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井是1969年9月底下放到向陽湖的,盡管下放前他是中國作協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和《人民文學》主編,但下放后,他只是一名普通戰士,而且戴著“黑幫”帽子。盡管年過半百,但他的勞動分工基本與青壯勞力等同,幾乎天天一身汗水一身泥,但他咬牙堅持,以表示認真改造、積極向上的革命精神。
1970年下半年,他獲得“解放”,進入“革命群眾”行列。從1970年初開始,連里大揪特揪“五一六”反革命分子,從連到班的“領導”出現青黃不接現象。吃苦耐勞、待人和善的嚴文井便從此“官”運亨通,甚至在兩年時間里“連升三級”。
最先是一排二班副班長,他和班長兩人團結一致,多次出色完成勞動生產任務。幾個月后,他被破格提拔為一排排長。
1971年11月,在新組建的作協5連黨支部,他被推選為支部委員,并擔任5連副指導員,一直干到返京為止。
不論是當戰士還是當“官”,他都謙虛謹慎,與人為善,反對專橫,同情弱者,許多人都得到過他力所能及的關懷和幫助。閻綱在《怨也向陽,念也向陽》中寫道:“在干校,我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五一六’分子,一天深夜,我被押回大倉庫(隔離審查),推開門,一片漆黑,行至拐彎處,一只胳膊擋住去路,一塊桃酥遞在我的手中。我的淚水一下子涌了出來。老嚴啊,這是您的手臂!”
楊匡滿因家庭出身被錯定為“反革命地主”,百思不解,找到新任副指導員嚴文井反映問題,老嚴耐心安慰他,并說出身不由選擇,道路由自己走。幾個月后,在老嚴的周旋和努力下,連黨支部開會研究這個問題,終于將楊匡滿家庭出身更改了過來,使壓在他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地。
1973年初作協汪瑩回京之前,對將她定為“五一六”“反革命分子”尚未平反一事耿耿于懷,找了總部一些領導反映未果。為了免去她的后顧之憂,嚴文井主動找她談話:“國務院文化組即將調你回京,平反不平反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現在來不及解決,我們會寫一份像樣的鑒定,和你的檔案一起轉回北京。”幾句切心切肺的話令汪瑩十分感動。
2005年7月,嚴文井先生因病離世,享年90歲。一時間,紀念懷念他的文章如雪片飛舞。(吳裕舜)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向陽湖文化名人軼事20]周巍峙:樂當“鴨司令”
下一篇:
[向陽湖文化名人軼事16]吳雪:傾情導演《石頭嶺》
15年前,他懷揣著5元一幅的臨摹字畫穿行于深圳的街巷中等待買主;15年后,他執筆潑墨一字值千金。他為眾多名人制印,40年的孜...
退休后如何與時光相伴?赤壁一位老人選擇了“書海沉浮”,“打撈”本地歷史和文化。近日,赤壁市文史工作者,古稀老人張海濤...
作為一位對保護和傳承鄂南民間文化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學者,20多年來,定光平一直行走在家鄉故土,開展基層調查、學術研究和鄂...
他,8月初受邀出席在意大利舉行的“中意書法交流論壇暨書法筆會”,為意舉辦方揮毫題贈“學無止境”墨寶; 他,書法作品...
咸安區官埠橋鎮文化站66歲的的退休干部王焰,十幾年來堅持業余詞曲創作,在全國《詞刊》、《歌曲》等音樂刊物發表作品100多首...
熊應華,1951年出生于號稱“木雕之鄉”的通山縣九宮山鎮,1971年師從岳父陳新旺學習木雕技藝,后成為“通山木雕”陳氏第四...
1999年10月,中國藝術院舉辦“共和國50年藝術研討會”,他撰寫的提琴戲調研文章《活躍山區群眾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隊伍》參加...
咸安區汀泗橋鎮馬鞍村12組村民高緒才,過著與眾不同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及農閑時揮毫潑墨或創作詩歌,矢志不渝地...
在嘉魚縣,有這么一位收藏達人,名叫劉浩然,在家中打造“紅色展覽館”,耗時20多年收藏了毛主席語錄瓷器、毛澤東雕像、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