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回答:正常。
正因為怕死,我們才會積極地佩戴口罩,消毒,減少人群接觸等等方式來保護自己,如果我們沒有怕死的焦慮,就不會這么認真地積極地抗擊疫情。
適度的怕死,讓我們懂得回避風險,讓我們懂得去學會各種方法對抗危險事物,提高生命安全系數。
所以,怕死,不僅正常,而且是有大功勞的,也是我們人類能夠得以繁衍生存至今的推動力之一。
然而,過份地怕死,內心感到難以克制的恐慌,和持續不停的焦慮,就會抑制身體的生理機能,影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了正常的求生能力。
死亡恐懼,是這個世界上每個生命從出生以來就必然要面臨的基本焦慮。
有出生,就有死亡,這是生命的必然。
在平時,我們投入忙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通常都會下意識地忘記,還有死亡這回事。我們一心盯著考試分數,我們應付著一天又一天的工作,我們計較著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好像日子會永遠這樣過下去一樣。
我們的心,用這種“好像永遠都會一直這樣下去”的虛幻感覺,防御了對死亡焦慮的接觸。
直到我們遭遇到身邊他人的死亡,直到我們遭遇到這次不可預料的疫情,死亡焦慮才驀然地沖到我們眼前,提醒自己,我也是會死的,我要怎樣面對死亡?我不知道,我很害怕。
但是,不要害怕,真實永遠是友好的。
我們不僅可以利用怕死來保護自己,更可以利用死亡焦慮讓自己變得更好,為什么呢?
心理學家們一直很好奇,為什么同樣是癌癥病人,有些人是平靜的,有些人帶著很強的斗志去抗爭,有些人卻陷入極度的恐懼和焦慮中,甚至陷入抑郁?
約翰-欣頓研究了60位癌癥晚期的病人,研究他們的生活態度、癌癥患病感受和個人反應之間的關聯,發現了一個非常顯著的關聯現象:當自己的生活覺得令人滿意時,死亡不太令人煩惱;對過去的生活不滿時,對疾病和結果的看法會更多憂慮。 (引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p218 歐文-亞龍)
這個研究結果乍一看,可能有點違反直覺,我們通常都會覺得,那些過著舒服的生活的人才會更怕死,那些生活不順、沒有希望的人會想著早死早超生。
這個研究真正揭示的是:成就感,一種已經好好活過的感覺,可以真正減輕死亡恐懼。
這個結論告訴我們什么?如果你現在非常怕死,如果你在疫情中一直很焦慮,無法放松,克制不住地刷手機,恐慌于自己感染病毒的可能,那你真的要好好想一想自己了。
過去的這些年中,我有沒有活得讓自己滿意?我有沒有覺得已經活得很值了?我有沒有真正活出來自己?我有沒有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有沒有讓自己變得更好,對自己更滿意?
再有,此時此刻,我可以做點什么,才是對得起我的生命的?不停地刷手機,還是開始收拾整理手邊的東西,拿起好久以前就準備看的書,開始嘗試著在家里運動和保健身體?
進一步的,等疫情過去,我要怎樣去生活,才能讓我擁有生命的成就感,才能不懼于死亡的來臨?
你要認真地,誠懇地想一想這些,誠摯地請自己關照和珍惜這一次的生命,真誠坦然地面對死亡焦慮,就能夠獲得它帶給生命的莫大好處和啟發,讓我們有機會變得更好。
真實,永遠是友好的。
當我們可以真誠地面對自己,當我們可以時常檢查自己有沒有好好的活,我們就打開了一扇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大門,我們就對自己的生命真正的負起責任,就不再害怕令此生空過,不再害怕有一天追悔莫及,這些都是死亡焦慮的恩賜。
同時,我們一次次地習慣了接觸著自己的死亡的可能性,對死亡的害怕感覺就會慢慢降低。
恐懼,都是源于陌生與未知。
熟悉了死亡焦慮,感受到它帶給自己的積極奮進的鼓勵,內心就會自發地坦然,不再害怕它,會覺得它是友好的,真實的。
愿你能內心無懼,敞開自己,擁抱生活!
(作者:張永鋒)
編輯:胡慧娟
上一篇:
13日陡增20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咸寧市專家釋疑解惑
下一篇:
我是不是“無癥狀感染者”?看完這些就明白了!
吳芳在各種各樣的信息面前,我們很容易被低落失望、悲傷憤怒、恐懼悲愴、焦慮煩躁、內疚無助等等情緒所挾裹。可是有些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