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朝暉(市直)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提到咸寧,躍入腦海的便是這八個字的美好描述。能因古老的易經得名,且又暗合天下太平之意——咸寧,究竟有多古老多安寧?還有多少蒼茫、悠遠的謎等著我們一一揭示?
踏上咸寧的土地,在歷史的塵埃下細細找尋,發現這里藏著大量的古橋、古道、古樹、古民居、古村落,以不同的姿態、相同的安靜散落在咸寧各處,在城市的邊緣、在大山的深處、在清澈的水邊散發著悠悠古意,更襯出這片土地的古老神秘。
一
要說最具古風的,應該是咸寧的古橋吧。
“樹多山隱屋,橋轉水圍村”。在咸寧,有特點的古橋比比皆是。只要你愿意往鄉村延伸一點再延伸一點,便會看到一路由古橋牽引,以橋為軸心展開的一幅幅水波瀲滟、如夢似幻的風景。
據考,清光緒年間,咸寧縣(現在的咸安區)八個集鎮就有七個以橋命名:官埠橋、汀泗橋、高橋、黃石橋、橫溝橋、馬家橋、賀勝橋,可見咸寧的橋真的很有些歷史;緊鄰長江的嘉魚、赤壁兩個縣市,清代也有大橋鋪、官橋鋪、舒橋鋪、朱砂橋、余家橋、趙李橋六個集鎮,更別提通山、崇陽、通城隨處可見、如許林立的橋了。橋多不算奇,奇的是年代久遠,雖滄桑老舊,卻依然屹立。
廊橋孑立,流水人家;老屋緣溪,水車吱呀;肥鵝引頸,雞犬相望——這里,就是坐落在淦河源頭的古橋“劉家橋”。劉家橋,也是咸寧古橋最具古韻的代表。它建在穿村而過的白泉河之上,立于橋心,但見青山隱隱,碧水迢迢;老屋次第,房房相連;古柳揚絲,垛墻斜出;青石古巷,幽仄綿長。遠處老屋壁上那些個濃淡不一的重重斑駁,被歲月的雨水沖刷,讓經年的油煙涂抹,早已是遍布的黑厚嚴實,使眼前的光景顯得朦朧蒼涼。而這一派灰蒙之中,一排大紅的燈籠沿河高高掛起,靜謐的舊畫忽地亮了,煙雨古橋的況味一下子就濃了。
不錯,有橋的地方必然會有清亮的河流。崇陽的白霓橋、嘉魚的白湖橋、通城的靈官橋、通山的萬壽橋,莫不是如此。橋映水中、波心蕩漾、古木參天,還有從老屋的茅草屋頂開出的小花朵,自會牽動一些親切的、令人愉快的往事記憶。而這些記憶,會將我們牢牢鎖定在一種叫做“鄉愁”的惆悵里,再也無法忘記。
二
隨古橋衍生而來的,一定有悠遠、荒涼的古道。
咸寧境內,最有名的便是一條運送赤壁“川”字牌青磚茶的茶馬古道。這條古道,從羊樓洞出發,穿過古老的趙李橋,通過一條曲折蜿蜒、高低不平的青石板長街,至武漢、河南、陜西、山西、河北、內蒙古、蒙古,一直抵達俄羅斯的圣彼得堡,以茶為媒、因茶而興,從十七世紀后半葉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綿延至今三百年!
這樣的古道,不僅赤壁有,其它縣也有。嘉魚縣城西門堤下,緊鄰長江的靠岸碼頭邊,就有一條保存完好的青石板街。雖然不如羊樓洞的茶馬古道出名,也不算長,但也是明清年代就有的存在。據說,這條古道曾經也很繁華熱鬧,那些踩在腳下被歲月打磨得光滑锃亮、或寬或窄的青石,就是最好的證明。通城的黃袍山深處,于齊人高的雜草叢里,亦隱藏著一條窄窄的青石板古道,當地人也叫它茶馬古道,只是早已廢棄,平時難窺其真容。至于是不是連接上了羊樓洞的茶馬古道,還是走向與之交界的江西、湖南,有人說是,也有人說不是,就無從考證了。
古橋、古道,現在來看,充滿神秘、悠遠、滄桑,而在過去,則意味著活躍、興旺、繁榮,是連接富庶之橋、是通往幸福之路。想到此,再品味馬致遠筆下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就不再是一個人的蒼涼寂寞,而是那個時代的咸寧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經歷程。雖然要忍受種種孤獨艱辛,但如果能帶上茶、裝好貨沿著古橋古道走出去,咬牙堅持到終點,就一定會獲得豐厚的回報,開辟出人生的新天地。
三
除了古橋、古道,最讓人心動的,要數至今還鮮鮮亮亮、全須全尾活著的古村落了。
前些年,咸寧評選“最美古村落”,一下子就有數十個之多的古村落進入大眾的視野。排在榜首的是通山縣黃沙鋪鎮的曾家山村。每天,這個如仙境般的秀美小村,在大幕山的懷抱中,在古樹青竹的環繞里,從山雀的啾鳴聲中醒來,中午時分,家家戶戶升起淺淺淡淡的炊煙,便擁有了全部的溫暖與生動。古樹的苔綠潤澤、小溪的水墨云天、水車的慢聲吱呀、廊橋的倒影無聲,一起將這個村落的千年煙塵裝得滿滿當當,直至跌進一個芳草斜陽、幽光沉靜的舊夢。
還有闖王鎮的寶石古民居群,數量之眾、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成就了它“楚天第一古民居群”的稱號。這里,青山環抱,古木參天,村里的老屋雕梁鏤扇、樓欄圍砌,雖然凋敝殘敗,仍依稀可辨當年的勝景繁華。而咸安的劉家橋村,則因是大漢皇族后裔的聚居地而頗負盛名,放眼望去,重門疊院、逶迤窄巷、飛檐青瓦、橋埠河流;老屋高低錯落,入目雕梁畫棟,耳邊水聲潺潺,不愧是世人稱羨的“彭城世家”、“墨莊世第”,也是現如今的“楚天民俗第一村”。
與這些古村落不同的,還有通山縣的下灣村。這里,空氣清新,湖水清澈,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這里,沒有我們想象的大片森林,映入眼簾的是無邊無際的蘆葦蕩。每到秋季,“蘆花白,蘆花美,花絮滿天飛”,幾千畝野生蘆花齊齊綻放,呈現的是一派搖曳、靈動、大氣、怒放的浩蕩之美。
古橋、古道、古民居、古村落,構成了咸寧獨有的鄂南民俗風情,是咸寧人民持續接力的寶藏,也是今天“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唯美圖畫。回眸咸寧的蒼茫古意,放下世俗的喧囂紛擾,任自己掉進這滿懷的古風古韻,剩下的只有回歸自然的沖動與輕松。
編輯:但堂丹
咸寧網訊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吳清龍報道:3月31日,春雨綿綿,霧罩東山,通城縣關刀鎮云溪東山村吸引近千游客參加首屆野櫻...
彭文瑾(溫泉)深秋的陽光還和熙地照在大地上,路兩旁開滿淺黃的,深紅的,淡紫色的百日紅,微風幾許,花兒在清風中搖曳,讓人...
楊華4月25日,霏霏細雨,飄灑在氤氳寧靜的馬橋鎮垅口村垅口馮的青磚黛瓦上,我和60余位文朋詩友相約這座六百余年的古村落。為...
十年來,她握緊手中的筆,穿梭于崇陽的山水間,用真情記錄著一個個古村落、古民居及一座座古橋、一棵棵古樹的歷史變遷……日前,...
這個夏天,中國南方的持續強降雨除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外,一些地方的文物古跡也因災受損,備受關注。詹東華攝“要讓古建也...
近年來,咸寧市勘察測繪院(土勘院)在開展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工作中,不斷擴大測繪成果應用范圍,豐富測繪產品,繁榮地方文化,...
古橋流水,粉墻黛瓦,雞犬相聞,阡陌縱橫……古老的村落煥發出蓬勃生機。靈官橋村一角村民志愿者清掃宋代古橋上落葉養雞大戶...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蔡曉軍近日, ,中國測繪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日前發布消息,由咸寧市勘察測繪院(土勘院)編繪的...
孟祥偉第七次徒步巡查淦河強化系統觀念加強整體謀劃推動全面提升更好造福人民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姜明助、見博報道:6月2日上...
咸寧素有“千橋之鄉”的美譽。橋之于水,猶如長虹臥波,暢通著香城泉都的“血脈”。 它們千姿百態,或大或小、或曲或折,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