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簡史
人類的呼吸防護是如何進化的?
早期的掛耳口罩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倫敦街頭的戀人
伍連德設計的口罩
元朝宮廷之中 已現原始口罩
人類對呼吸系統保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公元一世紀,哲學家和博物學家普林尼(Pliny,公元23-79年),他利用松散的動物膀胱皮膚捂住鼻子來過濾粉塵,以免在粉碎朱砂時被吸入這種有毒的汞硫化物。
中世紀的西方醫學界認為霍亂、黑死病等傳染病都是由空氣中的“瘴氣”產生的,所以為了抵御“瘴氣”,當時的一些醫生在診斷呼吸疾病的時候都會戴一個鳥嘴面具,這些面罩里會放置一些香料和草藥;盡管不懂其中原理,但的確從一定程度上阻斷疾病傳播。
16世紀的佛羅倫薩,著名的畫家、博物學家——達芬奇在為其領主提供咨詢的時候提出使用織布浸水捂在臉上,可以防止煙霧等有毒化學品對呼吸系統的傷害,這種超前的方法至今寫在防火逃生指南中。
在中國的元代,宮廷皇帝進餐時,為了避免那些侍奉皇帝飲食的人所發出的氣息觸及食物,侍者口與鼻一律都要蒙上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絲巾。
法國外科醫生 改進紗布口罩
1849年,美國人劉易斯·哈斯萊特發明了“肺保護器”,該保護器本質上是一個繁瑣的呼吸面具,它裝有兩個拍板閥門,使用羊毛過濾器來防塵,他在1849年申請了一項美國專利,專利號為6529,至今在美國的檔案館還能查閱到這項專利。
1876年,醫學界創立了無菌外科,即所有手術的機械、手術服、手術帽、橡膠手套都必須嚴格消毒,但這時候醫學界還沒有對手術醫生的口腔進行防護。
1897年,德國外科醫學家米庫里茲提出:醫務人員施行手術時,應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紗布口罩,這樣的口罩被稱為“米庫里茲氏口罩”,這是現代意義上有記載的首款醫用口罩,自此以后“戴口罩”成了醫護人員的標準形象。
在1899年,英國的一位外科醫生改進了設計——他將紗布剪成長方形,在紗布之間架起一個框形的細鐵絲支架,讓紗布與口鼻之間留有一定的間隙空間,解決了口罩呼吸不暢的弱點。
隨后一位法國外科醫生保羅·伯蒂做了一種6層紗布的口罩,縫在手術衣的衣領上,用時只要將衣領翻上就行了,隨后他改進了設計——用一個環形帶子連接紗布掛在耳朵或者后腦勺上。
于是,現代口罩的形狀便從此誕生了!
西班牙大流感 推動口罩普及
真正讓口罩從外科醫學器械走向大眾的標志性時間是一戰時期的西班牙大流感。
1918年3月11日,這場奪命世紀大流感在美國堪薩斯州的芬斯頓軍營暴發,通過戰爭流傳到歐洲一戰戰場,隨后席卷全球,感染了全球超過30%的人口,在那個抗生素還沒有誕生的年代造成了5000萬至1億人死亡。這個數字比一戰和二戰總戰爭死亡人數還要多,是世界上死亡最多的傳染病事件之一。
口罩在流感肆虐期間變成了全民用品,為了對抗疫情,各國的人們都被強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別是紅十字會和其他醫護人員,在那個年代照片已經誕生,我們今天依然能從眾多黑白歷史照片中看到當時人類戴著口罩對抗流感的身影。
除了口罩的全民普及,一戰還催生了防毒面具的誕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殘忍的德軍在1915年4月的伊普雷戰役中使用了氯氣作為武器襲擊了英法聯軍,造成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
英法聯軍發現和其他野生動物紛紛死去相比,野豬竟然奇跡般地躲過了氯氣的襲擊。隨后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原來野豬受到氯氣的刺激之后會本能地拱地,將鼻子埋入疏松的泥土中,泥土過濾了毒氣。受此啟發,軍方研制出了防毒面具,采用豬嘴的外形,將活性炭等疏松物質置入面具中用來吸附毒氣。
伍氏口罩物美價廉 各國專家紛紛點贊
以上關于口罩的歷史中,主要講了西方世界的貢獻,而在真實的歷史里,一位華人的貢獻值得被銘記。
他叫伍連德,在20世紀初為中國的防疫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10年,清王朝最后一年,哈爾濱暴發了一場極其嚴重的烈性傳染病,當時的伍連德臨危受命,擔任了“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經過解剖和調研,他判斷這次烈性傳染病為“肺鼠疫”,是比普通鼠疫更嚴重的一種烈性傳染病。
在此期間,為阻擋鼠疫的飛沫傳播,他發明了一種用兩層紗布制作的口罩,被稱之為“伍氏口罩”。這種口罩制造簡單,材料易獲得,制作成本只需要國幣兩分半。
在1911年4月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伍氏口罩”被各國專家稱贊——“伍連德發明之面具,式樣簡單,制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技術不斷升級 口罩推陳出新
在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繼續在不斷進化。
1952年12月,英國倫敦被工業革命的濃霧籠罩,由于沒有風,持續了五天嚴重空氣污染造成12000人死亡并報告了100000例呼吸道疾病,霧都倫敦宛如一個靜止的巨型毒氣室,口罩成為當時人們對抗工業污染的必需品。
口罩材料也在對抗污染的過程中不斷進化,上世紀60年代,無紡布口罩技術誕生,主要使用的是靜電纖維濾棉,而當時美國在1970年頒布了《職業健康法》,同時成立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局,這些關注各類工種健康措施的出臺都有力地推動了現代口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如今,口罩已經成為一個年產值超百億的成熟產業,口罩的貼合度、過濾效率、舒適性、便捷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除了醫用外科口罩,出現了防塵、防花粉、過濾PM2.5等多個細分品類,在醫院、食品加工廠、礦井、霧霾城市……隨處可見口罩的身影。
在日本,口罩的日常使用比其他國家要更加普遍,這一方面源于日常防護花粉等功能性作用,同時日本經常性的地震產生的防疫壓力也要大于其他國家;另一方面也有文化層面的原因:口罩對于日本的御宅族而言是一種合適的阻斷社交壓力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口罩充當了耳機的作用。
中國上一次口罩的大規模使用除了2003年的非典疫情就屬2012年開始的霧霾污染了,在那一年,PM2.5這個新名詞開始深入人心,N95、KN90等口罩型號成為當時熱門。
編輯:胡慧娟
上一篇:
當隱形眼鏡遇上新冠病毒 怎樣戴才是正確操作?
下一篇:
手抖,當心是帕金森找上門
清明節假期將至,為降低新冠肺炎、流感、諾如病毒感染、食物中毒等疾病的發生風險,武漢市疾控中心發出“勤防護、少出行、少聚...
“請允許我占用30秒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公司升級版醫用外科口罩。他手中拿著的口罩,一種是紙盒子包裝的傳統醫用外科口...
以下選用和佩戴口罩的常見誤區供大家“引以為戒”,因為只有正確選用和佩戴口罩才能真正發揮其防護作用。常見誤區二:“顛三倒...
咸寧網訊記者王恬報道:戴口罩帶來防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煩惱”,比如時間戴久了,竟然悶出了痘痘。醫生解釋,佩戴口罩時...
咸寧網訊記者王恬報道:戴口罩帶來防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煩惱”,比如時間戴久了,竟然悶出了痘痘。醫生解釋,佩戴口罩時...
手工制作的棉口罩也可有效阻擋日常說話產生的飛沫噴出,但頭巾和圍脖并不能很好地阻擋飛沫。
1897年,一位外科醫生在紗布內安裝細鐵絲支架,使紗布與口鼻間留有間隙,從而克服了此前口罩呼吸不暢等缺點“類口罩物”伴隨...
開得比往年遲疑并不自信完整的夏天已經到來還是看向窗外吧看向那些戴著口罩向距離逆行的身影看向那些錯落在塵埃里的人間夏日...
■王競庚子開年恰逢萬家團圓的春節猝不及防的荊楚大地被新冠肺炎疫情攪得封城休市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一波又一波的防控...
萬嫻(溫泉)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口罩成了最搶手的年貨,也成了大家出門必備的穿搭單品。就這么一會沒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