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賀春音 通訊員 鄭登高
“公園城市”時下成為一個熱門詞匯。
什么是公園城市?為什么要建公園?公園城市怎么建?
10月16日,咸寧將向全球公布答案,為全球城市面向未來探索可持續發展新形態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10月14—18日,2019年度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 268秋季年會在武漢舉行,期間專門安排16日在咸寧開展綠色標準技術參觀暨公園城市論壇活動,國內外嘉賓現場參觀感受咸寧綠色發展和公園城市建設成就,進行公園城市建設專家交流分享。
屆時,我市將在公園城市論壇活動上發布湖北省地方標準《公園城市建設指南》,而這一標準即將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首個公園城市建設標準。
專家論證咸寧市制定的《公園城市建設指南》
省市場監管局調研咸寧公園城市建設標準制定工作
市領導調研公園城市建設
公園城市是什么
說起公園城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一個個散布在城市中的公園。比如說咸寧的潛山國家森林公園、十六潭公園、青龍山公園、龍潭河濕地公園等。
其實,公園城市≠城市+公園,城市公園是城市中一個個綠色孤島,而公園城市更加注重生態空間與城市空間的融合共生。
“公園城市,不僅僅是在城市中建公園,而是把城市變成大公園。”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光說。
根據《公園城市建設指南》對公園城市的定義,公園城市是以全域公園化的理念指導城鄉規劃、建設、治理,統籌生態、生活、生產空間,充分體現生態價值、生活價值、美學價值、文化價值、發展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融合的宜居宜學宜養宜業宜游的新型城市。
為什么要建公園城市
“公園城市滿足了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決了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理念與實踐創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光說。
公園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以生態廊道、生態綠道串聯城市社區,推動公共空間與自然生態相融合,引導城市人口、生產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合理布局,呈現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實現城市精明增長和高質量發展。
公園城市是城市文明的繼承創新。注重發揚城市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內涵,從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風格人手,重視地方傳統、特點和現代技術、時代精神的結合,讓城市發展既延續傳統文化精神,又符合時代文明風貌。
公園城市是新發展理念的城市表達。注重以改革創新激發城市發展動力、釋放城市發展活力,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發展新動能,著力打造各類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構建形成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經濟體系。
公園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歸依。注重以人為核心,引導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構建“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全面推廣綠色出行、簡約生活,推動現代城市生活與節約社會理念相得益彰,讓市民靜下心來、慢下腳步,親近自然、享受生活。
公園城市咸寧速度
2018年7月4日,我市召開公園城市建設專題會議,正式啟動公園城市建設相關工作。
市委書記丁小強在會上要求,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城市發展與治理。要按照公園城市建設要求,啟動公園城市研究和有關規劃編制工作,加快編制全域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等規劃,形成山水林田湖相連相通、渾然一體的美麗畫卷。
2018年8月17日,市委五屆四次全會提出,突出 “小巧、精致、靈動”的城市特質,建優建美長江流域公園城市。
作為全省首個啟動公園城市建設的城市,咸寧堅持“依山、擁湖、面江、同城”的城市發展理念,構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及其城市發展新模式。
隨后,我市公園城市建設駛上了快車道。
2018年12月11日,我市召開咸寧市公園城市建設標準研討會,啟動公園城市建設標準研究制定工作。
應邀參加會議的國內著名科研院所專家表示,公園城市建設切合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是個值得探索研究的新課題,專家認為,咸寧綠色生態本底好,城市規模適中、空間形態好,社會各界對公園城市建設認同度高,前期基礎研究工作也很扎實,在某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會后,專家們對咸寧開展了調研,對咸寧城市建設情況和城市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入調查了解,為公園城市建設標準的研究制定作準備。
2019年1月5日,咸寧市委五屆五次全會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決定緊緊圍繞加快建成全省特色產業轉型發展增長極、建優建美長江流域公園城市的目標定位,進一步完善產業布局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規劃,形成“133”高質量發展區域和產業戰略布局,加快實現咸寧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133”中的“1”,指的是“一城引領”,即建優建美長江流域公園城市。
2019年1月25日,市長王遠鶴在咸寧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向大會報告時明確提出,落實“133”區域和產業布局,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實施公園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進主城區公園城市“十大工程”,啟動縣市公園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內涵品質,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2019年4月29日,市委書記丁小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遠鶴率領相關部門,專題調研公園城市建設工作。實地調研龍潭河口濕地、龍潭河下游生態修復點、孝子山公園北入口、大洲湖濕地公園、聯投環湖綠道、梓灣公園、松鼠部落二期等建設項目,實地督辦公園城市支撐性項目進度,現場統籌協調項目推進中存在的問題。
2019年7月4日,應市市場監管局的邀請,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詹永杰帶領標準處等相關處室負責人組成調研組,對咸寧公園城市建設標準制定工作開展調研,并對具體業務進行指導。
2019年9月29日,由咸寧市牽頭制定的湖北省地方標準《公園城市建設指南》成果專家評審會在武漢召開,獲與會專家一致論證通過。
2019年10月14日,《公園城市建設指南》獲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發布。
公園城市怎么建
公園城市怎么建?《公園城市建設指南》提出了總體要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為導向;要體現生態、生活、美學、文化、發展和社會六方面價值;要尊重自然與人文稟賦、因地制宜地建設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產空間集約高效、地域和文化特色鮮明、安全開放、全民共享的公園化城市;要體現開放共治、科學高效、和諧穩定。
據了解,我市已設定了公園城市的建設目標:到2025年,市中心城區、縣城區公園城市初步建成;到2035年,市域全面完成公園城市的十大重點工程,基本建成長江流域公園城市;到2050年,市域全面建成長江流域公園城市。
咸寧公園城市如何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負責人給記者講解了具體建設舉措。
一是錨固好全域生態本底。加強山體、水體、水源地、自然保護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確保市域生態紅線占市域總面積的比例不少于25%,市域藍綠空間占比不低于65%;開展生態修復,采取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法,優化城市綠地系統等生態空間布局,修復被破壞且不能自我恢復的山體、礦山、邊坡、水體、植被等,消除黑臭水體,水體岸線自然化率≥80%,自然濕地保存率≥60%,黑臭水體治理率到100%。
二是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公園體系。打造人、家、城、園(大自然)共生共榮的公園城市形象與格局。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m2,各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最低值≥5.5m2,城鎮開發邊界內人均風景游憩綠地面積≥10m2。在市域著重開展“985”公園工程建設,即九大森林公園——潛山孝子山森林公園、崇陽桂花森林公園、大幕山自然風景區、鳳池山森林公園、太陽山自然風景區、葛仙山自然風景區、藥姑山自然風景區、黃袍山自然風景區、黃龍山自然風景區;八大湖泊、濕地公園——向陽湖濕地公園、大洲湖自然保護區、斧頭湖西涼湖自然保護區、珍湖濕地公園、陸水湖濕地公園、富水湖濕地公園、青山濕地公園;五大地質公園——太乙洞地質公園、澄水洞地質公園、白云洞地質公園、青山洞地質公園、大泉洞地質公園。
三是營造公園化生活場境。建設公園化社區,適應一老一小的日常生活需求,加強社區共享綠地建設,提高綠地綜合使用效率,為居民休閑游憩、健身運動、互動交流等創造美好的共享空間,人均社區共享綠地面積≥1.5㎡;推行街區、道路、公共服務設施公園化建設,按照“一街一品”的要求,利用建筑后退道路紅線空間建設寬度不少于8米的街道公園帶、小游園、口袋公園、小微綠地,鼓勵臨街小區的綠地前置和臨街單位附屬綠地開放,增加沿街公共活動空間,營造優美、開放、共享的街巷空間環境;保護和修補城市傳統生活街區,實施老街小區綜合環境整治和公共設施功能改造提升。
四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加快生態體育中心、市民之家、大劇院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構建完善普惠性教育、醫療、養老設施,增加多樣性健身休閑空間、快捷便民的商業服務供給,形成布局均衡、服務均好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五是保障城市安全環境。編制交通、防洪、地質等各項安全防護規劃,以預防為主,推廣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感知等現代化技術在安全防護與管理中的應用,保障城市安全。落實海綿城市理念,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制定實施城市防災避險規劃,建立防災避險預警體系和有效的安全防御、疏散體系,開展全民防災應急教育,結合綠地、廣場、體育場等建設避難場所,城市社區應急避難場所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應達到100%。
六是塑造特色風貌。保護城市自然山形地貌、山水脈絡等完整性;保護自然山水空間格局,體現“小精靈”城市個性與特色,保護和弘揚地域民居、橋梁、牌坊等傳統建筑,注重對鄂南地域建筑風貌代表性元素的保存與推廣,加強城市出入門戶、濱水地區、公園綠地、廣場等重要節點視線廊道和風貌管控,加強溫泉、永安城區傳統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維護,彰顯地域風貌特色。
七是構建綠色產業體系。轉換產業發展動能,構建完善現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農業和全域旅游綠色產業體系,加快際華園、長島未來城、恒大養生谷、大泉口溫泉水鎮等文旅康養項目建設,確保綠色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50%。發展“公園+產業”的建設模式,實現產業園區公園化建設,構建產業生態化經濟體系;在新城區建設或城市更新中,以公園綠地為基礎性前置性配置要素,就近規劃建設餐飲購物、運動休閑、教育培訓、康養、商務等產業設施,促進綜合服務業生態產業化。
八是創新公園城市治理體系。把城鄉社區作為社會管理服務的基本單元,構建“網格化”管理 、“組團式”服務的城鄉一體化社會治理體系,促進全域治理、社會協同治理。建立社會公共資源共享機制,對文化、體育、教育、醫療、停車等社會公共資源進行就近共享、錯峰共享、全社會共享,實現全民共享。
總之,未來的咸寧,城市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環境更加秀美,城市人文更加厚重,既有現代化的氣質,又有田園牧歌的韻味,將是一座詩意棲居的生態之城,全域景觀的旅游之城,綠色低碳的產業之城,宜居宜業的幸福之城。
建優建美長江流域公園城市的藍圖已經擘畫,“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繞城轉、人在畫中”的大美城市畫卷正徐徐展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進一步增強。
公園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名詞解釋
IISO: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簡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權威性的國際標準化專門機構,為人們制訂國際標準達成一致意見提供一種機制。于1947年成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ISO負責目前絕大部分領域(包括軍工、石油、船舶等壟斷行業)的標準化活動。中國于1978年加入ISO,在2008年10月的第31屆國際化標準組織大會上,中國正式成為ISO的常任理事國。代表中國參加ISO的國家機構是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
ISO/TC 268:TC是ISO組織下的技術委員會的簡稱,TC 268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分類代號。ISO/TC 268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簡稱。公園城市屬于ISO/TC 268的標準范圍。
“133”區域和產業布局:是指市委五屆五次全會提出的重大區域和產業布局。“1”是“一城引領”,即建優建美長江流域公園城市;第一個“3”是“三帶協同”,即咸嘉生態文化城鎮帶、幕阜山綠色產業帶、沿江生態文明示范帶協同發展;第二個“3”是“三篇文章”,即統籌做好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全域旅游三篇文章。
公園城市“十大工程”:是指長江生態文明示范帶建設工程、幕阜山綠色產業帶建設工程、全域旅游區(景區、公園)建設工程、公園化特色小鎮建設工程、公園化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精準滅荒與五彩咸寧建設工程、百河(湖、庫)綜合治理工程、全域綠道網建設工程、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綠色產業工程。
生態紅線:生態紅線是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可劃分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限。是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另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
藍綠空間:“藍”指水體,“綠”指綠地,藍綠空間指城市水體和綠地的面積。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水潤香城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咸寧水利工作綜述
下一篇:
崇陽:踐行初心使命 助力民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