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七十載治水興水,七十載山河換顏。70年前,滿目瘡痍的江河圖景仿佛昨日;今天,壯麗多彩的鄂南大地水秀山明。70年來,一代又一代水利人,除水害、興水利。70年來,一座座水利工程從無到有、巍然屹立,一個個水利項目拔地而起、潤澤山川,一條條河流清澈見底、歡快流淌,一股股清泉進村入戶、潤澤萬家。
伴水而居、因水而興、因水而美,鄂南大地,處處呈現水潤香城的盛世景觀。
科學治水保安瀾
“治國必先治水”,咸寧發展史就是一部水旱災害防御史。咸寧既有長江上游及湖南“四水”的來洪,又是湖北三大暴雨中心之一,自古以來,江河洪水泛濫,水旱災害頻發。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建設,水利工程建設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
新中國成立前,全市只有1座小型水庫、萬余處小塘小堰及其它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大江大河僅有四邑公堤及沿江一些民垸民堤。建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咸寧人民艱苦奮斗,大興水利,累計修繕長江堤防146.788公里,沿江涵閘32處;修建中小河堤583公里、修筑內湖圍堤310公里;興建水庫556座,總庫容約20.4億立方米,興利庫容約12.3億立方米;建設大、中、小型灌區520處,興建改造塘堰4萬多處,固定排灌泵站1896處,水電站187處,建成規模和集中農村安全飲水工程1797處。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澇、灌溉、發電、供水等五大水利工程體系。但由于當時的條件所限,多數堤防低矮殘破、千瘡百孔,防洪標準較低。
1998年長江大洪水后,國家加大投資力度,投入資金10多億元,經6年大建設,105公里長江干堤不僅成為咸寧人民的堅固防洪屏障,還成為長江一道亮麗風景線,2000年到2019年汛期險情發生處數不及98年險情處數的20%,防洪能力顯著提高。同時,全市556座水庫全部得到除險加固,完成32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及10個重點縣綜合整治和水系連通試點工程,治理河道436公里。
2016年以來,我市大力開展水利補短板,總投資5.27億的黃蓋湖防洪治理工程、投資2.79億元的斧頭湖流域湖堤加固工程正在施工,總投資1.32億元的余碼頭二站外排能力建設工程已于2019年汛期投入使用,以及陸水富水干流治理等大批謀劃多年、人民群眾翹首以盼的重大水利項目一一得到實施。據統計,近20年來,我市共爭取中央和省級水利項目1577個、資金95億元,地方政府和社會籌資300多億元投入水利建設。真金白銀的投入建成了堅固的“水上長城”,是防汛的堅強盾牌,有效防御了1998年、1999年、2002年、2016年特大洪水和2010、2011年嚴重內澇,同時還戰勝了2000、2001、2013、2019年大旱,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防洪抗旱減災效益超千億元,近四年還取得了防汛減災零傷亡的巨大勝利,為保障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得到水利部和省水利廳高度肯定,市政府予以通令嘉獎。
可以自豪地說,如今,我市江河湖庫防洪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較安全水平,完善的防洪減災體系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保障。面對水旱災害,人們更顯自信和從容。
農田水利促豐收
新中國成立前,我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十分脆弱,水利工程數量少而且破敗失修,境內無完整灌區,灌排能力嚴重不足,糧食生產能力低下,大部分農田只能靠人力提灌或者望天收。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建國以來,全市共建成大、中、小型灌區520處,其中萬畝以上灌區31處,30萬畝以上灌區2處,總灌溉面積180萬畝。其中,陸水灌區、三湖連江灌區兩個大型灌區先后開展了五期項目建設,爭取中央和省財政資金4.68億元;咸安區南川灌區等10個中型灌區完成一輪節水配套改建設,總投資1.47億元,疏挖襯砌渠道149.96公里,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435座。
1998年以來,全市6個縣市區完成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現代農業省級重點縣項目、高效節水灌溉項目、河塘清淤專項工程等各類小農水項目66個,總投資8.68億元。全市共建各類灌排泵站1896處,其中大型泵站2處,涵閘277處。全市共建有塘堰4萬余處,蓄水量1.9億立方米。
如同毛細血管,一條條水渠、一個個涵閘泵站遍布鄂南大地,滋養9861平方公里的土地。鄂南大地,處處魚米飄香,一派江南豐收景象。
一組數據對照出我市灌區和農田水利的驚人成就。
———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由1949年的44.14萬畝增加到2019年的180萬畝。
———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28.46萬噸增加到目前的99萬噸左右。
倉廩實而天下安。不斷發展的農田灌溉事業,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發展、經濟社會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安全飲水謀福祉
日前,在咸安區高橋鎮水廠,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日常管護工作。轟鳴的機器聲中,一旁靜靜流淌的高橋河水被抽至水池,經過沉淀、過濾、消毒等程序后,清冽的自來水再由增壓泵送往全鎮。
這是我市開展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一個縮影。20世紀80年代以前,農村供水設施匱乏,大部分農村群眾直接飲用坑塘水、澇壩水。近年來,我市堅持把保障農村飲水安全作為改善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頭等大事來抓,有效改善農民群眾的用水條件和生活水平,全市226萬農村群眾逐漸告別了肩挑手提的歷史,喝上了自來水,從“喝水難”到“有水喝”的難題已基本解決。
我市農村總人口223.94萬人,“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全市在農村飲水方面累計完成投資7.31億元,共建規模供水工程61處,小型集中農村供水工程1736處,分散工程4.2萬余處,共解決226.82萬人的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在“十三五”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資金以地方政府為主的大背景下,2016-2018年全市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8566萬元、債券資金8656萬元,解決了7.4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問題和改善19.28萬農村居民用水條件。2019年全市又共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8126萬元,年底前可改善30.46萬農村居民用水條件。
一滴飲水踐初心。2018年,市委市政府將“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作”納入“五個三重大生態工程”。2019年,市委《關于在全市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實施方案》將整治飲水安全問題作為全市三大整改問題之一,市委主要領導親自領銜主抓。當前全市水利系統將農村飲水作為主題教育檢視問題、整改落實的重要內容,目前正在建設四個農村水廠,并通過管網延伸等方式,通過三個月努力,使全市農村飲水從較低水平提高到中等水平。
從水井時代到自來水時代,從“扁擔挑水”到“水龍頭一擰”,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迎來質變,無數群眾夢想成真,使老百姓用水無虞,切實享受到水之利。
河湖競秀美生態
秋日的西涼湖,上萬畝野荷花遮天映日,泛舟湖上,水天一色,群鳥翔集,低頭看湖水清澈見底,水草中魚蝦出沒,湖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
不止是西涼湖,近年來,伴隨著《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實施,咸寧湖泊保護工作備受矚目,其效果也是日漸明顯。我市先后完成了“一湖一勘”和湖泊保護規劃,累計拆除湖泊區域養殖珍珠面積1.3萬余畝,拆除斧頭湖、西涼湖、黃蓋湖等湖泊圍欄圍網養殖面積18.46萬余畝。2018年啟動湖泊確權劃界與勘界立樁工作,已設立界樁1839個,斧頭湖黃沙灣漁場、市直伯涼湖和赤壁市黃蓋湖退垸還湖面積2.05萬畝。投資2300萬元,在湖泊水域開展增殖放流40場次,投放青魚、草魚、貝類等4.15億余尾。
2017年3月16日,咸寧市正式出臺《關于全面推進河湖庫長工作實施意見》,全市上下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精神強力推進河湖庫長制工作。市縣鄉三級1764名河湖庫長上崗履職,全市落實巡查員保潔員3014人,全市上下深入落實省河湖長1號令和2號令,持續開展碧水保衛戰 “清流行動”、“清四亂”等專項行動,致力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銷號“清四亂”問題297處。隨著河湖庫長制工作深入人心,香城泉都,河湖煥顏,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民群眾對水生態環境的幸福感、獲得感明顯提升。同時,通過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我市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376.36平方公里。
如今,節水親水愛水護水的氛圍也日益濃厚。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各級各部門以河湖長制為抓手,統籌推進河湖生態環境治理,狠抓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河湖執法監管,努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宜居環境。同時,結合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的硬杠杠,我市嚴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地生根。管水、治水、興水的路上,咸寧水利人始終砥礪前行。2018年我市成功榮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宜居、自然”的水生態美景在鄂南大地處處綻放。
黨建引領譜新篇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苯陙?,咸寧市水利系統扎實推進“強黨建”工程,落實主體責任,突出政治思想引領,激發精神動力,強化組織保障,充分發揮黨建引擎作用,形成機關黨建與水利中心工作同頻共振、同向發力的良好機制,黨建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
通過抓住管黨責任這個“牛鼻子”,全市水利系統黨建工作責任不斷壓實,黨組抓、書記抓、領導干部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黨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同時,該局堅持改革創新,探索出特色鮮明、行之有效的黨建工作品牌。拓寬平臺 “學”,把課堂搬到水利工程一線,組織干部職工到簰洲98抗洪烈士陵園、長江98險工險段、長江防汛前線、災后重建重點項目工程施工現場學習,推動黨員干部思想大解放,政治大提升;樹立標桿 “評”,通過“最美水利人”、“十佳文明家庭”評選活動,樹立學習典范,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熱情;創新方式 “講”,通過書記帶頭講、外請專家講、黨員自己講,打造“講”的品牌。
秉承“獻身、負責、求實”和“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創新”新時代水利精神,一代代水利人前赴后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全國水利建設先進、全省抗洪集體一等功、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市紅旗黨支部等一百多個榮譽承載了水利人無數榮光與夢想。
70年崢嶸歲月,70年輝煌鑄就。新時代、新征程,咸寧水利人將牢記“十六字”治水方針,圍繞“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咸寧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續寫水利事業嶄新的篇章!
(本版稿件由通訊員敖瓊提供)
編輯: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