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從何處發力?這問題我們其實已經知道了答案。有目共睹,2015 年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政府推出的經濟舉措皆是從供給側發力。可近來有一種聲音,說當前防止經濟下行政府應重點擴需求。擴需求有必要,但不能動搖供給側改革。
一個國家穩增長,重點在結構平衡;而解決結構問題,著力點是在供給側。事實最有說服力。1933 年羅斯福率先在美國推行新政,之后其他西方國家也跟著效仿,并將凱恩斯主義奉為國策。可結果呢?到上世紀70 年代前后這些國家紛紛陷入了“滯脹”,凱恩斯學派的地位一落千丈。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宣稱,要對“凱恩斯革命”再革命;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斷言,政府刺激投資對穩定經濟無效;供給學派強調,政府應從擴大需求轉向供給側減稅。
1981 年里根當選總統后,曾根據供給學派的理論大幅削減政府開支,降低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此舉雖降低了企業成本,也一度推動了經濟復蘇,可最終并未解決結構性矛盾,相反還進一步加劇了結構失衡。時至今日,制造業萎縮、產業空心化仍是美國的一大心病。
有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解決結構問題的中國方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顧名思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個關鍵詞,一是結構性,即重點是解決結構問題;二是供給側,即改革從供給側發力;三是改革,即主要用市場機制解決結構問題。可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同于凱恩斯學派,也不同于供給學派。
編輯:chenguo
上一篇:
用法治思維推動企業安全生產
下一篇:
長三角需要更多人才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