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山鼓舞中飛 民俗民風入畫來
《竹葉酒香》
《山中鼓》
《云中湖》
《畫中人》
民俗歌舞音畫《白云深處》劇情簡介
《白云深處》是我市第一臺大型歌舞音畫創作,也是我市首次用歌舞音畫的方式,就一個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進行了完整系統的展示。
該劇以通山的民間藝術為素材,通過獨特的音畫、歌舞形式,將通山山歌、山鼓、打花棍、哪吒燈以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音樂和舞蹈,呈現在觀眾面前,并獨具匠心地展示出了九宮山、隱水洞等獨有的旅游人文資源。
全劇分為:序《風》,第一章《山中鼓》,第二章《云中湖》,第三章《洞中天》,第四章《畫中人》,尾聲《天上人間》。藝術概括了通山的山、水、洞、人,是通山人生活狀態、風俗民情與精神意志的精美縮影。
這是一個民俗藝術的盛會,這是一個地方文化的展臺。
山歌山鼓舞中飛,民俗民情入畫來。21日晚,通山縣精心打造的民俗歌舞音畫《白云深處》在縣影劇院隆重首演,為千余名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極具震憾力的文化盛宴。
那一聲聲激昂的山鼓,那一支支悠揚的山歌,那一個個親切的勞動身影,那一個個如詩如畫的場景,那一幕幕如泣如訴的深情,都在這七尺舞臺上真切呈現。
“我愛通羊好,青山便是城,白云深處宿,一枕玉泉聲。”這是宋朝通山縣令蔣之奇的神來之筆,用原汁原味的通山話抑揚頓挫誦讀出來,成為貫穿整臺民俗歌舞音畫的一根紅線。四個樂章《山中鼓》、《云中湖》、《洞中天》、《畫中人》如行云流水,風格獨具。恢弘的音響,夢幻的燈光,如畫的布景,逼真的道具,特異的服飾,將聲音和畫面完美結合。
在豪放歡快的山鼓聲中,首章《山中鼓》若隱若現般出現在觀眾眼前。開場便是感天動地的男子群舞《開山》:巍峨連綿的群山,被震耳欲聾的鼓聲劈開,在鏗鏘山鼓中,山民們扛著石頭,用臂膀筑成一條通山之路,那便是山民們心中的“通山嶺”。
“奉請歌友幫我音,門前早谷也要耘,勤儉之人帶擔糞,懶惰之人空手行。”當通山山鼓傳人、65歲的農民焦韓恩唱著那極富穿透力的山歌出現時,當即博得觀眾雷鳴般的掌聲。鼓匠高亢清亮的邊擊邊唱,女人們用毫無修飾的嗓音和出美麗的旋律,勞動的人們一唱眾和,歌舞《一鼓催三工》再現了山民們歡樂忙碌的勞動場景。一位觀眾忍不住熱淚盈眶地說:“那種淳樸,那種只屬于通山山民勞動的歌,而今在這樣一個輝煌的舞臺上響起。作為農民的兒子,我感到光榮。”——《山中鼓》,讓人深深體會到,通山的精魂在山!
“昨夜約郎郎沒來,一夜燒去兩夜柴。”在九宮山美麗的夜色里,在月亮倒影的云中湖邊,美麗的通山女兒惆悵滿懷。多情的豈只有美麗姑娘,山那邊小伙想姐想得好心疼:“想姐想得不耐煩,想得淚兒直打轉,吃飯想姐落了碗,走路想姐滾下山。”空靈潺潺的水聲,清脆悅耳的鳥鳴,如詩如畫的云中湖畔,山民勞動之余的美麗愛情故事,在婉轉動聽的民歌聯唱《九宮夜色》中,就這樣跟你娓娓道來。——《云中湖》,讓人細細感受到,通山的靈性在水!
在《洞中天》里,觀眾則隨之進行了一次神秘的古洞探險。男子群舞《隱水洞探》中,一群手持火把的男人在古洞中尋覓仙人留下的足跡。女子群舞《桃之夭夭》,粉紅的桃花,輕柔的舞步,裊裊的身姿,一群嬌媚俏皮的女子翩翩走來,似乎將我們帶到武陵源的桃花源。——《洞中天》,盡情展示的是山民們毫無畏懼的探索精神。
“賢德新娘泡喜茶,新婚喜慶不離宅,茶是九宮嫩毛尖,水是河邊龍鳳花。”在最后一章《畫中人》里,家鄉美如畫,人在畫中行,情景歌舞《贊婚茶》、《竹葉酒香》等熱鬧喜慶上演了。——《畫中人》,充分展現了通山獨特婚嫁茶俗等民風民俗。
在這里,《勤儉不餓苦耕人》、《哥是鑰匙妹是鎖》……10多首糅合了原汁原味通山腔調和時尚藝術元素的山歌,將通山百姓勤勞耕作、樂觀生活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里,蕩氣回腸的山歌、珠落玉盤的山鼓、采茶戲、哪吒燈,九宮山、云中湖、隱水洞……通山人以歌舞作圖騰,向八方來客講述著靈山秀水間的動人故事。
“山通山路盤路,云卷云霧鎖霧,山是我的魂魄,路是我的腳步,云是我的笑容,霧是我的淚珠。你要問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白云深處。白云深處白云深處,那是夢的家園,那是人間天堂……”尾聲一首旋律優美的主題歌《天上人間》,將大型民俗歌舞音畫《白云深處》唱到沸點。
相信這悠揚的山歌,會從白云深處,飄向更高更遠的地方。
看 點
1、《白云深處》以宋朝通山縣令蔣之奇的《我愛通山好》詩句貫穿全劇,用原汁原味的通山方言抑揚頓挫誦讀出來,成為貫穿4個章節的一根紅線。
2、獨特激揚的山鼓催工勞動場面、山歌滋潤的云中湖畔甜蜜愛情、神秘奇妙的古洞探險、喜慶有趣的婚嫁茶俗……是每章節里的精彩看點。
3、全由通山本土群眾演員端上的一道民風民俗風味“土菜”。
4、由省、國家級專業編導、作詞、作曲、舞美、化妝、服裝設計,讓這道“風味土菜”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5、在原生態再現傳統文化同時,也蘊涵有新的藝術成分,而科技創新在舞臺、燈光、背景屏幕及道具上都發揮得淋漓盡致。歌舞交融,音畫相配,大地震撼,輝煌燦爛。
一場土香土色的文化盛宴
——《白云深處》的臺前幕后
叫響地方文化品牌
通山是一個文化沉淀深厚,文化氛圍活躍的地方。大型民俗歌舞音畫《白云深處》的應運而生就是例證。
為什么要打造這臺民俗歌舞音畫?通山縣委書記曾國平說,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來的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大發展大繁榮,打造出一臺精品文化節目,一個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一張對外提升形象的名片,這就是通山精心打造這場大戲的目的。
通山人演通山戲、講通山事、唱通山歌
“通山人演通山戲、講通山事、唱通山歌,這便是《白云深處》的主要特點!”縣文體局局長吉四貴說,“這可以說是我們通山端上的一道民風民俗風味‘土菜’。”
據了解,為了真正叫響通山地方文化品牌,打造對外交流名片,縣里高度重視,縣委書記曾國平、縣長熊征宇任總監制,姜衛東、周尚謀、華允回3位縣級領導擔任總策劃。縣文體局精心組織,任務明確,責任到人。
年初,通山7位“土專家”,專程前往宜昌長陽、恩施考察了全國聞名的民俗歌舞《夢幻土家》、《比茲卡》。該縣還專門請來國家級專業編導、作詞、作曲、舞美、化妝、服裝設計,讓這道“風味土菜”,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從8月初開始排演直至首演,80多個來自通山不同崗位的姑娘小伙全身心投入,也發生了不少感人故事:縣公安局的廖遠洋為不影響排練,一再推遲婚期;縣建設局的魯軍牙疼得幾天幾夜睡不好覺,仍然堅持;演員們還自建QQ群,排練之余互相鼓勵,互相交流。
65歲的農民演員焦韓恩是通山山鼓傳人,也是演員中最年長的一位,他說:“我非常喜歡打山鼓唱山歌,我們村里人都爭著要來演,將來我們還要去更大的地方去演。希望白云深處能讓自己人更愛家鄉,讓外地人了解通山。”
“風味土菜”迎來好評如潮
有專家評價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白云深處》四個樂章結構自然,主題鮮明,在利用通山獨特的民間文藝形式反映民風民俗上達到了新高度。一位省里專家說:“通山山歌真美,同劉三姐、阿詩瑪流傳千古的那些情歌相比,毫不遜色。《洞中天》中的歌舞《桃之夭夭》等章節,如詩如畫獨具風情的再現,如果早一點出籠,完全可以參加大型歌舞《家住長江邊》演出。”
通山觀眾倪霞看完演出后,興奮地說:“臺上演員演得激情,臺下觀眾看的感動。山歌、山鼓、打花棍、哪吒燈這些通山獨具特色的東西,在舞臺上得到了完美體現,作為一名通山人,我真的很自豪。這是通山捧上的一場土香土色的文化盛宴,看過之后,我越來越熱愛我的家鄉。”
觀看了首演后的媒體記者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湖北畫報社》副主編明劍玲一連說了幾個“沒想到”:“沒想到通山這個小山城能搞出如此高水平的作品,給了我一個不小的震撼,《白云深處》完全可以同恩施的大型民族歌舞《比茲卡》相媲美!”
一場土香土色的文化盛宴
——《白云深處》的臺前幕后
《石鳴天籟》
《洞中天》
《天上人間》
《桃之夭夭》
文字:陳 真 成良田 宋朝陽 圖片:張大樂 陳紅菊
編輯:Administrator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龍鈺皮道琦質樸的鄉村景色與現代影像相結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嘉魚縣一群善于捕捉美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