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2月9日電 題:幫扶不停步 群眾更幸福——我國脫貧人口最多地級市易地扶貧搬遷后續觀察
新華社記者林碧鋒
烏蒙大地,正開新局。
云南昭通,位于烏蒙山腹地,所轄11個縣(市、區)中曾有10個是國家級貧困縣,是全國脫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脫貧攻堅以來,當地因地制宜新建一批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近36萬搬遷群眾住進新居。
一年多來,昭通在穩住就業、壯大產業等方面聚力施策,后續幫扶不停步,拓寬鄉村振興路,讓搬遷群眾有活干、致富有盼頭,穩步過上幸福美好新生活。
穩住就業 18萬群眾有活干
跨縣(區)安置是昭通的關鍵之舉。其中,昭陽區靖安新區、魯甸縣卯家灣兩個大型安置區分別安置4萬人和3.9萬余人,相當于新建兩座中等規模縣城。
曾有過在浙江一家服裝廠工作的經歷,32歲的搬遷群眾韓富潮如今在靖安新區辦起了制衣廠。廠房里成排的縫紉機嗒嗒作響,墻上“勤勞才能安家”的標語格外醒目。
11月2日,一位搬遷群眾在靖安新區某服裝廠工作。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我們采用訂單生產模式,今年已生產十多萬件,希望逐步擴大規模,帶動更多人就業。”韓富潮的初衷是想讓搬遷群眾有活干,目前制衣廠吸納近40人就業。他說:“免租金、推薦工人、擴寬銷售渠道,政府提供了許多幫助。”
搬遷群眾肖邦群以前在大關縣老家帶孩子,丈夫外出務工。去年一家人搬入靖安新區的新家,隨后夫妻二人到一家電子設備扶貧車間工作。如今她成了生產線班長,丈夫則是倉庫管理員。她說:“我們倆月收入共8000元左右。”
在離卯家灣安置區不遠的一個織襪廠,來自永善縣的搬遷群眾劉文林是一名技術工。她的丈夫通過安置區推薦,在附近一個工地務工。她說:“現在家門口上班,可以更好地照顧老人和小孩。”
11月2日,搬遷群眾在靖安新區某電子設備扶貧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昭通市委書記郭大進說,為了讓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昭通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供給,帶動4萬余人就近就業,并在安置區建立就業創業服務站,有序組織勞務輸出。
目前,全市19.81萬名搬遷勞動力,已穩定就業18.38萬人,就業率92.78%。
壯大產業 增收致富有盼頭
在卯家灣安置區的一個香蔥基地里,百余名群眾忙著收蔥。基地負責人徐春芳說,這片5000畝的地每年可以種三季蔥,每季需700名至1000名勞動力,每年可帶動2000多名搬遷群眾就業。
11月5日,一位搬遷群眾在卯家灣安置區某香蔥基地干活。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徐春芳告訴記者,基地和卯家灣安置區合作,由社區工作人員提前摸底,征求搬遷群眾就業意愿,組織群眾到基地干活,“他們可以種蔥、做管理和拔蔥,月收入3000元至5000元不等。”
46歲的卯興蘭來自巧家縣,剛搬遷時擔心沒工作,在社區工作人員引導下,和丈夫胡興才一起到香蔥基地干活。卯興蘭說:“我們只要有活都會來,忙的時候每個月可以做20多天,收入有保障。”
記者走進靖安新區一家電子設備扶貧車間。2700多平方米的車間里,200多名工人在4條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工作。車間負責人許雙鳳說,廠里的搬遷群眾經過培訓大多成了熟練工。
這是11月5日拍攝的卯家灣安置區一隅。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現在工作穩定,增收致富有了盼頭。”30歲的搬遷群眾劉超以往閑在家里,如今在卯家灣安置區配套產業區的一家核桃油企業上班,每天工作8小時,月收入3000多元。她感慨說:“搬出大山,我們過上了好的生活。”
通過努力,安置區配套產業穩步壯大。
如今,靖安新區有了一批蔬菜和食用菌大棚、馬鈴薯和香蔥基地,建成標準化廠房2.5萬平方米,引進6家企業。
卯家灣安置區配套建設綠色食品加工園、現代物流園和萬畝蔬菜基地、萬畝蘋果基地,“兩園兩基地”產業園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11月5日,一名搬遷群眾(右)在卯家灣安置區向醫生咨詢相關情況。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提檔服務 加速融入新生活
75歲的搬遷群眾楊方銀頸椎不舒服,到靖安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老人拉著記者的手說:“我住了4次院,都是先看病后付費,醫保報銷90%,現在看病方便又安心。”
11月3日,靖安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醫生在藥房里拿藥。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靖安新區第一小學校長黃先桃說,全校1800多名學生有1400多名來自安置區,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還有免費營養餐。靖安鎮中學初二學生羅文飛揚上學只要走幾分鐘路,他說:“學校的軟硬件都比以前好很多。”
如今,搬遷群眾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全市安置區建成44所學校、33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44個便民服務中心等,一批農貿市場、社區用房等配套設施已經投用。
11月3日,靖安新區第一小學的幾名學生在體育課上自由活動。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社區管理服務也在提檔升級。卯家灣安置區探索建立樓棟黨建模式,依托大數據平臺,對每戶群眾檔案進行分類分級分策管理,常態化開展“日隨訪”“周調度”“月更新”活動,因人因事施策,開展精準幫扶。
袁義燕是卯家灣安置區景新社區5棟樓棟長,考慮到留守老人平時買米不方便,她特意從超市備了一些大米。袁義燕說:“老人需要時會給我打電話,我就把米送到他們家里。”
“大家有困難就會找我。”在社區超市上班的她,下了班就忙著入戶走訪,及時了解群眾困難和需求,還要傳達相關政策,組織開展培訓等活動。
11月3日,靖安新區一名搬遷群眾(右)與入戶走訪的社區工作人員交談。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以前背竹簍,現在背包包,帶上手機和零花錢。”66歲的搬遷群眾李倪棋秀把家里收拾得整潔敞亮。如今,她交了許多新朋友,還加入老年協會,時常和伙伴們唱歌、跳舞。
李倪棋秀笑容滿面地說:“生活條件好了才能老有所樂。”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丨互聯互通 命運與共——絲路精神述評
下一篇:
堅持對外開放 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朱亞平、通訊員張丹報道:近日,市文聯在黃鶴樓酒業設立文藝創作基地。市文聯文藝創作基地創建工作2017年...
咸寧網訊記者李嘉、見習記者劉珊珊、通訊員何兵方報道:5月21日,一場陣雨過后,記者來到通城縣麥市鎮何塅村三組果藥基地。老...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陳希子、通訊員張丹報道:近日,市文聯在嘉魚縣舉行光年城堡文藝創作基地暨咸寧市文藝家工作室掛牌儀式。...
咸寧網訊通訊員廖彧報道:“這幾幅楹聯書法作品,既有赤壁羊樓洞本土元素,又道出了茶廉文化內涵。近年來,赤壁市紀委監委結...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譚宏宇、通訊員龍鈺、謝天宏報道:2月3日,立春時節,嘉魚縣潘家灣鎮羊毛岸村桃花源生態珍禽養殖基地里...
云基地由荊楚網(湖北日報網)承建,共設立6個展廳,除序廳和尾廳之外,共有4個主題展廳,分別是:“新時代國家安全概述”展廳、...
咸寧網訊記者宋文虎、特約記者徐大發、通訊員徐棟報道:11月5日,在通山縣九宮山鎮畈中村洪茂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基地...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譚昌強通訊員尹泓熊熙桃花樹下雞成群,鐵皮棚中雀成雙……石大紅的生態珍禽養殖基地生機勃勃。石大紅是嘉...
咸寧網訊全媒體記者甘源、通訊員程釗報道:3月26日,市委常委、崇陽縣委書記杭鶯深入到白霓、路口調研督導農業基地建設、森林...
咸寧網訊記者馬麗婭報道:20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遠鶴率隊赴崇陽縣,就秋冬農業開發情況進行調研。王遠鶴一行先后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