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咸安向陽湖鎮北嶺村1組的稻田里,連片的稻田看不到邊,田埂上到處都是一叢叢的油菜花,黃綠相間,種糧大戶吳新法蹲在一艘木船上往稻田里放蝦苗。他在根據每畝稻田里的種養情況,調整稻蝦的養殖密度。
“這些蝦苗放下去,清明前后就可以銷售了?!笨粗r活的蝦苗經由他手,從筐里游向稻田間,吳新法看到了希望。
今年49歲的吳新法,高中畢業后,本可以像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去大城市求發展,出于對家鄉的熱愛,他毅然決然地選擇留了下來。這期間,他目睹村里的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家中年邁的長輩們只能拄著手杖顫顫巍巍地挑著谷穗,繼續著傳統農耕細作。作為村里唯一留下來的青壯年,他萌生了要改變農村傳統耕種模式,要建立新農村的夢想。
2012年,吳新法開始在村里養殖四大家魚。2013年,北嶺村有農戶開始嘗試小面積養殖龍蝦,但因為很多原因導致了經濟效益不理想。當時的吳新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無數個日夜,他看報紙、看新聞,他覺察到龍蝦養殖業很有前景,技術和市場的把握是關鍵。
為了掌握最新最全的養殖技術,吳新法在網上學習相關養殖技術,到潛江實地學習考察,回家后流轉稻田、魚塘300余畝,開始稻田養蝦。因為技術學得扎實,當年他所養殖的龍蝦高產,利潤也非常可觀。養殖技術得到成功驗證后,他開始鼓勵周邊村民就近租地,邊種稻谷邊養龍蝦。
2015年,吳新法先后投資120余萬元,與三位村中好友創辦了“湖香源種植合作社”,開啟了種養之路。同時,他將自己學到的養蝦經驗無償教授給附近村民,稻田養蝦的種養模式迅速在村里、鎮里鋪開。
吳新法一邊擴張種養面積,引進鄂中5號、黃華占優良品種增產增收,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一邊借助合作社平臺向村民推行最新的種養技術。大面積種植水稻,沿用傳統的耕種模式顯然行不通。吳新法傾盡所有引進機器,從翻耕、播種、灌溉、施肥、防蟲、收割每一項完成實現機械化操作,減少勞動力投入及投資成本。試行一年時間,除去開支部分,合作社的收入相比較老模式很是可觀。
10年間,吳新法的合作社初具規模。解決了機械化操作的問題后,愛鉆研、愛思考的吳新法又發現農業種植中,最后一環節的短板,如果收割季節遇到陰雨天,收割的稻谷無法保證質量,不能及時存放,農民的收成終究會毀于一旦。隨后,吳新法創建了向陽湖鎮第一家烘干廠。
2020年10月,村民們平安經歷疫情,又平穩度過汛期,到了收獲的季節,卻一連下了好幾場雨,村民張海兵家的200畝稻谷倒伏。張海兵一家子欲哭無淚,“一年都要白干了,這種靠天氣拿收成的日子什么時候才是個頭啊?!币辉绫阍谔镩g忙碌的吳新法見此,便迅速幫忙聯系了村里的養鴨大戶吳獎兒,趕來的吳獎兒也無奈得直搖頭說:“倒伏的稻谷雖然不能給人吃了,可以加工成飼料。但是我又不能將稻谷吹干,等吹干估計早就不能吃了?!备鷱埡1塘亢煤?,吳新法無償提供了烘干服務,將倒伏的稻谷迅速烘干,制作成飼料,挽救張海兵家的經濟損失16萬元。
得知吳新法的合作社里有烘干機,周邊的村民都找上了門。3天時間里,吳新法日夜不歇,共解決周邊村民5000多畝稻谷的收割、烘干工作。
吳新法的合作社里還忙碌著一群跟他一樣奔希望的人。今年50歲的方兵是該村精準扶貧戶,3年前開始來到合作社工作,每年春夏是他最忙的時候,他每天都要幫吳新法圍蝦、養蝦、賣蝦;60歲的吳啟義在合作社專門負責稻谷加工的工作,最近兩天他都在稻田幫忙。他說:“現在我幫幫他們,到9、10月份我最忙時,其他人也會來幫我?!?/p>
如今,吳新法的合作社已發展了10戶會員,種植面積達1200畝,年產值140萬元,畝產龍蝦4000元,日粗加工47萬斤稻谷,帶動周邊80戶居民就業,為村里村民增收200萬元。今年,吳新法又有了新的想法,合作社準備擴張種養面積,將周邊4個村的稻田流轉過來,發展稻田養蝦。吳新法信心滿滿地說:“商標正在申報中,要領著村民們一起創立屬于鎮里自己的農業品牌?!?/p>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亞平 通訊員 劉潔 師楊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星光玉龍,產品俏銷四方
下一篇:
4年資助6200余名高中生 “郵愛公益”為學子插上夢想的翅膀
備受矚目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亮相故宮博物院,再一次將蘇軾推到聚光燈下。如果我們從蘇軾那...
■彭文瑾夜色濃稠,月上樹梢星星閃亮,多么像你明亮的眼睛山風清涼,一絲絲徐徐襲來你獨坐于空曠的深山抬頭望月,夜空星光璀...
缺資金,扶貧工作隊給他申請了5萬元創業貸款,缺技術,劉曉星帶著他和村里其他稻蝦連作養殖貧困戶,到赤壁參加小龍蝦養殖技術...
10月9日清晨的赤壁余家橋鄉洞口村,放眼望去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枝頭,清風拂過,稻香迎面撲來,一臺臺收割機在稻浪...
購買蝦苗、稻田上水、田間管理......李發明熱火朝天的干了起來,缺資金,扶貧工作隊給他申請了5萬元創業貸款,缺技術,劉曉星...
小滿之前, 《春城晚報》記者李榮寄來了一份3月24日的《春城晚報》、一張5月7日的簽名照。以程應峰為例,從2001年起,他的作...
新華社西寧9月16日電題:盆地里的生長新華社記者熊爭艷、王浡青海,地處中國西北。決戰脫貧攻堅進入收官,記者來到柴達木腹地...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賀春音通訊員曹杰周雨開欄語:2018年,通山縣、崇陽縣如期“摘帽”。合作社對藕塘村上冊的貧困戶關愛有加...
■記者王奇峰通訊員申麗萍“今年龍蝦市場還不錯,這批龍蝦很快就可以上市了。通過產業發展幫扶政策支持,張治兵參加了縣里舉...
咸寧網訊通訊員楊惠春報道:在嘉魚農商行信貸資金的支持下,嘉魚官橋三湖茶葉專業合作社300畝優質白茶今年開始批量生產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