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斌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是李清照的Look f or.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辛棄疾的Found.
李清照也好,辛棄疾也罷,都是在尋找一盞燈----那盞與“濟南二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燈。
王老師和孫老師,似乎是從宋朝穿越到今朝的師兄妹。王老師為他的學生點亮了一盞燈,孫老師作為王老師的師妹又為一群追夢人燃放了一把火。
王老師寫詩寫風華正茂的意境,孫老師讀詩讀心有千千的闕歌。
孫老師抒情抒發出聲情并茂的抑揚頓挫,王老師暢談暢快出詩書傳承的情有獨鐘。
這是夏至!風不大,雨點卻很大!
這是夏至!人不多,情誼卻很多!
不是每一盞燈,經得住風雨如晦。
不是每一盞燈,照得住徹夜無眠。
有些人如吊燈,懸掛的高度、燈球的材質會造成令人不舒服的眩光。
有些人如吸頂燈,雖然款式單一、材料單一,但是力求高雅、力戒奢華。
有些人如落地燈,有的光線較為集中,對周圍的影響范圍不大,卻局部效果明顯;有的光線柔和,影響范圍較大,起到底光的照明效果。
有些人如壁燈,功率在15-40瓦左右,可把某種意義的環境點綴得更優雅、更富麗。
有些人如臺燈,便于人們閱讀、學習、工作。
只有老師如蠟燭,縱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仍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其實,每個人身邊都有一盞燈,或明或暗,或長或短。
這盞燈,沒有考慮自己什么時候不亮。
這盞燈,總是擔心自己為什么不長明。
這盞燈,是老師的銀發,是老師的皺紋,是老師誨人不倦的實心實意。
這盞燈,是學生的太陽,是學生的月亮,是學生學而不厭的不離不棄。
這盞燈,就在您身邊,在您不經意的時候,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盞燈,就在您附近,在您不介意的時候,又閃一次,又爍一回。
無須尋找,這盞燈,在您得意的時候,只是伴隨您繼續前行而己。
無須尋找,這盞燈,在您失意的時候,比平常更明亮地指引方向。
編輯: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