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德
|
??
中國延續千年的傳統農業一直是生態環境友好型的和可持續發展的。然而,自17世紀以來,在西方世界所主導的工業革命的影響下,世人一度認為,只有集約化的農場經營,加之各種工業技術、化學技術的改造,才是農業現代化的正確方向。但近年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接踵而至,極端惡劣天氣不斷到訪。農業發展要如何走出困局?
本書以人類文明發展受氣候變遷影響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竺可楨假說破題,以最新的“浙江人”考古發現為重要依據,從宏大的歷史和地理視角論述了氣候變遷、各大洲地理環境的差異對于農業多樣性起源的深遠影響。全書不僅對于農業發展的演進過程進行了系統地梳理,對于近代以來世界農業發展模式三分天下的格局進行了詳細的闡釋,更從國際比較的視野介紹了國內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豐富經驗。
回溯歷史,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文明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這就是利用科技和市場的力量,有效地解決了高效率生產的問題,即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實現產品生產最大化的問題。然而,歷史也證明近代以來的工業文明是屬于少數國家獨享的文明,是一種讓全球埋單,使少數國家享受的高成本、高能耗,并且已經陷入高風險的文明。傳統經濟學認為財富增長等于幸福增長的假定失靈。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財富增長并沒有帶來幸福增長,反而帶來了全球生態危機和農業困局。《從農業1.0到農業4.0》以人類文明發展受氣候變遷巨大影響之竺可楨假說破題,以最新的“浙江人”考古發現為依據,從宏大的歷史和地理敘事視角論述了氣候變遷、淺表地理資源決定的多樣性農業起源與東西方人類文明的差異,讓人們重新認識農業文明對人類文明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從國際比較視野和歷史維度歸納世界農業“三分天下”的格局,構建農業理論研究的中國話語。
中華文明屬于農耕經濟主導的文明,農耕經濟的載體不是城市而是鄉村。中國作為世界巨體量的大國擁有很多資源,而且擁有自己獨特的文明歷史和文化。如果繼續跟著西方走,重復西式損人利己地讓全球埋單的工業文明,那么中國與世界其他各國面臨的前景就是走向共同的毀滅。目前一些主流學者講中國的現代化就是實現工業化,要超越美國。我認為這個目標定位,不符合時代的要求,也不符合這樣一個巨體量大國的身份。中國的崛起,對人類的貢獻不應該是重復西方的工業文明。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人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必須是一條新文明之路,一條不是讓全球為中國埋單,而是中國要為人類文明做貢獻的新文明。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新文明模式的創新。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演化規律是:鄉村興則中國興。
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臘,城市的定義就源于拉丁文。西方人認為文明只在城市,鄉村并不代表文明。可是在中國,離開鄉村我們能解讀中華文明從哪里來嗎?從古羅馬到中世紀的歐洲鄉村是真正的奴隸社會,只不過中世紀是農奴,西方真正獲得自由的農民是近代以來農業革命之后才出現的。而中國,從5000年前至今的鄉村都是自由的農民。譬如《詩經》中表述民間愛情的“風”,如果那時中國鄉村是一個奴隸社會,沒有自由的人能夠寫出“思無邪”的愛情?中國的歷史不是農民創造的,難道是奴隸創造的嗎?
鄉村攜帶著中華文明的基因,隱藏著中華文明演化的原動力,這個概念通行于東亞。鄉村遇工業文明衰、逢生態文明興。按照工業文明的經濟形態,鄉村無法承載高效率的發展;但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鄉村具有城市沒有的諸多優勢。黨的十八提出的生態文明新時代,將是中國“第三次農村包圍城市”的時代。鄉村優勢體現在:可再生能源優勢,未來鄉村將實現新能源自給自足;自然資本優勢,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講的就是生態文明時代鄉村綠色產業發展的優勢。未來鄉村經濟將由貨幣資本轉向自然資本,特有文化資源使鄉村具有邁向低碳生活的優勢。鄉村特有的低碳、低消費、互助關系、幸福度最大化,是21世紀生態文明時代最經濟的生活。
中華五千年傳統文明與已經開啟的生態文明在能源形態、價值觀、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天然契合性。生態文明和回歸可持續的農業文明才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 (咸寧日報綜合)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新書薦讀
下一篇:
讀懂中國共產黨的有益讀物
劉斌是良渚古城的發現者、發掘主持人,崔勇則是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南海I號考古發掘領隊……這10位學者將考古報告中的地...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于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作者:楊共樂(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張明(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
數字媒體互動裝置“時空中轉站”古琴交互體驗“高山流水”主辦方供圖站在大屏幕前左右移動,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第三季啟動儀式9日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舉行。啟動儀式上,九座歷史文化遺存的負責人登臺——...
以中華大地上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和類別豐富的27件國寶文物回答了兩個重要的命題: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么?今天的...
?日前,中信出版集團推出著名歷史學家馮天瑜等人撰寫的《長江文明》一書。與此同時,又全面梳理了長江流域的認知史,大膽突...
今天(11月8日), , “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并全文公布。“十四五”期間,要全面加強文物保護研...
在熱播的原創音樂綜藝《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中,一支來自西北的民謠樂隊野孩子樂隊走入了大眾視野。提起中國民謠,野孩子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