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月召開的市“兩會”上,市長丁小強宣布,市政府將“繼續推進市城區學校標準化建設,對市溫泉中學、實驗小學進行標準化改造,對泉塘小學 、岔路口中學進行升級改造,支持碧桂園集團新建小學”納入2016年十件實事。
近年來,全市上下致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確保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平等享受教育資源。
調整學校布局
讓每一個孩子上好學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迅速推進,教育布局不合理的問題凸現。針對市城區發展要求,市教育局聯合市規劃局制定了《咸寧市農村義務教育布局專項規劃(2013—2015年)》和《咸寧市城區教育設施專項規劃(2013—2030年)》,對市區未來15年內學校布局作了科學規劃。各縣市區對校點布局進行了科學調整,將之與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建設相結合,科學調整了學校布局,優化了資源配置。
為化解市區“入學難”問題,市政府于2014年在溫泉城區新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增加學位3000余個;為推進溫泉城區就近入學、免試入學,讓城區每一個居民子女有學上和上好學,市教育局對溫泉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工作按照“市區一體、統籌安排,劃片招生、就近入學”,控制市直學校規模,按學校服務范圍統籌安排學生入學,化解城區“入學難”問題。2016年,市區兩級政府計劃投入1500萬元以城區小學標準改造泉塘小學,投入1500萬元將岔路口中學改造成九年一貫制學校,支持碧桂園在溫泉城區新建一所幼兒園和小學,進一步解決城區大班額問題。
咸安區針對農村村落分散、偏遠的特點,按照一切有利于“學生就近入學”的原則,恢復教學點和初小9個,基本上保證一個村有一個教學單位。(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嘉魚縣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要求,義務教育學校從78所調整為50所,使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基本趨于合理。
赤壁市按照“小學向片區集中、初中向鎮區發展、高中向市區匯集”的總體思路,將全市98所義務教育學校調整為73所,完成了65所公辦學校校園詳規,確保學校發展規范有序。
通城縣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撤并中小學校13所,過渡性保留和新增教學點39個,整體搬遷新建學校8所,征地擴建學校25所。
崇陽縣按照“初中適當集中,小學兼顧就近入學,推行聯校辦學”的原則,全縣義務教育學校由原來的138所調整為78所。
通山縣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最大民生工程,按照“管長遠、重實際”的工作思路,對原有學校進行了撤并調整。
學校布局的調整,方便了學生入學,減輕了學生家庭負擔,改善了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改善辦學條件
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平等教育資源
“十二五”期間,全市上下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抓手,大力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先后實施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5年來,共爭取中央和省改善辦學條件資金14.6億元,市、縣自籌資金7.3億元。
經過幾年的努力,全市中小學辦學條件普通得到提檔升級。2015年,全市小學、初中、高中生均校舍面積分別達到7.9平方米、16.7平方米、22.5平方米。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新建實驗室和儀器準備室316間,圖書室、音樂室、美術室、體育器材室、計算機教室等各種功能教室配置率達92.3%。學校教輔用房、生活用房、運動場地等能較好滿足現實需要,城鄉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教育信息化,通過網絡讓農村學生享受到名校名師的教學資源。5年來,全市752所中小學共投入26979.6萬元用于購置學校教學裝備。其中新建多媒體教室6362間、專用錄播教室55間,教學點裝配“聯校網教”63套,教育技術裝備配置率達94.7%。截止2015年12月底,接入互聯網學校687所,接入率91.3%。
咸安區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投資6600萬元,創建了數字校園網絡平臺,132所學校全部接入光纖。組建了“咸安數字學校”,覆蓋區內12所初小和教學點,惠及661名學生和49位農村教師,有效解決了農村薄弱學校“開齊課、開好課”的問題。全市中小學校基本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和班班通,為現代教學手段的普及提供了必要的物資條件。
各縣市區搶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改造薄弱學校和希望廚房項目建設機遇,完善學校后勤設施建設。5年來,全市累計投入后勤項目建設資金 1.7億元,改造了一大批后勤設施薄弱學校。通城縣、通山縣、崇陽縣、咸安區通過實施“希望廚房”項目,256所學校大大改善了學生就餐條件。市縣兩級教育部門以創建放心食堂、放心超市、文明宿舍、綠色生態校園為抓手,有力地改善了食堂的服務質量和食品衛生安全,全市學校校園綠化覆蓋率達到了50%、綠地率達到了35%。5年來, 26所學校被評為省級“綠色文明校園”。
關愛弱勢群體
讓每一個孩子有平等的入學機會
“十二五”期間,全市上下采取多種措施,有效保障特殊群體學生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
通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各縣市區全面實行示范高中招生指標到校,將示范高中指令性招生計劃按辦學水平、學生人數等分配到農村初中學校,讓農村孩子也有機會享受優質高中教育。
為了保障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入學權利,各地進一步優化簡化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入學手續,確保每一個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如期入學。
對殘疾學生,我市加大對特殊教育學校教學樓、運動場、食堂和宿舍建設的投入力度,每年政府或民政部門安排專項經費用于補助特校學生生活費,保障了殘疾學生全免費就讀。
針對全市留守兒童不斷增多的現象,我市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留守兒童”工作網絡,在全市開展了舉辦家長學校、建立學校開放日、家長進課堂、家訪等多種多樣的活動,確保每個留守兒童都享受到愛的溫暖。
同時,我市建立完善了義務教育助學體系,5年來為全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發放補助13781萬元;市教育局積極組織有關部門、社會愛心企業、愛心人士開展助學活動,5年間為全市3770余名學生實施了資助,資助資金累計達1125.6余萬元,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因難而失學。(記者 向東寧 通訊員 尹佩弦 蔣李明)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