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欄 語
通城縣處幕阜山北麓、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東連江西修水,南臨湖南平江,西南與湖南臨湘、岳陽毗鄰,北連本省崇陽,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悠久。擁有聞名遐邇的山林勝景,情韻獨持的園田風光,風格迥異的古民居,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四季果瓜飄香,人杰地靈,名人輩出,軼事廣傳,素有“五里三進士,一縣兩城隍”的美談。
通城這片土地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醞釀了深厚的地方文化,現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跡。近些年來,通城人依靠科技力量,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小水電、砂布、制藥機械、建筑、建材等走向國際、國內市場,寶塔村更是聲名四起,被譽為湖北的“華西村”。
“傳聞勝地特來尋”,從12月到1月,行攝鄂南俱樂部的攝影人走進通城,在通城宣傳部的熱情帶領下,與通城親密接觸,用鏡頭記錄下通城的風土人情,城市村莊,街道廣場以及被攝影師敏銳的目光所捕捉到的一切。我們將在《圖說咸寧》分四期刊發攝影作品,讓我們隨著攝影人們的鏡頭去體察和感悟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
■南虹橋倩影 攝影/高建國
■古老的南虹,撲面的是青春的氣息 攝影/張桂林
■戀戀山水 攝影/葉翔宇
■楓樹是村子的風水 攝影/葉翔宇
■童年有快樂,也有煩惱 攝影/張桂林
南虹橋位于通城縣東南16公里鯉港河上,建于1857年,距今有145年歷史。南虹橋又名渡江春,來自黃袍、五嶺、南嶺的河流在這里三川合一,南虹橋因造型美觀,如雨后長虹臥波塘湖之南而名。
南虹橋青石疊砌,五拱組合,長40米,高5米,寬5米,設計大方,結構堅實,靈巧秀美,橋下碧波蕩漾,兩岸樹木、煙霞掩映,自古便有墨人騷客賦詩吟詠,狀物言志。
一百余年來,南虹橋櫛風沐雨,飽經滄桑。戰爭年代,南虹橋遭日寇炮火轟炸,橋墩下沉、橋面條石下陷,橋面護欄被毀;解放后,經濟日益發展,貨物源源,車輪滾滾,南虹橋雖其貌猶存,其形猶在,但已不堪重負。為了還其本來的面貌,1999年3月塘湖鎮政府在省文化廳領導和通城縣委、政府的關懷下,破土動工,重新修復南虹橋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橋,歷時二年整,復修工程告竣,修葺一新的橋面兩側題滿了對聯、詩歌,南虹橋再度揚名。
日日守衛南虹橋的,是附近的老楓樹。據村民介紹,這棵楓樹與南虹橋同齡,距今有一百四五十年樹齡。這棵楓樹樹干要三人才能合抱,楓樹身姿挺拔,遒勁的樹根緊緊地抓住土地,據說根已經伸展到了南虹橋下的河中。楓樹立在村頭,看南虹橋下的流水漲了又落,落了又漲;看南虹橋上的車馬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看人們在樹底下演繹人世的悲歡離合,感時華葉滿頭,恨別紅葉滿天。
楓樹老了,卻沒有皺紋;南虹老了,卻沒有嘆息。在它們眼里,對方就是自己眼中最美的風景,永遠相依相伴,是給人世間最美好的饋贈。(文:杜培清 通訊員:劉國晚)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人杰地靈的塘湖
下一篇:
通山民俗歌舞音畫《白云深處》演出掠影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龍鈺皮道琦質樸的鄉村景色與現代影像相結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嘉魚縣一群善于捕捉美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