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玉,作為中華民族的先民從各種石頭中篩選出來的“石之美者”,具有溫潤瑩澤、縝密堅韌的美感和實用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化干戈為玉帛”表達文明、理性、友善、包容的精神,用“溫潤如玉”形容謙謙君子,用“字字珠璣”形容文辭優美,用“金科玉律”形容法律條文盡善盡美……我們的價值判斷、為人處世、審美標準,無不深深受到玉文化的影響。玉是精英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文明的符號象征,也是溯源中國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如果用一種物質代表中華文明,那就是玉。”
最新的考古發現告訴我們,中國人對玉的崇拜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前。考古學不僅連接著過去與未來,也承擔著傳承與構建中華文明的重要使命。兩年前,中信出版·大方出版了“考古中國”系列的第一本書《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講述了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等15個代表中華文明的大遺址背后的考古故事。如果說這本書呈現的是中華文明的大建設、大交流、大夢想,那么歷時兩年打磨而成的這本《考古中國——玉成中國一萬年》,則與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息息相關。
玉文化發展的全景圖
作為一本通過玉文化遺址及典型玉器呈現中國萬年玉文化的通識讀本,《考古中國——玉成中國一萬年》邀請到由13位資深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博物館館長組成的“玉文化天團”,為讀者帶來多元的視角和文化新知,展現了玉文化萬年以來自北向南、自東向西發展的全景圖。
這本書的作者年齡跨度很大,從“30后”到“80后”。其中的“30后”是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先生,他師從中國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被譽為“紅山文化第一人”;“80后”則是良渚博物院的副院長黃莉,曾助力良渚申遺成功。
有別于市場上其他的玉文化讀物,這本書從考古現場出發,讀者可以從玉器出土的背景窺見古人的價值觀和宇宙觀。同時,該書以“玉成中國”的獨特觀點統領全書,呈現了萬年以來玉文化構建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歷程。
本書所選遺址從舊—新石器時代之交到商代晚期,時間跨度長達7000年,包括查海、牛河梁、大汶口、黃山、凌家灘、良渚、喇家、石峽、殷墟、三星堆等,覆蓋大半個中國。書中所選的器型有璧、琮、圭、璋、璜、琥六大禮器,還有龍、龜、鸮、蟬、虎、豬、兔、鷹、人等豐富的造型。
在書中你可以看到,東北的萬年玉器,實證中國的一萬年文化史;5000年前的精美玉器,從設計到工藝都令人驚嘆;古人也愛收藏古董,古玉的加工再利用,衍生了很多傳奇故事;把玉器埋在墻里求平安,災難來臨向玉璧祈禱,彰顯古人的精神信仰;三星堆不僅有青銅器,還可欣賞古蜀玉器的獨特風采。
兩個維度解讀“玉成中國”
立足于扎實的考古證據,《考古中國——玉成中國一萬年》從考古角度實證了中國萬年玉文化史,有助于讀者對玉文化及華夏文明有一個追根溯源的理解。
“國”是一個很重要的字,泛指國家。這個字在漫長的歷史中曾經歷過多次的規范簡化,最終演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囗”里從“玉”,則為“國”。代表統治者的“王”字,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漢字中就像是一件玉鉞的素描圖。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中國南北方各地,玉鉞即作為王權和軍權的符號化圣物,發揮著統治效用。
玉的使用從上古時代一直綿延至今,從巫玉、王玉到民玉,中國人從沒停止過對玉的喜愛。這種喜愛或許源于玉身上的浩博性,它可以讓含蓄的中國人把自己樸素的情感和道德以及個人追求,都藏于其中。玉,于中國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寄托,中國人可以藏禮于玉,藏文化于玉,藏財富于玉,藏樂趣于玉,以及藏一切情感于玉中。
本書主編、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葉舒憲對“玉成中國”進行了兩個維度的闡釋。一方面是自然地理的角度。在我們巨大的國家版圖的東南西北四極大方向上,都有美玉礦藏,可謂“天造地設”。另一方面是文化基因的角度。距今一萬年前,吉林白城雙塔遺址的玉扁珠是目前已知中國玉文化的起點。在經歷數千年的發展之后,玉文化率先在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形成相對固定的組合體系,統一了整個太湖地區的禮制制度,這一體系中的大部分內容隨后輾轉傳播到中原地區,奠定了夏商周國家的玉禮基礎。
葉舒憲教授繼而指出,如果從最早成系統使用的漢字(甲骨文)來看,其使用所覆蓋的區域是以中原為中心的狹小范圍;而玉文化分布的版圖范圍,至少在4000年前就是后來甲骨文使用范圍的十倍以上。從東海之濱到河西走廊的武威,從東北三省到嶺南兩廣地區和東南部的臺灣島,玉文化具有驚人的傳播力。簡單來說,玉文化在距今5000年之際先統一了長三角,其后又在距今4000年之際,大體上統一了中國。
制玉技藝與文明傳承
除了30余處史前至夏商時期的玉文化遺址,讀者還能從書中看到數千年前的流行風潮、巧奪天工的藝術品,以及玉器背后的傳奇故事。玉是歷史,是文化,是感動,是一種性靈之美。玉也是古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人文關懷。
2002年11月,在喇家遺址的20號房址,發現一只倒扣的陶碗,考古人員將這只碗和土一起取了出來,發現里面居然安靜地“躺”著一小堆保存完好的面條,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條。這碗面條得以保留是由于地震來臨,其瞬間被掩埋導致的結果。喇家編號為F4的房址是一座半地穴建筑,面積為14平方米,門朝北開,中心有灶坑,室內共發現了6組14具人骨。在房屋近門口的東墻背段一突出的墻壁下,一件白色和一件蒼色玉璧并排平置,左右兩側各置一件橢圓形的玉料,另有一件殘璧放置在陶罐內。灶坑上部的一具男性人骨面向玉璧側臥,似向玉璧做祈禱狀,突然的屋毀人亡將這一幕定格。考古專家認為,這種玉器的擺設明顯具有深厚的禮制意義。可以肯定,喇家F4災難現場置蒼璧、白璧和玉料之舉,是齊家先民希望以富含精氣能量之玉,祈福禳災求平安,從而體現對生命關懷的真實寫照。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因其位于東北亞的獨特地理位置,早在8000年前便成為玦(一種耳飾)文化的傳播中心。以查海為中心的玦文化圈向北可達黑龍江東北部、俄羅斯的濱海地區;向東跨海到日本北海道;向南到長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中國臺灣地區以及菲律賓、越南。這一始于8000年前的東亞流行風潮,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距今5000年牛河梁遺址的龍鳳玉佩,龍與鳳一橫一豎,既兩兩相對,又完全不對稱,其設計所呈現的美感令人驚嘆。同樣是距今5000年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徽微雕,顯示良渚先民能在1毫米的寬度內刻畫五道互不重疊的線,即使在今天也很難。距今4000年的二里頭遺址綠松石龍形器,長達64.5厘米,托座表面由2000多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長度僅有0.2—0.9厘米,厚度僅0.1 厘米左右……古代工匠的精湛制玉技藝及對玉器的崇敬之心可見一斑。
距今3000年前后古蜀地區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的玉器,更是將玉文化的交流體現到極致。比如三星堆三號坑出土的一件十分特別的玉琮,分明是來自西北的典型齊家文化玉琮,然而在傳入蜀地后,本地玉工又在琮的兩面外壁加刻了兩株神樹紋,創新性地融入了本地特有的樹崇拜觀念。再比如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一件每節都雕刻有簡化的人面紋的十節玉琮,則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作品,歷經1000多年時間的流轉,從長江下游輾轉流傳到了長江上游。
除了聚焦遺址本身,我們可以從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藝和用途中,窺見史前先民獨特的精神信仰,感受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玉文化特色及這些特色背后所反映的跨越時空的文明傳承與交流。
玉文化考古為讀者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玉華帛彩,玉根國脈,玉成中國。
(原載《天津日報》,作者為王小柔)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新書薦讀
下一篇:
像大海一樣浩瀚的大幕山
劉斌是良渚古城的發現者、發掘主持人,崔勇則是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南海I號考古發掘領隊……這10位學者將考古報告中的地...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于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作者:楊共樂(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張明(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人類文明...
繪畫藝術,不僅是以線條、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法,表達畫家情感的藝術創作,亦是反映文明進程的重要載體。
這是一本田野考察片段的記錄,帶你回到傳統的春種、夏耕、秋收、冬藏,從中重拾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激發傳統造物在民眾生活...
特別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充分吸收其中...
(作者:蔣樂平,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跨湖橋文化和上山文化主要發現者、發掘者).
內容提要: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提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
大會主題為“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當日在上海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