個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一)特色是外部表現,是區別,是特色產業增長極的基礎
1.人無我有是特色。就是突出地區差異性,挖掘自然稟賦、區位優勢、歷史沉淀、人文傳承等“獨特性、個性化”的特征。比如,咸寧擁有全國90%以上的古桂樹,88個桂花品種(全國160多個),是知名的“桂花之鄉”,桂花就是特色;咸寧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位置,是“中三角”“小三角”的中心,等等。
2.人有我強是特色。就是突出在同質化競爭中,更加有優勢的特色。比如,咸寧和安吉都有豐富的竹林資源,2019年咸寧竹產業綜合產值20億元,而安吉現有竹產品企業2000余家,開發了3000多種竹制品,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就有11家,竹產業年產值112億元,GDP貢獻率達到30%。安吉竹產業就是特色。
3.人強我新是特色。就是在“強強”白熱化競爭格局中,因時因勢更新特色,敢于革新,以“新”創造領先優勢。比如,柯達公司曾占據過全球2/3的攝影產業市場份額,拍下了歷史上首張數碼相片,開創了數碼相機時代,但是仍將重點放在一次性膠卷業務上,沒有全力進行數碼化轉型,于2012年申請破產保護。比如,通城涂附磨具產業是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產業集群,平安電工依靠持續的創新和新產品研發,實現產品升級,連續15年蟬聯全國同行業第一、亞洲第二,近年又打破了飛機外殼研磨砂帶的國外壟斷市場。
(二)特色產業是各類特色經過市場培育發展而形成的產業,是特色產業增長極的核心
特色產業是一種市場指向的產業,是在各地已有特色上,依托本地產業發展基礎和潛力,參與市場競爭,歷經“大浪淘沙”培育發展而成,契合產業發展方向,發揮優勢,以特色產品占領市場,以特色品牌鞏固市場,且能夠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形成獨具特色、領先優勢的產業。發展特色產業,要避免同質化競爭、大同小異、大而化之,既耗費資源、人力、資金等生產要素,又造成產品積壓、銷路不暢、價格下降。比如崇陽釩產業在國內漸成西攀(枝花)、北承(德)、南崇(陽)三足鼎立之勢,2019年共有規模以上釩企業17家,年產值20億元,稅收1.3億元,占全縣稅收的12.9%。可以說釩產業是崇陽特色產業。
(三)特色產業增長極是特色產業的極化、聚集,是咸寧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通過揚優勢、低成本運作,創造高附加值產品,形成可持續、可支撐一方經濟的產業形態,讓產業迸發生機和活力,讓產業生產經營者獲取高于平均水平的經濟效益,讓產業組織者獲取成就感。特色產業能否成為增長極,關鍵看是否擁有廣闊市場需求、是否符合政策導向、是否符合本地實際。特色產業深度開發、極化、聚集,內引外聯、迅速壯大,其增長值達到當地當年GDP的5%,達到主導支柱產業水平,培育形成特色產業集群。一旦特色產業確定之后,政府就要給予土地、人才、資金等全要素政策支持,將其打造成增長極。
二、怎樣形成特色產業增長極
(一)咸寧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近年來,咸寧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知名品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超過千億,工業產值突破了2000億元大關,咸寧國家高新區、國家級智能機電創新型產業集群、國家應急產業基地等“國”字號獲批,云母、砂帶、釩等產業位居行業前列;全市服務業占比達到43.3%,創歷史新高,旅游業位居全省第一方陣。但是全市產業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
1.“特色”多,但“特色”標識不夠鮮明。目前,全市有茶葉、油茶、蔬菜、苧麻、獼猴桃、桂花、楠竹、竹筍、生豬、水果(枇杷)、苗木、小龍蝦、螃蟹、鮰魚等特色農業。有電力能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機電制造、森工造紙、冶金建材等6大主導產業,涵蓋了41個工業門類中的35個,是典型的“小而全”工業布局。比如,蔬菜產業,從七十年代,咸寧就一直打造“北有壽光,南有嘉魚”品牌,實際上還有“北有壽光,南有新野”、“北有壽光,南有彭州”、“北有壽光,南有盈江”等提法,“南有嘉魚”一直未能形成氣候。
2.“特色”品牌雜,但抱團、成群、有影響力的少。從農業來看,缺乏區域農業公共品牌,各打各的品牌,品牌分散營銷,特色不夠鮮明。比如,茶葉商標有上百個,磚茶有“赤壁磚茶”“咸安磚茶”兩個品牌,除了古老“川”字牌外,其他的幾乎無知名度。目前政府主導的品牌申報培育力度不夠,市場各自為戰、各自申報,導致同一區域同一產品,諸多品牌,惡性競爭。
3.“特色產業”規模不大,處于產業鏈中低端。從產值來看,特色農業“量不夠”,原料滿足不了大規模深加工需求,比如全市苧麻年產量0.75萬噸,而湖北精華紡織集團原麻消耗量1.5萬噸以上;黃袍山油茶原料也大多來自湖南等地。特色農業產值最高茶葉行業,2019年全市綜合產值82億元,僅為安化縣的37%;全市工業總產值2092.7億元,平均每個行業產值約59.8億元;12個省級成長型產業集群,除機電、管材、紡織等3大產業集群產值過百億元外,其他均在50億元左右。從加工轉化來看,農產品缺乏龍頭企業,深加工不夠,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2.5:1,山東3.75:1,美國5:1;楠竹加工轉化率40%左右;蔬菜年加工量5萬噸左右,僅占蔬菜生產總量的1.82%。工業行業規模不大、帶動性不夠強,非金屬礦物制品業(319.7億元),紡織業(166.2億元),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162.8億元),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124.3億元),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124.1億元)等產值前5的行業均為傳統產業,而且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帶動能力有限。
4.“特色”未被挖掘,深度開發空間巨大。比如康養方面,咸寧生態優勢突出,醫療資源相對豐富(每千人擁有執業醫師數2.72人,排全省第5;每千人擁有床位數5.763張,排全省第10),是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市、醫養結合試點市,發展康養產業的巨大空間。但是目前全市養老機構入住率30.2%,大量床位空置,其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服務內容單一等問題。比如旅游方面,咸寧旅游資源豐富,游客人數達到7636.78萬人次,但是旅游人均消費只有516元,相當于全國953元的54%、秦皇島1300元的39.7%,核心旅游吸引物少,可供游客選擇購買的特色旅游商品不多。再比如,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885立方米,分別是全國、全省的1.37、1.67倍,長江岸線128公里,萬畝以上湖泊5處,但是“親水”設施少、游玩場景不多,僅有5個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水域旅游開發嚴重滯后。當前,旅游、健康、文化等美好生活需求爆發式增長,但是我市放大生態康養特色不夠,有些“特色”“視而不見”,急需對“特色”進行全面梳理、統一規劃、深度開發。
(二)建成特色產業增長極的路徑
1.發展特色產業必須走分層分級分類發展之路。堅持市場淘汰、遴選機制,分揀出特色主導產業。鄉鎮層面,堅持“一鄉一品”,著力發展各類特色產品,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要。縣級層面,堅持“一縣一特色”,服務全市打造增長極的大局需要,篩選出1個立縣的特色產業,給予特色產業適當扶持。經過前期調研,建議:咸寧高新區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咸安區放大“九養”特色優勢,培育大健康產業;嘉魚縣發展百億蔬菜產業;赤壁市繼續做優做特青磚茶產業;通城縣做大做強油茶產業;崇陽縣發展壯大衛材應急產業儲備基地產業;通山縣重點發展旅游業。市級層面,立足形成“增長極”,用國際視野、前瞻眼光,優選出1至2個有廣闊市場前景、國家政策支持、符合咸寧發展實際的特色產業,實施超常規扶持政策,助力產業極化、聚集,形成特色產業增長極。經過綜合分析,全市可以打造人性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產業集群和綠色工業集群。
2.發展特色產業必須走“融合、強鏈、聚集”之路。全市不少特色產業“單打獨斗”難以做大,但是發展“農業+”“旅游+”等新業態,互相借力借勢發展,融合發展,必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圍繞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加強上下游招商引資,做大做強產業鏈,形成疊加效應,培育成產業集群,實現集群發展。根據主體功能區,優化產業布局,依托咸寧高新區,聚集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農業要堅持“一鄉一特色、一村一品”;文旅康要適當聚集布局,不能遍地開花,形成“串點連線成面”的區域布局。
3.發展特色產業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要放大咸寧生態優勢,推動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走綠色發展道路,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到實處,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一些依托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要合理利用、適度開發,不要“竭澤而漁”,要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拓展產品多種功能,實現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循環利用。
(三)兩個特色產業增長極發展路徑的建議
1.大力發展人性化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產業。圍繞人的“身、心”兩個方面,對生命實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護,其中身體方面包括醫藥、養生保健、體育運動等業態,心理方面包括孕產婦保育、母嬰健康照料、研學科普、旅游休閑、健康教育等業態。國家大力發展健康產業,規劃建設健康產業集群;我國健康產業規模將達到16萬億元,市場空間巨大;咸寧生態優勢獨特,具有發展康養產業的基礎條件。建議圍繞全生命周期布局健康產業。一是針對學前兒童群體,重點發展母嬰健康照料、托幼服務、早教培訓、學前教育等產業。二是針對青少年群體,重點發展研學旅游。依托自然人文資源、科技發展,發展研學科普旅游,助力青少年成長。三是針對青壯年,重點發展體育、旅游等產業,發展山地車越野賽、森林越野、漂流、滑雪等體育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全域旅游,推動“旅游+”融合業態發展,將旅游業打造成健康產業最有特色的產業。四是針對中老年,重點發展養生保健、健康教育、健康食品、養老等產業。積極發展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加強重大疾病預防、康復、亞健康干預等方面的研究。發展中醫藥、生物制藥等產業。發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養,加快醫護等健康人才培養步伐。為老年患者在臨終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將康養產業打造成健康產業最有潛力的產業。五是發展健康食品產業,將特色農產品與加工業、文旅康產業深度融合,將特色農產品開發成健康食品、旅游產品,將農業變成綜合性產業,規劃建設“世界桂花城”,打造世界飲料之都。建設公共衛生重塑重構試點示范市、區域醫療中心,加強醫養結合、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等國家試點,實施“養在咸寧”培育工程。發展“文化+”新業態,建設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基地、街區。
2.大力發展綠色工業。國家正在大力實施“制造強國2025”戰略,咸寧已有1個國家級園區、2個國家級產業創新平臺。一是著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圍繞全省“光芯屏端網”布局,擴大基礎電子、光電、數字通信產業規模,建設華中電子信息基礎材料和光電子信息配套產業基地。二是著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重點推進咸寧核電、通山大幕山抽水蓄能發電、華潤蒲圻電廠三期、咸寧市靜脈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咸寧市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擴建、赤壁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重大能源項目建設,推進風電、分散式光伏和生物質能開發,打造華中清潔能源輸出發動機。三是著力發展智能制造產業。重點發展智能機電、模具制造、汽車零部件制造、專用車輛、工業機器人及數控機床、3D打印等產業,實施“兩化融合”示范工程,發展工業互聯網,加大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推廣力度。四是著力發展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化學新材料、信息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等4大新材料產業,前瞻支持納米材料、智能材料、超導材料等3大前沿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項目。五是前瞻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加強與東湖高新區對接,引進一批5G設備制造和服務企業。推進工業互聯網、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農業、智慧交通、數字政府等領域的5G應用。
三、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的思考與建議
(一)處理好特色產業與非特色產業的關系
特色產業一旦定位明晰之后,就不能左顧右盼、搖擺不定,要集中攻堅,圍繞特色產業出臺政策、配置資源和提供組織保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平均用力”,要圍繞上下游延伸、左右方聚集,找準切口和突破口,找準產業發展路徑,形成拳頭、重點突破、帶動全鏈條發展。對于非特色產業,不是限制發展,而是任其“野蠻生長”;在與特色產業發生爭資源等矛盾時,能夠做出讓步。
(二)在大局之下行動
一是抓特色產業引導。要按圖索驥,抓產業招商。二是抓產業培育。重點是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產業群左右方聚集,讓產業既有量的擴張又有質的提升。三是抓特色產業發展要素保障。把市場主體的難事、煩心事轉變為各級政府、各個部門應該做好的事,營造咸寧良好的信用環境、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市場、政府、社會三個方面的積極性。四是激發特色產業內生動力。加快市場主體向現代企業轉型,與國際國內市場接軌。加快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提質增效,發展壯大。五是精準實施100家特色企業精培工程。讓成長型企業、隱形冠軍插上科技和金融的翅膀,讓企業現有的市場占有優勢和科技創新優勢變為產品優勢、品牌優勢,扶優扶強、做大做強,為咸寧培育發展一批新的增長點、引爆點。
(三)建立產業發展長效機制
一是大員上陣、專班推進。建立“六個一”的推進機制(一個產業一名市領導、一個牽頭部門、一個工作專班、一套協調機制、一筆專項經費、一定五年),解決誰來抓的問題,常抓不懈,久久為功。二是科學謀劃、強化支撐。建立“四個一”支撐體系(一個產業編制一個產業發展(招商)規劃、建立一個項目庫、配套一個專項產業基金、出臺一套特定的融資招商扶持政策),解決怎么抓的問題,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三是考核評估、倒逼發展。建立“兩個一”的監督評價體系(一個產業一套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一個督辦專班),解決發展成效的問題,定期督辦,定期提交發展情況報告,實行動態管理。
(市發改委主任 張善猛)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宋泓錫自然風水學研究心得之三」立志
下一篇:
「宋泓錫自然風水學研究心得之二」修心
咸寧網訊全媒體記者王勃、通訊員程釗報道:7月2日,崇陽縣召開推進崇陽高質量發展“六大”活動特色產業增長極專題研討會。杭...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萱20日下午,來自民盟、民建、農工黨等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的委員們,圍繞市委書記丁小強的致辭和政協...
12日至13日,通城代表團集中審議了政府工作報告。要推進高質量發展,重點實施“三個四”(中藥、電子信息、涂附磨具、云母四...
咸寧網訊記者姜明助、見習記者譚宏宇報道:8月17日,我市召開“六大”活動有關調研報告討論會,與會人員圍繞調研成果開展討論...
編者按:5月27日,我市舉行“六大”活動專題學習報告會,邀請三位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建設特色產業增長極、轉型發展示...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陳希子、通訊員孫劍、胡知微報道:近日,嘉魚縣女作家協會20余名女作家在縣文聯、縣作協的組織下,來到陸...
堅持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一種基本工作方法,是科學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重要基礎,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載體。各縣(市、...
在剛剛結束的咸寧“兩會”,與會代表和委員就產業發展、營商環境優化、企業融資問題緩解、保險制度完善等熱點經濟話題暢所欲...
各位代表、同志們:在全體代表和與會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咸寧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即將勝利閉...
近幾年來,崇陽縣桂花泉鎮黨委堅持將雷竹產業作為強鎮富民的主導產業,按照“統一規劃、整體開發、分期實施”原則,謀劃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