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時代在召喚,光榮的使命在心間。近日,湖北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印發《實施方案》,部署在全省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
《湖北新聞》推出系列報道“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愛國知識分子風采錄”,聚焦勇擔使命,愛國奉獻,勇立潮頭,引領創新的湖北知識分子。來看第三集《武大教授劉勝:心懷報國夢 打造“中國芯”》。
中國人要有“中國芯”,這是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教授劉勝一生的追求。
心懷這樣的理想,他放棄個人在國外發展的良好機遇,回到祖國潛心研究芯片制造所需的工藝設備,使我國在“薄膜生長”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缺“芯”,是中國工業技術的痛點,而劉勝團隊研究的“薄膜生長”,正是解決半導體芯片質量控制的關鍵。
劉勝科研團隊成員 武漢大學教授 高冰:這個就是我們薄膜生長的過程,通過系統設備的集成,我們能夠達到“邊生長、邊監測、邊調控”的目的,這也是我們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提出來的概念。
調控好薄膜生長,就如同控制了芯片的“基因”,這樣的技術,國外對我們一直是嚴密封鎖。
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劉勝:菜單是高度保密的,誰也不會告訴你。
因為太了解芯片對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重要性,上世紀90年代,已經是美國知名大學終身教授、獲得美國白宮總統教授獎的劉勝決定,放棄在美國的一切榮譽,帶著妻子回到祖國。
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 執行院長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劉勝:過去在半導體器件當中,有一句話叫做“不模擬不上線”。但是我們國家進口的東西,沒有模擬就上線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我們應該回來,從零開始。
從零開始,談何容易?2000年的中國,在微電子、光電子等領域幾乎空白,劉勝一邊做研發,一邊自己孵化公司,打造了中國第一家飛秒激光加工中心,為我國重大儀器項目提供多套飛秒激光系統。
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 執行院長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劉勝:當時需要一些新的從來沒有的手段,改變過去這種按照菜單來生長材料的模式。
不僅如此,劉勝還花費十多年時間,籌建了集中機械、物理材料、光電等多學科的科研團隊,讓中國“芯”事業的1后面,再添上無數的0。
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 執行院長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劉勝:將來一些超快光學、生物的應用,就是一個平臺作用,把學生培養好,把科研做好。
編輯:chenguo
上一篇:
「愛國知識分子風采錄」“柑橘院士”鄧秀新:讓中國柑橘走向世界
下一篇:
「愛國知識分子風采錄」趙梓森和他的光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