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絲走線、機聲起伏。咸安區馬橋鎮的鑫瑪服飾制衣車間里一篇忙碌。
“平時月工資4000元,如果有加班,每月能掙到6000元呢。”陽春3月,來自馬橋鎮鰲山村的沈海曹一邊熟練地踩著縫紉機,一邊對記者說道。
近年來,咸安區出臺了一系列穩就業、保就業的政策措施,新建就業車間100余個,帶動就業崗位5000余個,為脫貧人群搭建就業平臺,暢通求職渠道。
01?“家門口”就業?增收新門路
“上班時間比較靈活,既不耽誤做事,也能照看家里人,工資日結月結都行,挺好的,村里好些人都在這上班呢。”3月24日,在咸安區高橋鎮黃鐵村就業車間,53歲的操作工劉燕芳高興地說。
像劉燕芳這樣的員工還有很多,車間勞務人員可按實際情況選擇包吃包住,或由專車統一接送上下班。“太周到啦!”大家紛紛感慨,有家的地方沒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家的日子終結了!
由外出致富返鄉創業人員黃建生于2021年創建的高橋鎮黃鐵村箱包加工基地,集來料加工與產品深加工為一體,通過組織本地及周邊農戶開展箱包加工業務,精準實現勞務人員“家門口”就業。
在黃鐵村,廢棄的村小學老舊教學樓變身就業車間,咸安區鄉村振興局和村里投入100多萬改造教學樓,拋出優惠政策,依托鄉賢引進時尚男女包產業,專門出貨網絡商務訂單。
“今年正月正式投產,目前已經做了第三批訂單,共出貨4000多個包。”車間負責人介紹,目前車間吸納就業40余人,還將擴大規模至100余人,平均月薪3000元到5000元。
“就業車間還開展了以工代訓、勞務輸出、鼓勵返鄉入鄉創業等就業幫扶措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黃鐵村黨支部書記朱漢新介紹。
記者采訪獲悉,在咸安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咸安區人社局正持續做好黃鐵村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就業幫扶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脫貧不返貧、振興不掉隊。
“就業服務戶戶跑,招聘宣傳村村通。”為了提升就業達成率,開年來,咸安區組織各鄉鎮辦場人社中心,先后開展多輪入戶調查,全面摸清當地待業人員的求職需求,并根據調查結果走訪企業,雙向調節崗位類別精準對接,然后組織供需匹配的企業,把合適的用工信息和崗位送到群眾身邊。
02?文旅雙融合?迸發新活力
咸安區大幕山西山下村地處偏遠山區,過去曾經是省級重點貧困村。現在,村容村貌和村級集體經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3月24日,記者來到西山下茶場就業車間,放眼看去,四處都是郁郁蔥蔥的茶園。正值暮春,茶園里青翠碧綠,如一汪碧潭清新秀美。
西山下茶場車間的千畝茶園,包含了中茶108、儲葉齊、湘妃翠、黃金芽、安吉白茶等多個品種,多個品種通過了歐盟檢測標準。目前茶場車間正在搶采清明前芽茶,吸納200余人務工,預計可制干茶4000斤。
2021年,在咸安區鄉村振興局的大力支持下,總投資700余萬元的西山下茶場就業車間順利開工,制茶車間引進了綠茶、紅茶、黑茶自動化生產線4條,如今,一個集采茶、制茶、品茶、休閑觀光為一體的農業田園綜合體初步形成。
“依托茶山的美景,這里搞起的寫生基地和民宿,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人。”西山下村黨支部書記胡柏紅介紹,茶園還將新建紅茶和黑茶生產線,并規劃建設茶園綜合體,力爭將茶園打造成一流的茶葉生產和觀光旅游示范基地。
“這里環境很靜謐,我們跟著指導老師經常來寫生,很適合搞文創藝術。”湖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學生譚庸點贊說。青山依舊,黛瓦如故,有了藝術的點染,西山下村也煥發出新生機。
鄉村振興號角吹響以后,該村圍繞茶產業,在鄉村游、研學游、寫生游等市場上發力,大力做活鄉村旅游文章。古老的西山下,通過產業帶動,正昂首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
03?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咸安區大幕鄉雙壟村獨特的地理氣候,造就了獨特的美麗風景,大幕山野櫻花遠近聞名。而這里出產的楠竹,更是廣銷四方,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隨著雙壟村楠竹的名氣提升,發展瓶頸也隨之而來,先前,本地楠竹加工多為初級、半成品模式,外銷至江浙等地,再進行加工,楠竹產業發展受到限制,且絕大部分收益都分流至外地加工廠,導致效益不高。
現在,雙壟村建造的屬于自己的楠竹深加工廠開始投產,將這一問題徹底解決了。
3月24日,記者走進雙壟村竹筷廠就業車間,戶外的空曠場地上機器轟鳴,工人正在有條不紊砌筑竹炭爐,場面忙碌而有序。
“竹筷廠預計產量8000噸,產值500萬元,可帶動本地及周邊35人就業。”雙壟村90后黨支部書記邱明介紹,竹筷廠占地面積約20畝。建設工程預計投入資金370萬元,資金來源于省武警總隊支持150萬元,咸安區扶貧辦扶持150萬元,村級自籌70萬元。
該村做足一根竹子的全產業鏈,竹筷廠專門生產竹筷,楠竹加工廠專制竹拉絲涼席、竹簽半成品,邊角余料作為烘干燃料,燃燒后的廢料則進入竹炭廠高壓后再燒制成竹炭,可謂“吃干榨盡一根竹。”
“平均每天可掙200多元,每月拿到手工資6000多塊,不錯哩!” 37歲的劉富群說。
“現在不一樣啦!山區的農民靠山吃山,竹梢、竹屑可以打碎做成竹炭,竹根可以做成根雕,竹枝可做成生活工藝品……對本地竹農來說,一根竹子全身是寶,處處能賺錢。”大幕鄉干部陳鵬介紹。
“就業車間+龍頭企業+技術”模式。以地方特色產業為支撐,以村級合作社為依托,整合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資源,聯動龍頭企業創建就業車間,吸納當地群眾參與車間生產經營、產業管護等工作,咸安區因地制宜,推動產業發展與群眾就業增收深度融合。
“就業車間不僅是幫助群眾增收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咸安區鄉村振興局局長陳暉表示。
來源:學習強國-咸寧日報?
編輯:王炎艷
監制:陳小彬
出品:咸寧日報網絡傳媒中心
編輯:xzx
上一篇:
學習強國丨咸寧如何推進“互聯網+不動產登記”
下一篇:
學習強國丨崇陽:農家書屋點亮農民新生活
咸寧新聞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榮華、見習記者吳文謹報道:11月8日,市委書記丁小強主持召開市委中心組專題學習會議,集中...
咸寧新聞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張文會報道:20日,我市召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培清“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寧志豐委員說,我市鄉村產業振興應加強產業規劃...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志茹“鄉村振興應與大自然相結合、應與城市垃圾治理相結合、應與發展綠色農產品相結合、應于脫貧攻堅相...
通訊員楊惠春日前,嘉魚農商行簰洲灣支行為湖北助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貸款1000萬元,解決了公司春節生產收購原材料資金缺口。...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記者王恬通訊員龍鈺山間的花香野果、餐桌上的家鄉味道、離別時父母的牽腸掛肚……每個人記憶中的鄉村各...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咸安建區20周年,也是咸安發展進程中極為關鍵、極不平凡的一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張敏15日,我市收視收聽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丁小強指出,...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哲、通訊員李瑞豐、張文會13日,全市鄉村振興暨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推進會在赤壁市召開,深入學習貫徹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