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蔚藍的地中海自古以來便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點。
《驚奇之旅:30件展品中的地中海歷史》一書作者,為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時任館長保羅·朱里葉里尼。書中,他以這家博物館的30件珍貴文物為經(jīng)緯,編織了一幅跨越時空的地中海文明畫卷,揭示了文明互鑒的本質——“在差異中共生,在碰撞中調和”。而這與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ōu)越”的理念不謀而合。
地中海從來不是單一文明的屬地,而是“規(guī)律漲落的潮水”——埃及、腓尼基、希臘、羅馬、阿拉伯、土耳其等文明在此交替、碰撞、融合。中世紀時期,腓特烈二世的巴勒莫宮廷堪稱典范:調和了拜占庭、阿拉伯與北歐文化,讓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學者共聚一堂,他也因此被譽為“曠世奇才”,本書標題“驚奇之旅”正是受此啟發(fā)而來。這種包容性在巴格達的智慧宮中同樣得到體現(xiàn):公元9世紀,這里匯集了希臘語、敘利亞語、梵文等50萬冊典籍,三大宗教的學者合作翻譯經(jīng)典,成為文明互鑒的一束光。正如書中強調的,“每種文化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地中海“文化熔爐”的特性,在本書精心選取的30件館藏珍品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埃及的象形文字石碑,到希臘的亞歷山大馬賽克;從巴爾米拉女性浮雕,到印度象牙雕像;從撒馬爾罕的法爾內(nèi)塞杯,到身著絲綢的芙羅拉女神壁畫,每一件器物都承載著文明交融的印記。地中海從來不是孤立的文明場域,數(shù)千年前的中國古絲綢之路,早已連接起了歐亞大陸兩端的長安與羅馬,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往。早在公元前2世紀,絲綢這一老普林尼(古羅馬著名學者)口中貴如黃金的“透明織物”,就已經(jīng)從中國到達古羅馬,成為當時貴族女性競相追捧的奢侈品。千年之后,馬可·波羅踏上絲綢之路,通過他的游記,歐洲得以重新認識元大都。造紙術、火藥等來自中國的偉大發(fā)明,正是通過這條通道向世界傳播,進而顛覆了西方出版史與征戰(zhàn)史。絲綢之路不僅是物質交換的渠道,更是思想交融的紐帶。正如本書所言,理解地中海必須具備“全球視野”,而朱里葉里尼館長將連接“鷹與龍”的絲綢之路放在全書第一篇,具有跨越文明時空的深意。
然而,朱里葉里尼館長不忘借摩洛哥作家塔哈爾·本·杰倫之口提醒讀者,地中海母親“苦澀的愛”既造就了輝煌的文明,也孕育了沖突的苦果。歷史上,地中海三大宗教對優(yōu)勢地位的爭奪,導致戰(zhàn)爭頻發(fā),民不聊生。無論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成為國教后對異教展開的系統(tǒng)性壓制,還是中世紀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發(fā)動的戰(zhàn)爭,無不一再印證泰戈爾“宗教退化為暴政”的警示。2700年前的歐羅巴神話,揭示人口遷移和民族融合是地中海的永恒主題。然而,2500年前埃斯庫羅斯筆下的《乞援人》表明,難民問題同樣自古以來便是難題。如今,面對不斷從地中海登陸歐洲的難民,人們依舊在“客人”與“敵人”、接納與排斥之間搖擺不定。至于巴爾米拉古跡在戰(zhàn)火中毀滅與重建的故事,則是文化遺產(chǎn)脆弱性的又一例證。
盡管當前的地中海面臨宗教沖突、恐怖主義、民族主義與文化偏見等一系列挑戰(zhàn),但本書最大的啟示卻在于:文明共生并非烏托邦,而是無數(shù)具體選擇累積而成的。該書呼吁以地中海“接納與重塑”的傳統(tǒng)為鑒,讓文化成為“治愈不信任病毒的解藥”。朱里葉里尼館長指出,博物館作為“古代世界最大的典當鋪”,不應僅作為“文物倉庫”,而是應當批判地傳播知識,讓文物成為理解他者的橋梁。
器物無言,卻以跨越千年的存在,訴說著最樸素的真理。翻開《驚奇之旅》,在凝視這30件展品時,何嘗不是對人性、文化與身份的叩問。這份來自絲綢之路另一端的“文明倡議”,同樣發(fā)出了對文明未來的深刻期許:“面對文化,如果我們?nèi)阅苌钍苷鸷常幻鎸V博未知的知識,如果我們依舊熱血沸騰;想到‘我們知道的一切均有先例’,如果我們能會心一笑,那我們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機遇,即不沿著錯誤的方向重蹈覆轍。”
于讀者而言,踏上旅程,或許是這場“驚奇之旅”的最大意義。
(原載《北京日報》,作者為侯苗苗)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童真世界的奇幻之旅
下一篇:
對“圖表現(xiàn)、走捷徑、往上爬”說不
《園林有境》內(nèi)容簡介:本書從造園角度探討園林的立意、構景、山水關系、建筑營造、花木栽植等技法,從游園角度講解了拙政園...
主角陳彥著內(nèi)容簡介:一個秦嶺山區(qū)放羊的小女孩憶秦娥,因著偶然的際遇來到縣劇團,成為劇團的學員。絲綢之路千年史柯勝雨著...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倡議。
《長安道上:繽紛的唐人世界》董乃斌著鳳凰出版社玄宗貴妃奏笛圖(明)古絲綢之路貫通歐亞,是世界各國互連互通的“前世”開端。
”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戴永紅說,當前,世界經(jīng)濟復蘇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為促進全球和平合作、共...
留華畢業(yè)生代表埃爾多斯、阿斯塔納國際大學副校長凱拉特·阿布德拉赫馬諾夫、Talap應用研究中心負責人拉希姆·奧沙克巴耶夫等...
《從地中海到黃河》內(nèi)容簡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成果,聚焦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兩大學術熱...
鄧永斌(市直)泱泱華夏,生生不息。商共建,共享共贏。命運與共,美侖美奐!
2017年5月,孟夏時節(jié)的北京迎接八方來客,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李曾骙攝/光明圖片從絲路精神到國際...
王林軍?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絲綢之路這個充滿歷史感和異域味的古老詞匯一時成為熱詞,相關圖書層出不窮,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