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文娛 >> 心靈驛站 >> 正文

無論從典籍數量、質量還是從科學分類,中華文明都大大領先于古代文明諸國—— 煌煌中華 有典有冊

來源:咸寧網 時間:2024-10-21 15:44

煌煌中華,素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重要標志,是它數千年積累、存留下來的極為宏富的文化典籍。無論是從典籍的數量、質量,還是從典籍管理系統的科學水準看,中華文明都大大領先于古代文明諸國。

目錄學遙遙領先世界  西晉時,荀勖著《晉中經簿》,創甲、乙、丙、丁四部圖書分類法。甲部收“六藝”及小學之書,乙部收諸子、兵書、數術之書,丙部收史學之書,丁部收詩賦、圖贊,共錄書目一千八百八十五部、兩千九百三十五卷。

唐太宗貞觀年間,魏徵監修《隋書》。《隋書·經籍志》著錄存書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萬六千七百零八卷,佚書一千零六十四部、一萬兩千七百五十九卷,按經、史、子、集四部(分別相當于《晉中經簿》的甲、乙、丙、丁四部)四十類排列,奠定了中國古籍目錄分類法的經典形式。

在世界范圍內,就圖書管理的專門學問——目錄學的早熟與發達而言,中國居于遙遙領先的地位。相當嚴密成熟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誕生之時,西方還鮮有這方面的成果可言。歐洲第一部圖書分類表,遲至1545年才在德國出現,晚于《隋書·經籍志》九百余年。而劉向父子編纂分類目錄的時間,更比號稱“俄羅斯目錄學之父”的索必可夫早出一千八百余年。

從東漢開始,隨著造紙技術的成熟,隋、唐兩代雕版印刷術,尤其是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運用,給源遠流長的中國圖書事業插上了騰飛的雙翼。

殷商已有國家圖書管理機構  早在殷商時代,社會就擁有相當數量的書籍,故《尚書·多誓》有“唯殷先人,有典有冊”之說。其時巫史“掌官書以贊治”,可見已有國家圖書管理機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并起,百家爭鳴,競相著書立說,學術文化事業興旺發達,圖書數量因而劇增。據《左傳·昭公十二年》載,當時即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稱。這些書籍早已亡佚,具體內容,亦多爭議,但西晉學者杜預注曰“皆古書名”,則無疑義。私人藏書,已成風氣。《莊子·天下》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后世遂以學富五車的成語,來形容某人讀書廣博、學問精深。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王朝,文化事業出現空前繁榮景象。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下詔“廣開獻書之路”,“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到公元前26年,“書積如丘山”,“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就在這一年,成帝又命陳農求遺書于天下,并詔光祿大夫劉向等人校定經傳、諸子、詩賦、數術、方技等各類典籍。劉向每校完一書,便寫成《敘錄》一篇,介紹該書作者生平行事、思想內容、學術源流及校勘經過。他將各書《敘錄》匯編成冊,別行于世,稱之《別錄》。劉向死后,其子劉歆在《別錄》基礎上刪繁就簡,編成中國第一部綜合性圖書分類目錄《七略》。《七略》今已不存,但其大致風貌,可從班固所修《漢書·藝文志》中得以窺見。班固“刪其要以備篇籍”,取消輯略,保留其余“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又增加劉向、揚雄、杜林三家著作,共收錄典籍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兩百六十九卷。

明清巨型類書、叢書罕有其匹

降及明、清兩代,圖書事業達于鼎盛。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巨型類書、叢書相繼問世,充分展示了中華典籍之宏富、文化之昌明。

類書是一種廣泛采擇古今圖書中的語詞、詩文、人物、典故等各種資料,分類編排,匯輯成冊,供人檢閱翻查的工具書。中國最早的類書當推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令王象、桓范等人編纂的《皇覽》。《皇覽》分四十余部,每部有數十篇,共八百余萬字,可惜今已亡佚。此后類書代有巨制。唐代著名者如《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白氏六帖》,流傳甚廣。宋代編類書風氣更甚,《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四大類書先后問世,至今仍為治史學、文學者經常查閱。

明代永樂年間,誕生了中國文化史上規模最大的百科全書式類書《永樂大典》。《永樂大典》由姚廣孝、鄭賜、解縉監修,參與編校者達兩千多人。全書正文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和目錄六十卷,裝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字數高達3.7億字,為世界聞名的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的12倍。

《永樂大典》收入典籍七八千種,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戲曲、平話、醫方、技藝等各類著作,均據原書整部、整篇、整段收入,“直取原文,未嘗擅改片語”。宋代、元代以前許多佚書和珍本得以完整保存。令人遺憾且憤慨的是,《永樂大典》僅有正本、副本兩部,正本明代亡時悉數毀棄,副本亦陸續佚散,至今僅殘留八百一十卷,只是原本的三十分之一。

現存規模最大、體例最完善的類書,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成書、雍正四年(1726年)印行的《古今圖書集成》。全書一萬卷,分歷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六篇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每部又有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等項目,它所輯錄的古籍,均保留原貌,并詳注書名、篇目和作者,以利檢索原書。乾隆皇帝贊其為“書城巨觀,人間罕覯”,確非溢美之虛言。

類書之外,又有叢書,即將多種著作整部地編印在一起,并冠以總書名。在成批地完整保存典籍方面,叢書功用尤其顯著。在歷代編纂的叢書中,以清中葉乾隆年間面世的《四庫全書》規模最為浩繁,令人嘆為觀止。《四庫全書》由皇帝親自主持,集中碩學鴻儒、書工寫匠四千余人,歷時十五年方告全功。共收錄圖書三千多種、七萬九千余卷,僅存書名而未錄其書者六千七百六十六種、九萬三千余卷。這是中國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最宏偉的圖書工程。

煌煌中華,“有典有冊”,現存古籍數量,雄踞世界首位。特別應該指出的是,除了現在得以見到的珍貴古書以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因自然災害、兵燹戰禍,以及人為毀棄的古代典籍,更不知凡幾!

(原載《北京日報》,作者分別為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在平凡中發現不凡
下一篇: 我言秋日讀書香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 <samp id="7vmt8"><dl id="7vmt8"><pre id="7vmt8"></pre></dl></samp>
  • <fieldset id="7vmt8"><table id="7vmt8"><kbd id="7vmt8"></kbd></table></fieldset>
      <sup id="7vmt8"><table id="7vmt8"></table></sup>
      <menuitem id="7vmt8"></menuitem>
    • <strike id="7vmt8"><table id="7vmt8"></table></strike>
      <fieldset id="7vmt8"><var id="7vmt8"></var></fieldset>
    • <fieldset id="7vmt8"><var id="7vmt8"></var></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