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揀老茶梗
發酵
烘烤
通風干燥
翻堆
預磨成型
一百多年前,羊樓洞街道兩旁茶莊、錢莊、酒鋪鱗次櫛比。如今的羊樓洞已經失去了以往的榮光,仿佛只有趙李橋茶廠那清幽的茶香,才可以慢慢地將它喚醒。任時代變遷,唯一不變的是老青磚茶和一代又一代制茶人的傳承。
3日,天空飄著絲絲細雨,讓人感覺到些許涼意。
我們驅車來到赤壁市趙李橋茶廠,這個全國唯一一家獲得“中華老字號”的茶磚企業。
行走在廠區的路上,腳下,零星地散落著茶葉碎片,風劃過臉龐,夾著淡淡的茶葉清香,沁人心脾。
今年56歲的甘多平,已在磚茶業摸爬滾打了40多個春秋。見到他時,他正打著赤膊,在一個200平方米的開放式車間翻著老青茶。
“可別小看這一道看似簡單的工序,茶葉‘升華’的好壞全在這一步。”甘多平停下手里的鐵鍬,擦了擦汗說道。
“這些茶葉是經過殺青揉捻后進廠的,一般要經過大半年的發酵、陳化,然后再翻。”說起制茶,甘多平如數家珍。
一旁的車間里堆放著一個巨大的茶堆,下方橫向每隔3米就挖一個直徑1米的洞,讓茶葉通風干燥。這又需要半年光景。
只有用時間來等待,才能得到品質最好的黑茶。“這是從唐代就流傳下來的獨特發酵工藝。”甘多平繼續介紹道。
陳化完成后,工人們就將茶葉一擔擔地挑到對面的廠房進行“復制”。這一道工序實質上是為茶葉除渣的一個過程。
“去除雜質,也是為了保證茶葉的品質。”59歲的皮懷清正埋著頭,在一個機器旁將粗老的茶梗挑出來。
壓制車間里,工人們在生產線上將經過挑選后的茶葉裝在一個木匣子里。
45歲的劉旺海和周建蘭在這條生產線上工作了18年。蓋面茶、壓緊、推送,每個動作都很嫻熟。
“這個工序是關乎磚茶臉面的,沒壓好,磚茶就不成形,也不好看。”只見他倆配合默契,左右手齊開工。
來到烘制車間,工人李望娥將不同分量的茶磚按順序堆碼放好,并留好縫隙。
“烘制的時間和溫度是很關鍵的,我們都有專門的技術人員控制,這道工序也是最后一道了。”李望娥一邊碼茶磚,一邊說道。
記者手記
師徒傳承百年茶香
一塊磚茶從原料到成為茶磚,前前后后要經過70多道工序,需近乎兩年的時間沉淀。
一道道工序,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傳承,即使是今天,趙李橋茶廠還保留著“師徒制”。趙李橋茶廠行政副總監權威介紹,制茶的工藝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保證磚茶最原始的品質,“現在喝的茶,跟以前可是一樣香”。
在趙李橋茶廠,有一家三代人都在廠里工作的,每代人相互傳承手藝,對磚茶有著一種特別的情愫,并將這種情愫融入到制茶的每道工序中,這也是“川”字牌磚茶品質始終如一的原因。
“隨著生活環境的變遷,人們飲茶的習慣也有了新變化。傳統的制茶工藝受到了挑戰。可喜的是,趙李橋茶廠在不丟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在茶品上創新,根據現代人們的口味適時調整茶的口感,并在內地市場搶占一席之地。可以預見,繼承與創新必將給趙李橋茶廠帶來歷史性的飛躍,百年老字號的茶香將永駐人們的心間。
記者 張大樂 夏正鋒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組圖:旅游的盛會 人民的節日
下一篇:
組圖:無臂劉細谷:雙腳寫人生
有一群人,頂風沙、抗酷暑;有一群人,舍假日,戰一線;有一群人,舍小家,顧大家。看著巨龍般的高速公路貫通山川河流時,他...
波光瀲滟的富水湖,通山人的最愛,也是通山人的自豪。
劃龍舟,這一傳統節目,讓人們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里有了一份期待。咸安區馬橋鎮嚴洲村至今仍保留著端午賽龍舟的習俗,而每年...
嘉魚縣至高鐵嶺鎮的公路上有這樣一道風景線:每天清晨,在薄薄的晨霧中,5名身著橘黃色衣服的保潔員,像一個個音符在飛揚的塵...
受氣候影響,山上的桃花、梨花比山下遲開三五天。目前,赤壁市余家橋鄉綠態果業桃園里,8000多畝的連片桃花、梨花盛開,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