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斌
《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
《滕王閣序》:“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
《晉書·劉毅傳》:“故能令義士宗其風景,州閭歸其清流。”
如此種種,大概是告訴人們,風景等于“風光+景色。”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這是文化人陸游表達的覬覦而不得的抑郁頹喪之心。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這是文化人晏幾道吐露的思念則難舍的魂牽夢縈之情。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文化人李商隱隱喻的渴求卻失望而輾轉反側之境。
古人的信手拈來,莫不是在詮釋,文化等于“文學物理表現+心理化學反應。”
峰、巒、嶺、崗,江、河、湖、海、溪、潭,亭、臺、樓、閣、軒、榭、廊、舫自成風景。
信仰信念、規范規矩、價格價值、符節符號、技術技巧、文字文學,構成文化。
無風不景,無文不化。有一種風景就會產生一種文化,有一種文化就會見證一種風景。
有一種遠古風景沉淀一種經典文化。河姆渡風景就是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以黑陶為河姆渡陶器的特色,同時以“干欄式房屋”遺跡為建筑風景。
有一種人類骨骼彰顯一種化石風景。周口店文化是70萬年至20萬年前的“北京人”、20萬年至10萬年前的“第4地點早期智人”、約4.2萬年至3.85萬年前的“田園洞人”、3萬年前左右的“山頂洞人”的文化留存。因此而成為人類化石寶庫。
有一種風景叫文化。與時光無關,與穿越無關,可能隨風入景,可能曇花一現。如河姆渡風景,會用黑陶說話。
有一種文化叫風景。古為今而用,今為后而用。不管是“北京人”“第4地點早期智人”,還是“田園洞人”“山頂洞人”,曾經栩栩如生,偏剩枯枯白骨,雖無甲骨記錄,卻依然是風景和文化這邊獨好!
編輯: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