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將軍遺像
宜城市張自忠紀念館
紀念館內的張自忠將軍雕塑
張自忠將軍生前手跡
楚天都市報記者 關前裕 通訊員 何維國
青山處處埋忠骨,一寸山河一寸血。
抗戰勝利75周年紀念日前夕,位于襄陽宜城市板橋店鎮十里長山的張自忠紀念館,前來緬懷的人群絡繹不絕。9月2日下午,湖北省黃埔同學會的部分同志滿懷崇敬,向張自忠紀念碑敬獻花籃。
紀念園依山而建,牌坊上寫著“英烈千秋”四個大字,左右石柱上是董必武題寫的“裹尸馬革南瓜店,將軍忠勇震瀛寰”。不遠處,翠柏挺立,是與張自忠同時殉國的500余名官兵合葬墓。沿著臺階拾級而上,山頂便是高16米的紀念碑。
80年前,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侵犯這片土地時,身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帶領部隊迎著敵人的炮火誓死抵抗,直至為國捐軀。
5年前,襄陽市在張自忠將軍的殉難地——宜城十里長山建立了一座紀念館緬懷他,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國盡忠
每份遺囑都表述必死決心
走進張自忠紀念館陳列室,毛澤東主席親筆為張自忠題寫的挽聯“盡忠報國”映入眼簾。
在一樓展室,記者見到了張自忠生前留給親人和戰友的部分書信,封封都是遺囑,每份都表述必死的決心,展現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宜城市張自忠紀念館副館長余芳芳介紹,張自忠平素沉默寡言,在他生前留下的并不算多的言論書信中,出現得最多的一個字是“死”。“可以說,打從抗戰之初,他就抱定了為國家民族必死的決心。”
在給弟弟張自明的信中,張自忠說:“吾一日不死,必盡吾一日殺敵之責;敵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貞至死而已。”
在給部下的親筆信中,他寫道:“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絕不半點改變!”
在紀念館,記者看到了張自忠留給他的副手馮治安將軍的絕命書,字跡工整,筆鋒豪健。他寫道:“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系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
余芳芳說,張自忠強調“求良心得到安慰” ,表明的就是為國盡忠的心跡。
力戰殉國
日軍列隊脫帽向遺體敬軍禮
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出生于山東臨清,在抗戰時期,他率部相繼參加臺兒莊戰斗、展莊戰斗、徐州突圍、潢川之戰、武漢突圍、長壽店戰役,屢建奇功,并取得“鄂北大捷”“襄東大捷”等。
1940年5月,日軍為控制長江水上交通線,調集15萬精銳部隊發起了攻占棗陽、襄陽、宜昌等地的棗宜會戰。5月15日拂曉,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部在宜城南瓜店附近頑強抗擊日軍,截斷了日軍后方補給線。在日軍以重兵對張自忠進行合圍后,為牽制日軍主力造成外線我軍對日軍實施反包圍,張自忠力戰不退,與敵搏殺。
官兵們視死如歸,與日軍展開激烈戰斗,部下多次勸張自忠撤退,均被堅決拒絕。從中午激戰至下午,部隊傷亡殆盡,張自忠多處受傷,仍在頑強指揮戰斗。下午4時許,一代抗日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享年49歲。
日軍在《一位將軍之死》中記述了這最后的一幕:“他(士兵藤岡)端著刺刀,向敵方最高指揮模樣的大身材軍官沖去。此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兩眼死死盯住藤岡,藤岡一等兵從他射來的眼光中,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這時,背后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射出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頭部,他臉上微微地出現了難受的表情。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這一刺之下,這個高大的身軀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
張自忠犧牲后,日軍感佩其忠勇,列隊脫帽向遺體敬軍禮,將其葬于殉難的十里長山土坡上。后來,中國軍民將其移葬于重慶市北碚區梅花山下。張自忠遺體轉運途中,各地群眾冒著被敵機侵襲危險,自發前往迎送靈柩,表達對英烈的緬懷和敬仰。“這就是英烈在人民心中的分量!”余芳芳說。
張自忠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將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50余國中戰死的最高將領。
光耀千古
毛澤東為他親筆題寫挽聯
余芳芳介紹,棗宜會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本軍隊駐武漢的第11軍對中國第五戰區部隊發動的一場作戰。此次會戰,雖然以日軍占領宜昌而結束,但他們未能擊潰第五戰區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創,傷亡1.1萬余人。
以張自忠將軍為代表的中國愛國軍人偉大的抗戰精神,極大地鼓舞了當時身陷苦戰的各軍,也給日軍以強烈震撼。宜昌雖然陷落,但因為在這一戰中損耗太大,日軍也沒有辦法繼續向西挺近。
棗宜會戰后是中國抗戰最危險的時期。在這種形勢下,激烈全國抗戰士氣、推動抗戰繼續前進的重任,進一步落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敵后戰場上。
中國全體軍民共赴國難、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終于將日寇趕出中國。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日本無條件投降、同盟國徹底勝利而宣告結束。
“張自忠將軍身上所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戰精神。”余芳芳介紹說,張自忠將軍犧牲后,延安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同志親筆為他題寫“盡忠報國”的挽聯。
時光流轉,張自忠將軍的精神長存。
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張自忠為革命烈士。隨后,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均設立張自忠路,以此表達著對英烈的尊崇與紀念。
張自忠雖死,但他活在當時中國人民心中,且將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心中,流芳百世……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雄踞長江三峽南岸一役扭轉抗戰局面 石牌硝煙遠浩氣永留存
下一篇:
直播開講82年前武漢獻金運動 何祚歡:民眾抗戰情緒在武漢點燃
棗宜會戰時間:1940年5月1日—6月18日地點:今棗陽、宜昌地區棗宜會戰,雖以日軍占領宜昌,切斷長江對重慶的水上交通線路而結束...
除所部第二團調在江灣附近,歸蔡軍長直接指揮作戰外,余部及憲兵團均奉第十九路總指揮命令,由被告指揮擔任警戒南市龍華北新...
光明日報今起開設《偉大歷程英勇壯舉——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專欄,尋訪各地抗戰遺跡、...
75年前, 1945年9月3日,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持續14年的抗...
電影《八佰》在全國熱映, “八百壯士”這群英雄團體,再現大熒幕,引發多少熱淚,激發多少愛國之情。在通城,在“八百壯士”...
侏儒山戰役博物館大門傅玉和楚天都市報記者滿達見習記者尹鑫北踞漢水,南臨長江,侏儒山扼守武漢的西大門,是兵家必爭之地。7...
同治末年,請得圣旨,將其父母遺骸重新安葬在汀泗橋南一公里處,立有二塊丈余高漢滿文石碑,墓前聳立兩座高大石馬,當地人稱...
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參加...
武漢三鎮連續五天舉行獻金大會“八路軍武漢辦事處成立后,在周恩來等同志的組織領導下,社會各界人士和國際友人匯聚武漢,宣...
去年以來,市委主要領導多次強調,咸寧要走特色發展、綠色發展之路。彭德懷、羅榮桓、李先念、黃克誠、王首道、王震、張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