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 光明日報通訊員 薛 斌
“當燦爛的太陽跳出了你東海的碧波,你的帕米爾高原上依然是群星閃爍……”4月23日一早,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區的一家圖書館里傳來陣陣讀書聲。生米中心小學的80余名師生和家長,正在這里開展課外閱讀實踐課。
距離圖書館3公里處,便是生米中心小學的校園。對在鄉村學校從教32年的唐人貴來說,在有著萬余冊藏書的城市智慧圖書館內開展教學,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生米中心小學建于20世紀50年代。1989年,18歲的唐人貴畢業分配到這里工作,他把整個青春留在了鄉村校園里。他說,剛參加工作時,學校只有一排瓦房和一棟兩層的老舊樓房,學生們擠在教室里上課,操場沒有硬化,雨天泥濘、晴天飛塵,條件很不好,印象最深的是就地取材做教具,“用木棍做圓規,用硬紙殼做圖形,有什么材料就拿什么做,上課的時候將就著用,老師都變成了手工藝人。”憶起當時的情景,唐人貴說。
生米中心小學的學生多為留守兒童,過去學生學習意識薄弱,家長教育觀念不足,孩子的行為習慣也存在很多問題。2017年9月,從教多年的劉芳華來到生米中心小學當校長時便注意到這一情況。于是在學校硬件條件不斷改善的同時,學校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品質教育也有條不紊地展開。
近年來,為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均衡教育資源,當地也在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先后新建改造了教學樓和塑膠操場,配齊了多媒體教學一體機、實驗室、圖書館等多功能教學設施,辦起了教師食堂,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如今,生米中心小學下轄鎮小及13所村小,在校學生1445人,各科專業教師也增加到55人。
為學生提出“六年讀72本書”計劃,通過閱讀改變農村學校的氣質;每天大課間各年級學生跑操5分鐘、跳繩6分鐘;校園后的菜園子成了學生們的勞動實踐基地;每學期舉辦一次畫展……一項項舉措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成長。
12歲的熊茵是該校六年級學生,父母忙于生計,學習只能依靠學校和老師。“學校開設的特色課程,讓農村孩子也像城里的學生一樣,學會彈琴、畫畫,比以前要幸福多了!”熊茵的母親曾麗娟感慨。
同樣發生變化的還有生米鎮的其他村小。在生米鎮青嵐小學,學校將村里的茶園改建成學生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在采茶、制茶、品茶和奉茶的過程中體驗勞動,學習中國傳統茶文化。劉芳華說:“農村教育不能拘泥于課堂和課本,要善于用好鄉村資源,讓孩子擴大視野,增長見識。”
從過去的土操場和瓦房,到如今的塑膠跑道、明亮的教室;從老師不愿來、來了留不住,到如今留得住愿意來,鄉村教育無論硬件條件、教學理念、家長觀念,還是師資隊伍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全面小康,需要優質教育的強勁支撐。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抓好鄉村教育,為鄉村振興培育人才,才能奔向更扎實優質的小康生活。”劉芳華說。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25日?02版)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制度保障
咸寧網訊記者朱亞平、通訊員沈家樂報道:16日,一場生動有趣的“愛國衛生教育月垃圾分類進校園”主題宣講活動,在咸安桂花鎮柏...
咸寧網訊:2020年6月23日,新華人壽保險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通過新華保險新疆分公司向依其拜勒提村捐贈兩輛小學...
通訊員皮道琦報道:嘉魚一小方家莊校區(原魚岳六小)毗鄰方家莊村,占地18畝,原有教學樓兩棟,生活用房一棟,部分操場硬化,已...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讓我們乘上時代的快車,了解新聞動態。“近期,我們學校通過廣播站《新聞直通車》欄目學習黨的十...
8月1日,孝昌縣小河鎮中心小學院墻改造工地上,建筑工人在挖院墻地基時,發現了一塊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古碑(如圖),距...
咸寧網訊記者陳希子報道:近日,嘉魚縣蒲公英社工中心聯合新加坡紅十字會走進該縣陸溪鎮中心小學,開展“校園減災計劃”暨科普...
咸寧網訊通訊員梅志娟、張芊報道:11月18日,通山縣洪港鎮中心學校在洪港鎮初級中學和中心小學舉辦中小學“同課異構”教研活動...
通訊員陳茂揚為響應黨和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助力打好金融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深化落實省扶貧辦及建行總行、省分行關于開展2...
光明日報北京4月13日電?記者劉博超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在中小學組織開展“從小學黨史?永遠跟黨走”主題...
“不知道是不是功課壓力變大的原因,明顯感覺孩子現在每天情緒都很焦灼。咸安區中學教師宋嵐介紹,克服焦慮情緒,學生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