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專題報道 >> 2020專題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 正文

雄踞長江三峽南岸一役扭轉抗戰局面 石牌硝煙遠浩氣永留存

來源:楚天都市報 時間:2020-09-03 16:02

掩映在現代建筑和樹木之間的碉堡

石牌保衛戰中使用的機槍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俊華 通訊員 李重慶 周娣

石牌,位于三峽大壩下游約20公里,是長江南岸的一個小村落,也是5A級景區三峽人家的一個渡口碼頭。

1943年5月至6月間,石牌保衛戰在這里打響。這是一場關乎民族命運的戰役,也是抗戰的重大軍事轉折點,它以中國軍隊大勝告終,從而阻止了日軍沿長江西進重慶的企圖,對中國抗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9月1日,楚天都市報記者乘坐景區的游船,從江中眺望石牌,美景中殘留的碉堡、炮臺,仿佛在發出無聲的吶喊,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曾經硝煙彌漫的過往。

硝煙散盡 要塞今建紀念館

前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從宜昌沿長江西進,驅車約一個半小時,抵達三峽人家風景區。眼下正是旅游旺季,游客從各地蜂擁而至。

沿途的指示牌上,都有“石牌要塞”的標識。到了風景區,記者才發現,石牌原來位于長江對岸,需要乘坐景區的游船方可到達。

船至江心,能清楚看到長江至此拐了一個急彎。兩岸絕壁聳峙,有巨石如令牌立于岸邊,石牌由此得名。

恰逢上游三峽大壩泄洪,江水流勢湍急,讓人更增大江東去的感慨。

船上游人紛紛舉著手機、相機,拍攝沿岸風景,對上游的巴王寨、龍進溪等景點充滿期待。很少有人留意石牌——這個抗戰時期的民族要塞,在今天很容易被忽略。

登岸后,記者徑直向石牌村頭尋訪,在幾塊施工擋板和大樹的掩映中,發現幾座碉堡和炮臺,還有一座石牌抗戰紀念碑。應該就是這里了。

現場施工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正在建造石牌抗戰大遺址保護項目陳列館,預計年底竣工。

環顧四周,記者很難將這個寧靜的江邊小村與硝煙彌漫的戰場聯系起來。但循著紀念碑后面的江岸探尋,水泥筑就的戰壕工事,像迷宮一樣分布在山嶺之間;一座廢棄的碉堡,混凝土墻足有50厘米厚,四周留有機槍射擊孔。

看來,戰爭留下的痕跡,并未完全被歲月沖刷掉。

小村印記 落后挨打教訓深

58歲的張元才,是土生土長的石牌人,他從小就聽老一輩人講當年的那場惡戰。他熱心地用摩托車載著記者,沿山路指點當年戰場的布局。

“我們這里其實是陳誠的指揮部。真正的一線戰場,在下游一點的平善壩,負責一線指揮的是十一師師長胡璉……”這個不善言辭的山里漢子,竟然對77年前的那場戰役如數家珍。

張元才帶著記者看了當年的戰地醫院,還有犧牲將士的忠烈祠。他說,當年村里幾十戶人家,家家都住著部隊,所以老一輩人,對戰役的情況非常清楚。

“都怪自己當時太落后了。中國軍隊守著這么有利的地形,卻因為武器和裝備不如日本人,戰斗才打得那么慘烈。好在我們的同胞用血肉之軀拼下來了,日本鬼子滅亡中國的野心被粉碎了。”張元才說。

57歲的陳兵在江邊經營著一家小餐館。他的兒時記憶里,也真切地留著戰爭的痕跡。

那時還沒有葛洲壩和三峽大壩,江面寬度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他家正好住在長江的拐彎處,門前500米長的江岸上,就殘留著5座炮樓,炮口全部對著長江下游來船的方向,就是為了阻擋日本人的軍艦上行。

后來,大江截流,江水上漲。陳兵的哥哥重新建房,新房就挨著其中一座炮樓的廢墟。

陳兵還記得,小時候長江枯水季,他和小伙伴經常在江灘撿到日軍轟炸留下的炮彈殼。

“我們現在能笑著講這些往事,是因為我們國家強大了,不用擔心做亡國奴了。”陳兵說。對于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倍感珍惜。

老兵見證 保衛家國灑熱血

71歲的簡興安,退休前是宜昌市夷陵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潛心研究抗戰歷史多年。

他介紹,1938年10月,日軍侵占武漢,國民黨中央被迫遷都重慶,險峻的長江三峽成為“陪都”的天然屏障。石牌距宜昌城約20公里,自日軍侵占宜昌后,石牌便成為拱衛重慶的第一道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當時,從湖北到四川,還沒有一條可以走車的路,少有的羊腸小道也是險峻萬分,高山大嶺阻止了日軍西進的勢頭。進攻重慶必須打通長江,而打通長江必須占領石牌。就這樣,石牌這個當時不足百戶的小村,成為廣闊的中國戰區最關鍵的要塞。

石牌保衛戰發生在1943年5月至6月間,是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以弱勝強、并最終以較小代價取得較大勝利的一次著名戰役,被西方軍事家譽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也有人懷疑石牌保衛戰的戰略意義和慘烈程度。但簡興安多年走訪老兵獲得的史料證實,石牌確實是抗戰中關乎中華民族命運的“第一要塞”。

王正元,1924年出生于石牌附近的朱家坪村,參與石牌保衛戰的國民黨一二一師當時就駐扎在這里。由于戰斗減員需要補充士兵,剛滿19歲的王正元被動員參了軍,成為一名工程兵。

2014年2月,90歲高齡的王正元在接受簡興安采訪時說:“戰斗怎么不慘烈呢?我都已經結婚生子了,也要加入戰斗。當時好多指揮官,都是寫好了遺書上戰場的,守不住的話就要亡國了!”

忠魂永存 民族正氣蕩寰宇

記者采訪時看到,石牌抗戰紀念碑上,刻著一篇“陸軍第三十一師陣亡將士紀念塔志”。這篇志作于1945年,記錄著當年民族忠魂的浩然正氣。

“日寇侵擾,國都西遷,迨沙宜陷落,斯域以形勢險要,遂成國防要塞。至癸末春夏之交,湘鄂會戰,寇旗迫進……石牌遂熠耀寰宇,一時有東方‘史達林格勒’之稱……”

當時負責防守石牌的國民黨第十八軍,共轄第十一、十八兩個師,其中十一師扼守要塞核心。上陣前,十一師師長胡璉舉行誓師大會,他和官兵們寫下遺囑,決心與石牌要塞共存亡。

戰區長官陳誠曾打電話問胡璉:“守住要塞有無把握?”胡璉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

2016年,記者采訪過胡璉的譯電室主任、抗戰老兵陶基烈。他說,他親眼見過胡璉寫給妻子的遺書:“我今奉命擔任石牌要塞守備,原屬本分,故我毫無牽掛。僅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鄉關萬里,孤寡無依,稍感戚戚,然亦無可奈何,只好付之命運……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歡樂。”

時隔70多年,陶老憶及當年的慷慨悲壯,仍感壯懷激烈。

如今,記者在石牌古鎮的江岸山嶺間穿行,炮火硝煙早已遠去。欣賞著江山如畫,感受著家國安寧,更覺民族忠魂長存人間。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力戰殉國 如今紀念館前緬懷人群不絕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 <samp id="7vmt8"><dl id="7vmt8"><pre id="7vmt8"></pre></dl></samp>
  • <fieldset id="7vmt8"><table id="7vmt8"><kbd id="7vmt8"></kbd></table></fieldset>
      <sup id="7vmt8"><table id="7vmt8"></table></sup>
      <menuitem id="7vmt8"></menuitem>
    • <strike id="7vmt8"><table id="7vmt8"></table></strike>
      <fieldset id="7vmt8"><var id="7vmt8"></var></fieldset>
    • <fieldset id="7vmt8"><var id="7vmt8"></var></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