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大代表、孝感市委書記吳海濤。
孝感日報 供圖
孝漢同城,漢孝城鐵穿越孝感槐蔭公園。??
孝感日報 供圖
近年來,漢孝兩地融合更加緊密,釋放出更多同城化的紅利。在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提速的當下,緊鄰武漢的孝感市準備在武漢城市圈中如何擔當作為?如何做好定位、錯位競爭攜手發展?1月22日,武漢城市圈主流媒體聯盟記者聯合對湖北省人大代表、孝感市委書記吳海濤進行了專訪。
記者: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緊扣一體化、高質量,加快形成“強核、壯圈、帶群”多點支撐、多極發力的格局。推動城市圈(群)協同發展。孝感市在武漢城市圈的總體定位是什么?
吳海濤:孝感市委、市政府經過深入調研、集體研究、民主決策,提出了“全力打造武漢城市圈副中心”的戰略定位,主要基于以下考慮:
從歷史維度看,自古漢孝一家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孝感一度與武漢合并。今天的武漢居民中,至少有30%根在孝感。
從地理維度看,孝感處于武漢城市圈核心層,東與武漢、黃岡接壤,西南與仙桃、天門相鄰,與武漢及圈內城市聯系緊密,地理優勢明顯。
從現實維度看,孝感38%的工業品直接進入武漢市場,17%的外貿產品通過武漢海關出口,農產品供應率占武漢市場20%份額,雙方共建了中國光谷·孝感產業園等一批配套園區,2020年孝感市GDP總量躍居城市圈第二位,建設副中心有條件、有實力、有基礎。
未來我們將舉全市之力全力打造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在實現省委“一主引領”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在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省委書記應勇指出,要形成研發在武漢,轉化在城市圈、在全省;主鏈在武漢,配套在城市圈、在全省;融資在武漢,投資在城市圈、在全省的產業發展格局。孝感市在這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吳海濤:近年來,孝感市主動承接武漢產業轉移,積極推動孝漢產業協作配套,兩地融合發展的紅利加速釋放。
推動成果轉化:完成高新技術企業申報206家,引進60項科技成果在孝轉化;10余家企業與武漢高校合作建設新型研發機構,100多家企業與武漢47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
承接產業轉移:初步形成武漢電子信息和汽車零部件產業向孝南區、高新區聚集,物流企業向臨空區轉移,化工企業向云夢、應城地區轉移,食品加工和紡織企業向漢川、安陸轉移的發展格局。“十三五”時期,有479家漢資企業落戶孝感。
合作園區共建:全市在建孝漢合作產業園區達16個,計劃完成投資55.7億元。孝南漢孝產業園、市高新區激光產業園、長飛漢川科技園、武漢經開區漢川合作示范區、漢川百年四臺智能制造工業園、大悟中南家居產業園等一批孝漢共建園區、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步伐加快,成為武漢企業在孝聚集發展的沃土。其中,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的漢孝產業園落戶項目59個,已投產30個。
推動金融對接:與深交所湖北基地、省高投聯合舉辦祥源新材上市推廣活動,協同長江證券對我市企業欣柔股份、龍騰電子、米婆婆生物、龍王恨漁具等一批企業開展上市培育,新引進光大銀行來孝設立分支機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325家企業在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
記者:省委提出,要做強“硬聯通”、做優“軟聯通”,通過各市交通、物流、信息、能源、基礎設施等網絡的高度耦合,推動形成城市圈內部循環暢通的“大動脈”,讓城市圈“有血有肉、強筋壯骨”。孝感市在軟硬聯通方面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吳海濤:目前,孝感已實現25條公路、5條鐵路與武漢連接,漢孝半小時經濟圈和市內交通小循環基本形成。下一步,我們將突出交通先行,全力打造武漢城市新外延。
構建一體高效的交通網。圍繞打造“武漢—孝感—豫南”南北向大通道、“武漢—孝感—宜昌”東西向大通道,重點推進沿江高鐵、武西高鐵樞紐直通線、京港澳高速改擴建、硚孝高速二期、孝漢應高速、武大高速、地鐵20號延伸線等27個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著力打通“斷頭路”、暢通“瓶頸路”,實現主城直通、縣城暢通、全域聯通。
協同共建新型基礎設施。積極推動孝漢共享5G基站、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5G基站建設、規模組網、創新應用。加速光纖網絡擴容,推進千兆光纖入戶、萬兆光纖入樓。加快部署天基互聯網、物聯網系統,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建設大數據中心,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動孝漢數據融合。打造互聯網服務平臺,推進“萬企上云”工程,推廣重點行業“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
協同推進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推進漢江、漢北河、府澴河流域防洪系統治理,實施童家湖圍堤除險加固、鄂北水資源配置二期、引江補漢等重點水利工程,共同抓好水資源優化配置。依托天河機場,規劃建設國際物流節點和國內現代物流基地,設立湖北自貿區協同區、保稅物流中心,力爭實現孝感貨物與中歐班列(武漢)無縫對接。協同推進電力、供水、燃氣等市政設施跨區域布局、同標準對接、合理銜接。
記者:省委提出,要加快推進城市圈教育、醫療、社保、公積金等公共服務同城化,在“民生同保”上實現更大突破,讓城市圈的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同城化帶來的便利性,有更強獲得感。目前,孝感市在“民生同保”上給群眾帶來哪些便利?
吳海濤:近年來,孝感加快推動11個領域公共服務同城化,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民生同保”帶來的便利。
一是政務服務“跨市通辦”。簽署了《城市圈“1+8”城市跨城通辦合作協議》,發布了《城市圈“跨市通辦”政務服務事項清單(第一批)》共106項。武漢市民之家自助服務設備正式加載孝感8項自助服務事項,孝感市民之家大廳設置“武漢城市圈通辦窗口”,完成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憑證開具、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查詢等63項武漢市自助服務高頻事項的加載。
二是文旅“一卡通用”。孝漢文旅部門共同推出“武漢城市圈文旅一卡通年卡”,武漢市云霧山景區在去年中秋、國慶期間對孝感市民免門票,提升群眾對同城化工作的獲得感。
三是健康資源共享。孝感市8家醫院分別與武漢市6家醫院、1所大學確立對口支援關系;湖北航天醫院與武漢中南醫院組建醫療聯合體;全市婦幼保健機構加入孝漢婦幼專科聯盟。
四是社保聯網結算。孝漢兩地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實現無障礙轉移接續。兩地醫保參保人員異地就醫即時聯網結算,孝漢居民持本地社保卡在兩地定點醫療機構實現“就診一卡通”。
五是公積金互認互貸。孝漢兩地簽訂住房公積金同城化發展合作協議,去年,武漢、孝感雙方互貸462筆,孝感職工在武漢購房提取1232筆,利用資金超過2億元。
記者:省委提出,要以全生命周期理念推動武漢城市圈規劃、建設、管理,要堅持“全域一張圖、全局一盤棋”。孝感市在“規劃同編”上有哪些作為和打算?
吳海濤:孝漢兩市國土空間利用、產業布局調整、交通體系建設等在規劃層面越來越趨于協同,規劃同編成勢見效。
共編空間規劃。參與武漢城市圈空間規劃聯席會,就城市定位、職能分工、同城化措施與武漢市多次交流對接,確保交流無障礙、溝通無死角、規劃無縫隙對接。
主動融入對接。編制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加強孝漢同城空間發展頂層設計。在對各類開發區、功能區用地情況梳理盤整基礎上,優化“三區三線”和城鄉建設用地布局,挖掘開發區、功能區用地空間,為孝漢產業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聯動發展提供空間保障。
開展專項對接。編制孝感中心城區至武漢同城化快速道路交通系統規劃,優化完善孝漢同城快速道路交通系統布局,兩地主城間道路交通建設提檔升級。編制《孝感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21-2035)》,科學研究兩地間多層次、多規模軌道交通線網體系,全面對接武漢及圈內其他城市的中心城區。
下一步,我們將深化孝漢在自然資源共保共育、功能產業分工協作、綜合交通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方面合作。
記者:下一步,孝感市對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提出了什么目標,有哪些部署?
吳海濤:前不久,中國共產黨孝感市第七次代表大會勝利閉幕,會議旗幟鮮明提出了“全力打造武漢城市圈副中心”的戰略定位,強調要堅定不移依托武漢、發展孝感,努力成為武漢功能疏解的第一選擇、要素輻射的第一圈層、產業轉移的第一梯次、“五個同城”的第一現場。
工作思路:大力實施孝漢同城化發展行動計劃,扎實推進“五同”。
工作目標:進一步提升孝感綜合實力、區域影響力,著力打造武漢新外延、城市圈副中心,筑牢建成百萬人口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優勢。
工作舉措:堅持交通先行,打造城市圈一小時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主動承接武漢產業轉移,積極推動孝漢產業協作配套,加快武漢·中國光谷孝感產業園、湖北(孝感)日商產業園、漢孝產業園、武漢經開區漢川合作區等園區建設,形成優勢互補、聯動發展格局。推進武漢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務“九同”(教育、醫療、社保、醫保、公積金、公共交通、旅游、戶籍管理、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化發展)工程,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同城化紅利。
武漢城市圈主流媒體聯盟 孝感日報記者汪堅 長江日報記者蔡早勤 高喜明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搶抓武黃同城機遇 融入區域發展布局 ——訪湖北省人大代表、黃岡市市長李軍杰
下一篇:
共建科創大走廊,導入萬億產業鏈——訪湖北省人大代表、黃石市市長吳之凌
委員名片:省政協委員、荊州市政協主席王守衛關鍵詞:綠色產業園“江陵綠色能源化工產業園將打造成為我省重要的集煤炭中轉、...
咸寧網訊?(通訊員?張金鑫)近期,農發行咸寧市分行營業室審批2億元城鄉一體化中長期貸款支持咸寧高新技術產業園提質增效(...
9月1日,赤壁市高新區中伙光谷產業園貴名電子有限公司車間,工人正在生產一批汽車配件。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夏正鋒通訊員江恒...
19日,位于嘉魚縣高鐵嶺鎮臨江產業園的湖北順樂鋼鐵有限公司一期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大樂陳紅菊通訊員龍...
園區內坐落著中國青磚茶未來實踐展示館,全館以青磚茶為展示核心,以極具文化沖擊力和傳播價值的八大“最”為內容支點打造集...
14日,通山縣經濟開發區低碳產業園創盛光學有限公司,工人在眼鏡鏡片生產線上作業。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紅菊通訊員朱紹武攝。
題:放下鋤頭,卻撥動命運的琴弦新華社記者史林靜、汪亞“手指不要抓弓太緊”“用小臂輕輕帶動手腕”……周末,河南駐馬店市確...
8月24日,位于咸寧高新區的湖北陸郁運動用品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們正在趕制棒球帽。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夏正鋒攝。
7月5日上午,省茶旅文產融合發展課題調研組一行10余人到赤壁調研茶旅文產融合發展工作。在羊樓洞茶文化生態產業園,赤壁青磚茶...
咸寧網訊記者?丁婉瑩、通訊員潘曉、羅娟報道:8月17日,咸寧市博物館啟動對咸安經濟開發區智能產業園等7個園區文物調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