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崇陽提琴戲的變化
20世紀80-90年代是中國各項事業的改革時期,提琴戲也不例外,經歷了各種改革,并發生了許多變化。如:演藝人員,改變了以前清一色的男性和男扮女妝的習慣,男女同臺演出,女性漸成劇團的主力。樂器方面,自80年代后,作為主奏樂器的提琴由絲弦發展為鋼絲弦,短桿長簡改為長桿大簡,各劇團普遍用湖南株洲樂器廠制作的大筒代替自制的龍頭提琴;其他協奏樂器增加多種,自90年代始,各劇團在原提琴、嗩吶、二琴、板鼓、堂鼓、夾手、小鑼的基礎上,增加揚琴(電子琴)、笛子、低胡等。因樂器的花色品種增加,提琴戲的音樂質量不斷提高。表演方面,演員普遍掌握基本動作要領,注重戲劇情節的表演程式。舞臺美術方面,隨著地方經濟條件的改善和主辦業主的經濟能力,演員服飾由樸素簡單逐步轉向鮮艷華麗;按照不同劇本角色的要求,吸收漢劇、京劇中的臉譜藝術,增加了演員的面部化妝,豐富了舞臺表演的美感。舞臺陳設方面,樂隊由初期草臺戲在臺中間桌邊演奏,移至戲臺旁邊左側演奏,成為名副其實的舞臺戲。尤其是2005年以后,舞臺燈光、布景、音響、字幕、扣麥擴音等諸多硬件設備逐步增強,提琴戲的品位和質量提高。
經過改革的提琴戲,其藝術水平雖有提高,但傳統的戲劇曲藝丟掉不少。樂器方面,傳統提琴戲的鑼鼓點子打法減少,京漢楚“三合一”的打法增多。表演方面,傳統提琴戲中的甩發功和難度稍大的一些表演技法無人學唱,一些戲迷觀眾喜愛的傳統劇目無人擔綱出演,觀眾欣賞情趣減弱。臺詞道白丟掉地方戲的本土話,用漢話、京話、湘話“三夾腔”。尤其在演唱腔調改革過程中,改革者在沒有實踐經驗豐富的老藝人的參與下,脫離《提琴戲音樂》理論的指導,加之缺乏明晰的保護、傳承思路,將傳統提琴戲的幾大主要板腔音樂改為缺乏感染力的新正調、新哀調、新一字調、新拖子、新原板,致使應崇陽廣大群眾欣賞習慣而生,并迅速繁衍發展而成的地方戲——崇陽提琴戲失去了傳統特色。隨著私營性質劇團的出現,劇團組成人員由以前一地或一村組成到后來多為臨時搭班,變動性大;加之從事戲劇演藝的人員由娛樂性向營利性轉變,“喊劇”成份增加,有的還借改革之名,把花鼓、黃梅、歌劇充斥其間,提琴戲成為“大雜燴”,還美其名曰“雜交”熱鬧,提琴戲出現變種之勢。
由于時間的變遷和人員的變化,1980年后從事戲劇事業的第四代藝人,因其學藝經歷從改革中過來,已成習慣,并成為后期演藝隊伍的主力隊員;但崇陽提琴戲的第三代老藝人和大多戲迷觀眾,因其傳統的演藝經歷和固有的欣賞習慣,只對其戲劇表演形式方面的改革表示接受,對唱腔音樂的改革卻很有反感。演唱腔調的改變對崇陽提琴戲的傳統特色帶來很大的沖擊,有悖于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宗旨。
2002年第五屆提琴戲劇節以來,一批年老民間藝人、不少戲迷觀眾對此提出了許多意見和批評。有人到文化部門詢問:“你們提琴戲劇節怎么辦成了花鼓戲節?”有人找到劇目排導人當面指責:掛提琴戲的招牌,唱的不是提琴戲,是大雜燴!”還有人投書報刊呼吁,或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保護建議案和提案,請求恢復原汁原味的提琴戲。
2008年前后,全縣常年演出的私營劇團每年有10個左右。凡演唱傳統提琴音樂的劇團,年演出均在200場次以上;凡演唱雜腔新調的劇團,年演出不過百余場次。一些劇團還經常碰到群眾接戲時,把是否會唱傳統提琴戲作為演出成交的必要條件,充分反映出崇陽戲迷觀眾對傳統提琴戲的欣賞需求。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六、傳統提琴戲的保護
下一篇:
四、提琴戲歷代藝人
原標題:唐代九霄環佩古琴現身“中國古代樂器展”傳世僅4張新石器時代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200余件(套)樂器...
賈湖骨笛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西周四虎镈鄒雅婷攝商代婦好墓鸮紋特磬鄒雅婷攝唐代李貞墓三彩騎馬樂俑范立攝提起中國古代音樂,...
“暑假班想給孩子選一門樂器學一下,但是不知道怎么選才是適合孩子的。
特約記者胡劍芳“古田畈,好地方,兩港泉水潤田莊,四面青山相擁抱,幸福生活響當當!”2月6日下午,一場由農民自編自演的春...
■孫震《楚辭》是據屈原等楚辭作品輯補形成文獻,在中國先秦音樂史研究中具有獨特價值。《楚辭》作品中描述的音樂活動具有鮮...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查生輝陳希子實習生費霖好特約記者龍鈺?嘉魚嗚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類樂器。同年,他又...
志在千里每一天都能煥發“新生”的力量夢想無關年齡,青春無關容貌只要敢闖蕩,此刻正青春重陽節來臨愿天下老人不斷延展人生...
”? 2023年5月28日稿于黃鶴樓畔【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咸寧市葫蘆絲(巴烏)學會會長】.
發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愛國情懷,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
新華社鄭州3月22日電題:“火”出圈的“唐宮小姐姐”原來出自這里新華社記者桂娟、李文哲“幾年前在河南博物院參觀采風,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