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名片
國家級非遺提琴戲代表性傳承人甘伯煉,生于1929年,是崇陽提琴戲第二代藝人,現任崇陽提琴戲協會名譽會長。他從18歲起開始正式學戲,先后創作了《王世祥逼租》、《參軍復仇》、《婆婆嫌媳》等劇目,一生致力于提琴戲的表演、保護和傳承。
1999年10月,中國藝術院舉辦“共和國50年藝術研討會”,他撰寫的提琴戲調研文章《活躍山區群眾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隊伍》參加研討會,獲一等獎。
2010年,由甘伯煉任藝術顧問的新編提琴戲《雙合蓮》被中央電視臺、省市電視臺多次播放。
2012年12月,他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6年11月,被文化部列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名單。
非遺項目簡介
提琴戲,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屬于湖南花鼓戲聲腔體系。是湖北省通城、崇陽兩縣人民群眾最感親切的家鄉戲。經崇陽藝人逐步改良發展,利用當地山上的梨木和蛇皮制作了一種桿短筒長的土琴,別在腰間,站著能拉,坐著也能拉,不拉了“提”起就走,所以稱之“提琴戲”。因其曲調優美,旋律明快,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被譽為中國戲曲百花園中一枝獨特的奇葩。
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崇陽提琴戲備受關注,多次參加省、地民間戲曲調(匯)演活動,并多次獲創作演出獎。
1999年,湖北省文化廳命名崇陽縣為“湖北民間藝術(提琴戲)之鄉”;
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崇陽縣為“中國民間藝術(提琴戲)之鄉”;
2008年,崇陽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同年,提琴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甘伯煉呀,當然知道!”在崇陽打聽國家級非遺提琴戲代表性傳承人甘伯煉,稍有些年歲的人都會很熱心地告訴你,老人住在崇陽縣沿河大道420號。
3月14日正午時分,穿過熱鬧的街道,記者很快來到甘老家中。老人雖年近九旬、卻依舊身形健朗,他望著春雨過后燦爛的陽光,一手拎起一把小靠背椅,說:我與提琴戲的故事多著呢,走,到院子里曬著太陽聊。
年少癡迷種下大夢想
“從十一二歲開始,我就跟著大人‘玩班子’,背著‘十太公’四處巡演。雖然那時年紀小,不能真正演戲,但是敲敲鑼鼓,打打雜也高興。”甘伯煉清楚地記得,為了接近戲班子,自己沒少挨家人打罵,因為祖父和養父母都認為,學戲是不務正業。
可他還是感覺自己有學戲的“天賦”,開始種下了演員的夢想,偷偷躲著拜師學藝,并帶著村里的少年玩花燈、戲采蓮船,玩得不亦樂乎。“戲班子的為頭者看我勤快、模仿小生有樣學樣,每次演出都會喊上我。”回憶著過往,甘伯煉的臉上笑意盈盈。
其實,甘伯煉的人生之路可謂異常坎坷。1929年12月,他出生于白霓鎮老鴉村的一個貧寒農家,3歲喪母,后過繼給伯父撫養。8歲起,讀了4年私塾,此后成為放牛娃,砍柴、務農樣樣都得干。正是這個時候,提琴戲恰如一滴甘露,出現在他年少而蒼白的生命中,讓他從此與提琴戲結下一段斑斕情緣。
“1949年4月,解放軍來了,為了表達大家翻身做主的喜悅,也為了配合農村減租減息、貫徹當時的《新婚煙法》等中心工作,我先后創作了《王世祥逼租》、《參軍復仇》、《婆婆嫌媳》等劇目。”
甘老介紹說,當時自己在村里組織了一個業余提琴戲劇團,為了能夠像模像樣地演出,他帶著大家伙兒給別人擔腳、放木排,賺了2000多元錢,“這些錢還是不夠,沒辦法,我只好把家里的口糧賣掉,又湊了700多元,才勉強買齊服裝道具,然后領著劇團在全縣各鄉村巡回宣傳演出。沒想到,特別受歡迎!”
就這樣,甘伯煉在提琴戲表演上所表現出來的天賦引起當時縣文工團的關注,1957年,癡迷于提琴戲的甘伯煉,終于成為一個名正言順的演員。
矢志鉆研走向大舞臺
夢想成真,甘伯煉心里甭提有多開心了,他早上一睜開眼就開始哼唱臺詞,琢磨著如何更為精準地把握戲中人物一顰一笑的分寸。
他不光自己琢磨,還先后師從蔣春保等三位老師,開始系統學習提琴戲。1959年,他創作演出的新劇目《催春鼓》參加全省演出,獲得創作演出雙獎,并被湖北廣播電臺錄音播放。
“認真完成演出任務之外,只要一有空,我就到農村組織輔導業余劇團,把新的劇目和相關理念傳輸給老鄉。”甘伯煉不僅盡忠本職,還時刻念想著帶動農村的業余劇團,幫他們出謀劃策,進行業務指導,還不時用自己的收入支助他們演出。
時世難料,就在甘伯煉滿腔熱血地為提琴戲“團團轉”的時候,“文革”來了——其間,民間文化遭祗毀,古裝傳統戲被禁演,全縣100多個農村業余劇團被迫停演,很多服裝道具被一燒了之。
“我真的是心痛如刀絞啊!但是又能怎么辦呢?我能做到的,就是偷偷摸摸地回到老家,把村劇團一批好一點的服裝藏起來。因為我堅信,深受廣大農民喜愛的提琴戲,總有再次露面的機會。”這個時候,甘伯煉雖然已經被調出了劇團,卻仍舊心念念地盼著提琴戲的春天再次到來。
幸運的是,甘伯煉再次夢想成真,人們迎來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隨后,優秀民間文化藝術得以大力弘揚。此時的甘伯煉已年近60歲,但他對文藝事業的熱情并未減退,他開始更多地奔走于鄉間劇團,幫助其組織恢復演出活動。
“我首先回到老鴉村,拿出偷偷藏起來的服裝,又賣掉手表、皮大衣等私人物件,投資8000多元,幫助老家的村劇團恢復演出。”甘伯煉自豪地說,在他的帶動下,全縣很快恢復了80多個農村業余劇團。
為提高劇團演出水平,傳承保護好提琴戲,甘伯煉先后捐資5萬余元,與縣文化館舉辦各種形式的藝術培訓班,并倡導創辦縣提琴戲劇團和白霓鎮提琴戲劇團,讓其在全縣鄉劇團中作示范演出,使提琴戲從草臺逐步走向大舞臺。
惜時如金引領大合唱
退休后,甘伯煉放棄了養花釣魚、打牌下棋、品茗聊天等這些老人們的安逸過法,開始專職為提琴戲的發展與傳承且鼓且呼,他長期擔任當地提琴戲協會業務會長、名譽會長,不僅在縣里倡導成立了提琴戲發展基金會,個人先后為提琴戲等文化事業捐款10多萬元,還發動晚輩投資14萬余元,在白霓鎮修建了一棟三層樓的提琴戲傳習所,組織青年演員前來學習。
同時,與縣天城中學等多所學校聯合開設課余提琴戲學習班。又自費一萬多元,將提琴戲經典唱腔錄制成專輯影碟,用以傳承教學。
現如今活躍在各個提琴戲劇團的骨干演員,大都是甘伯煉的“徒子徒孫”。當年,已故著名戲曲導演余笑予曾專程來到崇陽,贈送他一塊匾額,上書:“梨園宿將松不老,甘作春泥更護花”。
2008年12月,時年79歲的甘伯煉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雖年至耄耋,他仍舊“斗志昂揚”,因為他覺得,“自己時間不多了,有一份熱,就發一份光,要為崇陽的提琴戲多做些事。”
“直到現在,我還在縣劇團教唱腔,只要他們需要,我每天都去。”采訪當天,甘老介紹說,為了督促徒子徒孫們更為用心地傳承提琴戲,自己會時不時地突擊檢查他們的排練情況,唱得好的表揚,唱得不夠好的也得挨批。“小小山區縣城,能夠成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不容易,要好好守業,更要好好發展。”
說到作為傳承人的遺憾,甘老坦言,興許是如今的日子好過了,年輕人對傳統劇目中角色的把握總無法精準傳神,“比如說《秦雪梅觀畫》中的小生‘商公子’,他哭唱時死去活來的神態,我當年以兩眼翻白、身體抽搐、喉嚨發生等方式表演,不曉得唱哭了臺下多少觀眾,可是現在,硬是沒有一個人能學到位……”
如今,崇陽縣僅提琴戲劇團就有18個,在周邊縣市區中是劇團最多的縣,“多好的態勢啊,每個劇團演員大都接受過正規訓練,都有設備現代化的演出車,上上下下都受重視——提琴戲,一定會更穩當地往前走,成為全縣人民的大合唱。”甘老神情堅毅、滿懷期望地說。(記者 李娉 通訊員 甘明強)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王蒙解讀孟子名言
下一篇:
農民高緒才的耕讀人生
15年前,他懷揣著5元一幅的臨摹字畫穿行于深圳的街巷中等待買主;15年后,他執筆潑墨一字值千金。他為眾多名人制印,40年的孜...
退休后如何與時光相伴?赤壁一位老人選擇了“書海沉浮”,“打撈”本地歷史和文化。近日,赤壁市文史工作者,古稀老人張海濤...
作為一位對保護和傳承鄂南民間文化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學者,20多年來,定光平一直行走在家鄉故土,開展基層調查、學術研究和鄂...
他,8月初受邀出席在意大利舉行的“中意書法交流論壇暨書法筆會”,為意舉辦方揮毫題贈“學無止境”墨寶; 他,書法作品...
咸安區官埠橋鎮文化站66歲的的退休干部王焰,十幾年來堅持業余詞曲創作,在全國《詞刊》、《歌曲》等音樂刊物發表作品100多首...
熊應華,1951年出生于號稱“木雕之鄉”的通山縣九宮山鎮,1971年師從岳父陳新旺學習木雕技藝,后成為“通山木雕”陳氏第四...
咸安區汀泗橋鎮馬鞍村12組村民高緒才,過著與眾不同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及農閑時揮毫潑墨或創作詩歌,矢志不渝地...
在嘉魚縣,有這么一位收藏達人,名叫劉浩然,在家中打造“紅色展覽館”,耗時20多年收藏了毛主席語錄瓷器、毛澤東雕像、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