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緒雍(通山)
說起石林,你會想起遠在云南的石林風景名勝區,石峰林立、萬峰迭嶂、山光水色應有盡有。而我要告訴你的石林,是近在咫尺的通山縣大畈鎮和平村一個自然灣。這里雖然沒有直立突兀的石林,卻有靈山秀水;卻有著深厚的革命歷史底蘊,是一塊紅色的沃土,光榮的革命老區。
從縣城出發,沿核電路向東,到板橋,右拐,過板茶大橋,進入富水湖南環湖公路,依然向東,一路蜿蜒綿亙,一邊是水,一邊是山,水是碧綠的,山也是碧綠的。車在山水間穿行,只是越向東,越是開闊。不知不覺,又一座大橋呈現在眼前,那便是和平大橋。過了橋前行百余米,一巨石立在路旁,上書“石林灣”三個鎏金大字。
其實,現在的石林,是新建的移民村落。1958年國家建成富水大壩蓄水發電,大畈沿河兩岸子民,深明大義,作出犧牲,或遠離故土遷往他鄉,或后靠大山擇高而居。而曾經富饒文明的石林及其興衰沉浮的滄桑歷史,已被濤濤白浪浸入水底,成為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了。
昔日的石林,坐落于大畈河南岸的港南畈,與大畈街隔河相望。來自于通羊、橫石兩河之水在上游匯流而成的大畈河,呈“弓”字形繞過豬頭山,向東流經慈口、富池,直奔長江。這條彎彎的大河把古鎮大畈分成港南畈、南畈、北畈三畈。民國以前,通山交通閉塞,陸路運輸全靠人力在崎嶇的山徑上肩挑背馱。而大畈河水運卻十分便利,劃竹筏、揚帆船,西至通羊,南達橫石,東渡九江,北溯漢口。
石林三面環水,一面靠山,上接長嶺,下連禮湖,沿河十余里。依次分布上林、石咀頭、竹林下、下林幾個小村灣。為方便起見,人們從幾自然灣名稱中取一個“石”字和一個“林”字,命地名為“石林”,這就是沒有石林而取名“石林”的由來。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石林灣是通山縣委的秘密駐地,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五縱隊挺進鄂東南,轉戰通山的重要樞紐。李燦、何長工、葉金波、黃玉田,他們在這里激情商討國家大事、民族未來,共商建立革命根據地和發展工農政權大計;在這里,他們領導和指揮全縣農民自衛軍開展艱苦卓絕的軍事斗爭,且取得了革命的節節勝利。
時間倒回到1928年8月,經湖北省委批準,中共通山縣委正式成立。葉金波、闞禹平、許金門為常委,葉金波任書記。憑借大畈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地理交通優勢,新成立的通山縣委由茶灘章秘密遷入這里。中共縣委、少共縣委分別駐扎在石林竹林下信義家和晉生家(商號),密秘發展革命青年入黨,壯大黨的隊伍。積極開展武裝斗爭,革命運動蓬勃發展。
翌年,全縣黨員由原300人迅猛發展到1000人,區委一級組織迅速增至8個,特支委2個。有幸的是,本灣的林延熿、林材福、林昭鑑(召界)、阮恒清等一大批青春年少的有志青年紛紛參加了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一時間,石林成為通山蘇區紅色政權的中心。至1931年,區委一級組織發展到11個,黨員發展到3600人。
1929年10月初,紅五軍第五縱隊在李燦、何長工帶領下挺進鄂東南。同時攻克通山境內的楊芳、橫石等重鎮。15日,紅軍乘勝東進,占領富有。19日,在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又一舉殲滅大畈保衛團,打下大畈鎮。活捉了保衛團團長呂昌太,繳獲步槍數十支,棉花百余袋,布匹十數捆,籌款七千余元。
正在外地活動的縣委書記葉金波聞訊,迅速趕回石林竹林下。葉金波懷揣一枚“中國共產黨通山縣委員會”木質印章,會見了李燦、何長工。何長工看著葉金波攜帶的印章時,熱淚奪框而出,緊緊握著葉金波的雙手,連聲說:“可找到你們了,可找到你們了,我是這個部隊的黨代表。”葉金波也流著眼淚說:“我們總算把你們盼來了,我們代表通山縣人民迎接你們?!鼻檎嬉馇校文懴嗾?,只是相見恨晚!
是夜,葉金波與何長工等人徹夜暢談。關乎革命理想,關乎革命形勢,關乎建立根據地,關乎擁紅擴紅,壯大地方武裝。大家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共同信仰,在一盞煤油燈下,坦露心跡,談笑暢想未來。那橘黃色的燈光照亮了整個房間,也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第二天,葉金波選擇了與紅五縱隊司令部隔壁一間房子作為縣委辦公地點,親筆寫上了“中國共產黨通山縣委員會”的大紅紙條貼在門上。通山縣委建立三年以來,在石林第一次公開亮出了辦公地點。
10月22日,葉金波親自與大永區派來的阮志華等人帶領紅五縱隊翻越雞口山到達黃沙,紅五縱隊在黃沙稍作休整,作攻打通山縣城的準備。
10月28日,紅五縱隊從黃沙鋪向縣城出擊,攻打通山縣城。通山縣委組織各地一千多名赤衛隊前往助戰。29日清晨,開始攻城。赤衛隊舉著紅旗,放鞭助威,紅軍用火藥將南北城門轟開,迅速入城與敵人展開激烈巷戰,敵人傷亡慘重,殘部打開西門逃竄,縣城攻克。此役殲敵一個營,俘敵三百余人,繳槍三百多支。
30日,成立通山縣工農革命委員會,葉金波任主席。領導全縣的軍事、土地、財政、文化、婦女等工作。紅軍第五縱隊在通山十個月,基本上消滅縣內反動武裝,蘇維埃政權在全縣區、鄉、村正式建立,土地革命深入開展,人民群眾無不歡欣鼓舞。
石林,一個普通的小山村,因了這些共產黨志士的到來,如一星火焰燎原,迅速凝聚了革命力量,一呼百應,激情澎湃。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無論是在國民黨白色恐怖籠罩下,還是革命取得勝利后的朗朗乾坤,通山縣委在當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下,帶領蘇區人民,不屈不撓,在這里英勇戰斗了五年,拼搏了五年,為通山革命全面開展和鞏固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直至1933年11月,因形勢需要,通山縣委搬遷至黃沙孟垅。
昔日的石林已然成為歷史,我虔誠地翻開厚重的兩姓族譜,一頁頁記錄為國捐軀英烈的名錄,赫然在目。
林昭鑑(召界),中共黨員,革命烈士。畢業于湖北省立第一中學,后成為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1926年4月參加革命,任大畈區農會委員,以教書為掩護,常常將宣傳單綁在褲腿里,四處張貼。1930年5月犧牲,年僅23歲。
林材福,中共黨員,革命烈士。1927年7月參加革命,村互濟會主任。1928年5月犧牲,時年31歲,兒子出生才11個月。
林延熿,中共黨員,革命烈士。1927年參加革命,地下工作人員。1929年在黃沙開展地下工作時,因叛徒告密犧牲,年僅28歲。
阮恒青,中共黨員,革命烈士。1929年9月參加革命,大畈蘇維埃委員。1932年4月犧牲。年僅38歲。
阮世隆,中共黨員,革命烈士。1926年參加革命,少共橫石區委委員。1927年11月犧牲。年僅27歲。
還有,阮緒垅、阮祖樹,阮祖綠、林昭令……許許多多。
“在那個特殊年代里,石林莊族譜里未婚或雖已婚卻無后而犧牲的,甚至連歿庚都沒有的男丁多達三十多人。”參加林氏族譜修編的林德信說。我勾著頭,一個名字一個名字地辨認,忍不住地淚水模糊了雙眼。
掩巻而思,這一個個逝去的生命,是何等的年輕!二十、三十的年齡,正是人生最旖旎絢爛的光景。國家存亡,需要每個有志青年的付出和奉獻。正是他們,正是這些有志青年心系民族命運、無所畏懼,敢于犧牲,用青春書寫了人生壯麗篇章?;秀遍g,這些從石林走出的先烈,一個個在我眼前鮮活起來,高大起來。我為先輩們驕傲和自豪!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如今,一個嶄新的石林呈現在眼前。蜿蜒的水泥道路,寬闊的文化廣場;一棟棟青磚白墻的房屋,錯落有致;一排排新能源路燈,就像閃耀的星辰;青山掩映,富水依依……失去肥沃土地的石林父老鄉親,緊緊依托隱水洞、富水湖旅游開發和厚重的紅色資源,正大力推進柑桔、枇杷等山地水果種植,發展垂釣、餐飲等湖邊經濟,打造鄉村旅游產業。這塊紅彤彤的土地,不僅僅是光榮的革命老區,也是賞心悅目的風景勝地。這不正是無數先烈們的殷殷期望!
時代變遷,初心不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老區石林再次肩負使命,將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弘揚革命精神,高奏發展凱歌,昂首闊步走向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編輯:但堂丹
咸寧網訊(香城都市報記者王奇峰通訊員孫志成鄭夢溪)近日,通山縣召開龍隱山旅游度假區項目協調會,積極組織鄉鎮部門聯動會...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馬麗婭通訊員黎志遠徐功頻寒冬時節,冷風瑟瑟,但崇陽縣奇石林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內卻溫暖如春...
孟翠芳(通山)楚王山革命烈士紀念園位于通山縣南林橋石門村,紀念園的廣場正前方矗立一幅巨大的雕塑,鮮紅的火炬做背景,預示...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通山縣委書記石玉華說,通山始終高舉“山通水富、綠色發展”的大旗前行,步伐鏗鏘,作為不斷。為實現...
1927年8月,通山農軍參加鄂南暴動,以夏桂林為主任的暴動委員會,迅速占領縣城并成立了全國最早的一批紅色政權——工農政府委...
許愛瓊(嘉魚)從通山采風歸來,已是深夜,一個人仰望這寂靜的星空,沒一絲的睡意。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星星之火燎原到通...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宋文虎、通訊員焦陽、鄭夢溪報道:2日,記者沿著核電路前往隱水洞,道路兩側花草叢生,遠處青山煙...
咸寧網訊(通訊員施仕寨)4月13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委書記石玉華,縣委副書記、縣長陳洪豪赴武漢市與鄂旅投公司成功簽...
曹荷香(通山)你總以陽光的姿態呈現出現在哪,哪里便有了溫暖寒冬,北風匆匆地來去我是陽光下的影子你,是否聽到我心底種子破...
咸寧網訊記者宋文虎報道:13日上午,市政協主席曾國平來到通山代表團,同代表們一起集中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市人大常委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