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鼓而戰、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是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雖飽經滄桑,卻歷久彌新。
“盆鼓”,又稱“腳盆鼓”,因其形狀如盆而得名。廣泛流行于咸寧赤壁、嘉魚、崇陽、通城一帶的鄉村。據史料記載,在遠古的商、周時代,先民們擊木、擊盆、擊鼓而歌,形成了腳盆鼓的雛形。舊時有“一丁一鼓”的習俗,即不論誰家喜添貴子,鄉親們就要贈送盆鼓以志慶賀。
相傳三國赤壁之戰時,盆鼓在孫劉聯軍中還發揮過不小的作用。據《三國志》引《吳錄》載:因曹軍南下,赤壁一帶“山藪宿惡,皆化為善,義出作兵”,這些山民扎竹排,蒙盆鼓,參加周瑜破曹之大戰。 《江表傳》亦稱:這些土居人往往“五六千家相結作宗伍”。烏林烈火騰空之時,江南千百萬羨民架竹排,擊盆鼓參戰,一時“雷鼓大進,北軍大壞”。
赤壁大戰之后,腳盆鼓就成為赤壁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發展出“栽田鼓”、“挖地鼓”、“節慶鼓”、“坐喪鼓”等分支鼓種。
現在,腳盆鼓作為咸寧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已入選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組圖:山河披銀裝 美景惹人醉
下一篇:
月宮飄下的芬芳——打桂花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龍鈺皮道琦質樸的鄉村景色與現代影像相結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嘉魚縣一群善于捕捉美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