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亞平 通訊員 余娜
|
“建設非遺場館”“建好志愿團隊”“強化文旅融合”……近日,在2020年全市群眾文化暨非遺工作會議上,群眾文化工作者們熱議我市群眾文化、非遺文化的傳承和未來。
志愿隊伍打造文藝盛宴
臺上,文化志愿者們展現著精湛的藝術功底,歌舞曼妙喜氣洋洋;臺下,觀眾們零距離、深層次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獨特藝術魅力,全家歡喜其樂融融……自從成立了文化志愿隊伍,咸安的文化惠民文藝匯演活動時時上演,公益演出服務小分隊、文化扶貧小分隊走進各個鄉鎮,為群眾奉上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文藝盛宴”。
為滿足群眾對文化建設的需求,2017年,咸安群藝館組建了一只文化志愿者團隊,通過內培外引,文化志愿者隊伍和規模不斷壯大?,F在,團隊已有芙蓉藝術團、尚雅藝術團、桂香文化志愿者藝術團等4支志愿隊伍,共計700余名志愿者。
咸安區群藝館館長羅利民介紹,為了給文化志愿團隊們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咸安區群藝館按照自愿、無償、利他、平等的原則向社會招募文化志愿者;為志愿者們建立志愿者服務檔案,與志愿服務隊員簽訂了“文化志愿服務協議書”;按照有場所、有標志、有隊伍、有制度、有檔案、有管理、能服務的標準,建設文化志愿者團隊。
按照區、鄉、村三級聯盟服務互助模式,咸安區群藝館文化志愿者團隊開展輔導培訓、活動展演、知識講座等“種”文化和“送”文化系列服務活動。
宣傳扶貧題材快板舞《精準扶貧到我家》,根據文化志愿團隊事跡創作生產詩朗誦《我們自豪,我們是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者們一邊走在綠色的大地上,播種文化種子,一邊用汗水辛勞澆灌文化之花,讓其發芽開花結果。
文旅融合迸發無窮活力 “張打鐵,李打鐵,打到張家門前落大雪……”通城縣大坪鄉內沖村遙望千年廣場,一支穿著瑤族盛裝的隊伍正在表演拍打舞,吸引游客拍照欣賞。
優秀的非物質文化展示進入美麗鄉村景區,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了活力。
“文化館在全縣已建成的13 個美麗鄉村開園活動中,開展‘非遺+旅游’活動,促進傳統文化與旅游景點的新融合?!蓖ǔ强h文化館館長朱紅星介紹,文化館早期培訓的大坪鄉拍打舞展演隊伍,由于人員的不穩定性,難以保證每次活動有足夠的人員參演,文化館利用非遺進校園活動,在通城二中和大坪中學分別培養了100人和40人的兩支拍打舞展演隊伍。
為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通城縣文化館承接了塘湖鎮“通城秋收暴動紀念館”與大坪鄉內沖瑤族風情村“古瑤陳列館”的設計與布展工作,兩館建成后成為游客了解當地歷史及文化淵源的重要目的地。通城秋收暴動紀念館從開館以來已接待游客 45 萬余人次。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兩者相輔相成。在多元化的社會發展趨勢下,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敝旒t星說,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館,在向公眾提供文化服務的同時,契合新時代文旅融合的實際,在文化服務中不斷推進創新,讓文化成為旅游發展新推手。
文化場館綻放藝術光彩
走近已經開館試運行的通山縣文體中心非遺展覽館,一座“詩書傳家”的大戶人家院落呈現眼前,這里儼然是木雕的世界。
木質相框掛墻展示,精選的通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特色與保護工作成果的相關照片,木雕作品由線條和雕塑的塊面立體造型,圖像保留著原木天然紋理色澤,簡約樸素,深度浮雕和多層次鏤空雕,讓動植物的造型生動可愛,活靈活現,近景遠景重疊而不含糊,主題鮮明突出,讓人有畫中有戲、戲里觀畫的感覺。
通山縣非遺中心主任謝志兵介紹,整個非遺館占地300多平方米,以通山木雕為整體裝飾設計元素。通過傳承人民間藝術表演、傳承人絕技絕活展示、互動式音樂欣賞、動態場景演示,展館增強了參觀內容的體驗性、互動性和傳承教育性,力求通過沉浸式觀感體現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以更好地幫助來此參觀的人了解通山的非遺資源和非遺保護現狀。
5月份以來,我市各大小文化場館逐漸對外開放,市圖書館、市群藝館、市非遺展示館等文化場所運行后,獲得眾多市民的認同感。2019年,我市在鄉鎮(街道)、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掛牌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新建改擴建鄉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1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660個、文體廣場210個,新建一批百姓舞臺、文化禮堂、鄉村記憶館、村史館、文化俱樂部等,實現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標全覆蓋。
“無論是非遺文化還是群眾文化,傳承都需要一定的載體。文藝工作者所要做的便是不斷的創新形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結合,不斷提升我市文化旅游業核心競爭力,激發更多人對文化遺產的尊重和保護?!笔形穆镁窒嚓P負責人介紹。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咸寧市文聯成立文藝創作基地
下一篇:
咸寧導演葛馳飛5T影像檔案“入館”收藏
咸寧網訊?記者陳希子、通訊員張燕報道:5月11日,咸安區群藝館文化志愿者桂香藝術團在咸安區體育中心舉辦了“頌黨恩、聽黨話...
“文化內容+大咖直播”創新模式,深化央視頻號扶貧IP《火車火車哪里開》以創新的“文化內容+大咖直播”的方式,從手工藝、美...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張燕近年來,咸安區群眾藝術館文化志愿者桂香藝術團因地制宜,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
據悉,本次大賽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民政局、市商務局共同主辦,由香城都市報社承辦。咸寧萬達廣場、中百...
從2012年開始,咸安區委、區政府依托向陽湖文化資源,啟動了向陽湖文化項目建設。宋旭余委員建議,將向陽湖文化遺址公園建設...
○趙祖培李城外先生寫詩始于上世紀末,他的詩名被文名所掩,人們只知道他是個作家、學者,是中國五七干校文化研究第一人、向...
編者按: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著社會生產生活,文藝工作者也與全國人民一道攜手戰“疫”,守望相助、共克...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民政部推出大型地名文化節目《中國地名大會》旨在“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關注地名背后的歷...
曾幾何時,一說到文化,總給人以風花雪月、悠游逍遙的印象。中宣部副部長傅華在服貿會重要論壇活動、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中國...
“兩不愁三保障”“廁所革命”“易地搬遷”“家門口就業”等,都是今年全國兩會的高頻詞匯。今年兩會,還有一個詞越來越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