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專
從前,黃沙鋪比較窮,大畈比較富,兩地經濟往來頻繁:“一根扁擔兩根繩,三天不過餓死人。”“大畈賣糧去黃沙,兌換草帽換點紗。”往來之間要“過”的是雞口山。
大畈翻越雞口山到黃沙為“七上八下”,上山七里,下山八里。
我們是反向翻越,從黃沙中通村阮家墩上山。過一座小石橋時,我問橋下的小溪叫什么名字,中通村文書阮英銀說叫小源流。我一陣激動,長歌《海棠花》里有這條小河。
途中一路山光山色,還有古涼亭古廟宇,縱然沒有這一切,也是大值一走。因為,途中有一道天然石門,鬼斧神工,美輪美奐。
石門只有門框,沒有門板。前后都平曠,陡然就起了一道石門。左右各一塊大致方形石頭,一邊高些一邊低些。頂上不是一塊石頭,而是一組石頭,組合成半圓形。半圓形的直徑成為石門的橫框,兩邊門框豎線不是很直,橫框線卻筆直得令人驚嘆,就像人工裁鑿而成。石門呈大致長方形。
1929年10月22日,紅軍五縱隊從大畈翻越雞口山到黃沙。葉金波為何長工、李燦等紅軍將領準備了馬匹,自己騎著一頭驢子。何長工、李燦騎著的大白馬,來到石門前,兩匹大白馬同時揚起前蹄,駐足長嘯。大白馬看到石門,不敢前進了。引得戰士們哈哈大笑。石門高2.5米,今天很多公路限高也是2.5米。
何長工和李燦從馬上翻身下來,牽著馬來到石門下面。何長工發出感嘆:“是什么力量把這個石頭搬上去的?”葉金波牽著驢子跟上來說:“我們當地的老人家說,是薛仁貴搬上去的。”李燦聽后哈哈大笑:“薛仁貴有這么大的力量,那我們紅軍的力量就更大啦!我們一定能將壓在人民頭上的大山推翻呀!”
石門內是一片空曠的草地,自清朝以來有一個茶亭,一撥撥的戰士在石門旁的空曠地面上休息,幫茶亭主人挑水拾柴,戰士們自己動手燒水喝。
晚上我發朋友圈,不同角度的石門照片填滿了九宮格。通山籍女唱歌家阮媛跟帖:“上帝小時候也喜歡玩搭積木”。
現在的中老年人愛感嘆:“過去從大畈翻雞口山去黃沙要三四個小時,現在開汽車穿越雞口山隧道只需20分鐘”。多少年后,這樣的感嘆也會在時光之河中流逝至無。
——選自《路自通山》一書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東西部協作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制度”—— 東西部協作的成功密碼
下一篇:
夏日荷花溢池塘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柱特約記者童金健3月16日,阻擊疫情的“戰事”還在進行,位于赤壁高新區的湖北康華物流園已迅速進入忙碌...
林緒雍(通山)說起石林,你會想起遠在云南的石林風景名勝區,石峰林立、萬峰迭嶂、山光水色應有盡有。為方便起見,人們從幾自...
咸寧網訊特約記者徐大發報道:8月9日,由中國兒童中心、全國少年兒童“雙有”主題教育活動組委會開展的“紅色基因代代傳”第...
九宮山下的周家大屋,是湖北遠近聞名的古民居,至今已有230余年歷史。9月初,彭德懷率部向鄂南進發,沿途幫助建立區鄉蘇維埃...
葉金援指出:“在最后風雪山神廟火燒草料場開打時,就給你“新林沖”取消了老戲電影中的旗桿墩子,而且多加了黑色追兵達12名...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饒敏、吳文謹、特約記者胡劍芳、通訊員王騰報道:11月30日,在咸安區文筆路社區龍苑君天下小區,...
題:一等功臣英雄本色——96歲志愿軍老戰士孫景坤深藏功名甘于奉獻一生清貧新華社記者牛紀偉、梅世雄、于力、高爽在家人的攙扶...
孫劍(嘉魚)戰士站崗她第一個接戰士下崗她最后一個送別睡覺她在床前飲水她在杯中整理軍容她懸明鏡讓戰士對鏡著裝巡邏在邊境...
孟祥偉王遠鶴走訪慰問抗戰老戰士老同志弘揚傳承抗戰精神?凝聚力量接續奮斗咸寧網訊記者?姜明助、馬麗婭報道:今年是中國人...
孟祥偉王遠鶴走訪慰問抗戰老戰士老同志弘揚傳承抗戰精神?凝聚力量接續奮斗咸寧網訊記者?姜明助、馬麗婭報道:今年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