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今天讓我幫您買的藥都在這里了,您數數,看對不對?這是今天的菜,放門口了。”26日上午,岔路口社區機耕站小區內,志愿者王蘭先正在為小區內居民分發采購的物資。
此時,王婆婆拎著藥盒上前來找王蘭先。“姑娘,幫我買這三種藥,麻煩了。”婆婆早上錯過了買藥的登記時間。王蘭先熱情地回復:“沒事,下午買了送您家里去。”
小區內受到王蘭先“特殊照顧”的一共有5位老人。
70歲的曹婆婆,今年春節,兒子在外地回不來,獨自帶著孫子居住;80多歲的陳媽,一直住在自建的平房內,4個兒子都在外地沒回來;80多歲的張師傅,兒子是警察,一直在抗疫一線;70多歲的王婆婆,一個人住在小區的5樓……這幾位老人身體不好,出門不方便,王蘭先每天上門登錄物資單,然后再送上門。
今年56歲的王蘭先,2004年從阻燃板廠下崗后,先后做過環衛工、公交車司機、幼兒園校車司機。疫情期間,受社區黨員們的影響,她成為機耕站小區的采購員,為80戶240名居民服務。
看到新聞里醫護、警察等冒著生命危險抗疫,王蘭先萌生了去當志愿者的念頭。在女兒的鼓勵下,第二天,王蘭先便來到社區報了名。
2月8日,王蘭先領到了小區發的代購證件,成為了小區里的代購員。每周一三五,她為居民集中采購藥品,二四六買菜,單子上有什么,王蘭先總是無一遺漏。
17日,王蘭先共收到30多個購物清單。一看寫得滿滿一沓清單,值守點的其他志愿者便開始替她犯難,車子沒有通行證,這么多菜等一下怎么拎回來?
一個多小時后,從中百出來的王蘭先買齊了所有物資。她左手拎著7條草魚,右手拎著十幾袋的蔬菜、水果。去的時候王蘭先只花了5、6分鐘,回來時,她走了20多分鐘,回到小區卡口處時,雙手拎袋子的地方都卡成了紫色。
19日,統計居民需要購買的生活用品時,王蘭先發現,光酵母就需要購買50包。王蘭先從中百步行到同惠,沿路問了7個物資供應點,花了近3個小時,走了兩萬步,才集齊了居民所需要的物資。
“能幫一線抗疫的人分擔點工作,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無后顧之憂,我很開心。”王蘭先說。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亞平)
編輯:hefan
上一篇:
聯防聯控志愿值守 筑牢疫情防控的“大堤壩”
下一篇:
支部書記朱鐵生: 一棟居民樓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