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茫
| ||
| ||
| ||
|
“雙減”是近期大眾關注的熱點。畢竟,教育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
教育讓我們同天真爛漫的孩子在一起,同知識在一起,同文明在一起。教育讓我們精神得以豐盈——教育是美好的!
那么什么是好的教育?這是關于教育的根本之問、經典之問,也是當下的熱點之問。
蔡元培、陶行知、葉圣陶、于漪……這些杰出的教育家的作品,不僅是教師的必讀書目,也應該是家長們的育兒參考。他們的思想和文字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答疑解惑。
正值秋季開學之際,認真讀一讀這些教育家們對于教育的見解,相信家長們會不再焦慮,會有一個更開闊的格局、更長遠的視野,去看待孩子的成長,去思考如何努力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做孩子的用心陪伴者、榜樣示范者、夢想激勵者、精神引領者。
—— 編者
蔡元培:教育本質在人格
蔡元培先生是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其教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西方現代文明相結合的產物。他提出的“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影響深遠。
100多年前的梁啟超、孫中山、蔡元培都不約而同地強調人格,重視人格。梁啟超于1903年著文《論中國國民之品格》;孫中山于1923年演講《改良人格來救國》;蔡元培于1918年談到教育時鄭重提出《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學校教育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格教育,否則,就是教育的墮落,繼之以人的墮落。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提出:“進化史所以詔吾人者:人類之義務,為群倫不為小己,為將來不為現在,為精神之愉快而非為體魄之享受,固已彰明較著矣。”
在《中學修身教科書》中,蔡元培從修己、家族、社會、國家、職業、良心、理想、道德等方面,全面闡述了如何處理與自己、與家庭、與社會、與國家、與工作、與未來的關系,文字娓娓道來,道理明了深刻。如在“修己”的篇章中,蔡元培告訴青年人如何進行體育運動,保持健康體魄;如何培養良好習慣;如何養成勤勉、自制、勇敢的個性;如何修德修學;如何從師交友等,像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敘述,一個師長對學生的談心,沒有絲毫的“說教”色彩。
在《中國倫理學史》一書中,蔡元培梳理自秦漢以來的倫理思想脈絡,尤其關注人的道德存在。他曾親撰《華工學校講義》——德育三十篇,其中前兩篇即《合群》與《舍己為群》。
陶行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為中國教育探尋新路。他重視農村教育,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鄉村幼稚園,并大力推動平民教育的普及;他一生以身立教,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他說,教育是立國之本。他就是中國平民教育的領路人——陶行知。
1919年2月24日,應蔣夢麟之約,陶行知寫了《教學合一》一文,批判教學分離、重教太過的流弊。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須和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因此要“教學合一”。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他說:“先生拿做來教,方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做是學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告訴我們:“真”比一切都重要。教師面對的學生,是未來走向社會的活生生的人,他們年紀尚幼,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模仿性。老師是他們的榜樣,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每時每刻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所以,教師必須始終貫徹一個“真”字,要真心誠意地教學生做真人。
教育是什么?陶行知認為,教育是教人變。教人變好的是好教育,教人變壞的是壞教育。“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最可貴的是,他不僅在理論上進行探索,還以“甘當駱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其精神為世人所敬。
葉圣陶:重視良好習慣養成
葉圣陶先生是著名作家,又是教育家。他既做過中小學教師,也當過大學教師,對教育充滿摯愛。
葉圣陶教育思想核心在于重視良好習慣的養成,重視身教,主張“教是為了不教”。他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幼兒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各種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家長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和熏陶,比如,生活習慣、閱讀習慣、勞動習慣等等。對于孩子的壞習慣,家長一定不要縱容。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人的日常活動,90%都在不斷重復原來的動作,習慣動作是潛意識,無需大腦思考,無需用意志去控制。不良習慣,對于人的一生的負面影響也是難以估計的。
身處大城市的葉圣陶,始終保持著一種東方式的鄉居生活,每天早晨六點起床,晚上九時許休息,從不熬夜。對后代,他更是看重技能和品質的培養,并非單純以分數而論。在葉圣陶的心中,學習成績僅僅占教育中很小的一部分。他在教育子女成長的過程中,不教中有教,善于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啟發、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自覺性,讓孩子自覺成才,而不是強制、苛求。
在《我怎樣當老師》一書中,葉圣陶說:“從事教育工作必得嚴肅認真。我說的嚴肅認真不是板起臉來說教。最要緊的是深切地理解少年兒童,承認他們像植物一樣,是有生命的,是自己能夠發展的,自己能夠成長的。只要憑種種有效的方法促使他們很好地發展成長,那就是嚴肅認真。”
葉圣陶認為,學校教育常常偏重讀書而忘了人生。“根本地說起來,處理生活的知識當然該從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取得,處理生活的能力當然該從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上去歷練。”所以,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作為首要任務來抓,良好的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都要從細微處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教師和家長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要一個一個地提醒、引導,抓反復,抓落實,持之以恒,直到抓出實效為止。
于漪:教育的魅力在于育人
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給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于漪佩戴上金色的“人民教育家”獎章。這是共和國首次頒發“人民教育家”這一榮譽稱號,于漪作為基礎教育界的唯一代表獲此殊榮。
“教書”是為了什么?于漪在《教育魅力》一書中說,“育人”是大目標,“教書”要為“育人”服務。任何學科教學都應有教育性,有教育性的教學,就賦予知識、能力以靈魂、以意義,能促進學生的發展。針對教育功利化傾向,于漪說,古今中外研究教育的大家都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現代教育不能忘記教育最終為人的精神生活服務。知識和能力是獲取精神力量的階梯,不是精神力量的全部。學生求學讀書是為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如果教出來的學生只知以個人為中心,以追名逐利、享樂為目的,缺少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那是教育的失敗,有辱歷史賦予的使命。
《教育魅力》這本書前四章談論教師教育魅力,放眼古今中外,涉及眾多歷史名人、文化大家和堅守教育一線的優秀教師。結合了圖表數據、報告文獻等資料分析了教育魅力現狀。同時,作者還回望歷史,總結每個時代獨特的教育魅力,探尋教育魅力的來源和代際傳承。本書后四章主要講述的是現代教師教育魅力的基本構成、功能價值、彰顯方式、修養鍛煉。《教育魅力》為教育工作者打開了新思路,拓展了視野,指引了方向,也引發了人們對于教育魅力的思索。
對于因材施教,于漪有一個觀點:知心才能教心。學生處在變化發展中,要不斷研究學生成長中的三個世界:生活世界、知識世界、心靈世界。三個世界要和諧發展。不僅要把握學生年齡段的特點,更要把握時代、社會、家庭因素在他們身上的影響。教育要努力發現每個學生心中那根“獨特的琴弦”,在溝通理解上多下功夫。 (咸寧日報綜合)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和小霞老師一起讀“身體的智慧”
下一篇:
新書薦讀
核心閱讀自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開展以來,咸安區在省第十一指導組和市教整辦的精心指導下,始終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部署...
核心閱讀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開展以來,嘉魚縣教育整頓領導小組和政法各單位始終將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作為重要政治任務,迅速把思...
咸寧網訊記者焦姣、通訊員余茹報道:15日上午,咸寧市教育局以視頻會議的方式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暨2021年度教育工作會議。全...
咸寧網訊(通訊員張遠杰陳才添)近日,記者從通山縣教育局了解到,為爭創人民滿意教育,提高教育效能,該局大力開展“學習、服...
今天,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舉辦的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會議開幕。中國教育部部...
在日常教學中,經常聽到有同事老師說:這個小孩好像突然開了竅一樣,學習習慣一改常態,學習成績突飛猛進,好像換了個人一樣散...
咸寧網訊通訊員聶愛陽、劉騉報道:11月15日, 2019年《中國教育報》湖北聯通工作會議在武漢召開。下一步,該局將圍繞教育工作...
針對法律服務市場收費貴、亂收費、收費不公開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問題,縣司法局制定《關于加強律師服務收費管理的通知》,規...
咸寧網訊通訊員劉騉報道:8月11日至8月15日,由湖北長江報刊傳媒集團主辦,湖北教育雜志社承辦,利川市教育局協辦的《湖北教育...
在元月召開的市“兩會”上,市長丁小強宣布,市政府將“繼續推進市城區學校標準化建設,對市溫泉中學、實驗小學進行標準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