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赤壁)
年的腳步,進入臘月就開始發力,像競走運動員作最后的沖刺,匆匆前行一個月就到了各家各戶,開啟“春風送暖入屠蘇”“總把新桃換舊符”模式。
城市里的鞭炮聲漸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手機煙花視頻的祝福;繁瑣的年菜準備程序被省略,因有各色知名餐館年夜飯套餐做助力,為了扮濃自己家的年味,我們兩口子決定不減掉繁瑣的年菜準備程序,自己做些魚糕、圓子、炸魚等之類的美食,貼春聯,掛彩燈。
臘月二十六,小舅子就邀請我們去岳父家過年,說一大家在一起很熱鬧,我們執意要在自己家過年,小舅子說我們兩個人在自己家里過年不熱鬧,沒有年味,我們說我們正在扮濃年味,準備舌尖上的美食呢。
臘月二十七,我們就去超市買了三只草魚,古話說:“有錢不買臘月貨”,真是這樣。超市的草魚已經是接近16元一斤,我們買了15斤魚,回來后我們就開始忙起來。
家里頓時開始熱鬧起來,我們兩人分工協作,愛人將草魚去刺、漂洗,15斤魚能剃魚白只有4斤左右,我開始將去刺魚剁成肉泥,鏗鏘有力的剁魚聲響徹整個屋子,響徹上下樓層,引來鄰居前來觀看。
魚肉剁成肉泥后,加適量豬板油或白肥肉,然后不停地攪拌。我們是第一次做魚糕,沒有經驗,請住在江夏的老領導做指導,通過視頻的方式發給他看,攪拌到什么程度了,什么時候加蛋清、生粉及生姜等調料,加多少量,他都一一告訴我,什么時候可以入籠蒸,在老領導的精心指導下,鮮嫩、柔滑、綿軟的魚糕就做成了,成為一道極其地道的珍饈佳肴。
然后我們就地取材,用魚骨做炸魚,用魚皮、不能做魚糕的料做魚圓子,現在通行做法的油炸魚丸,將草魚魚皮、不能做魚糕的料快刀剁茸,加豬油、蛋清、蔥、姜、淀粉、精鹽等佐料攪拌,用手將魚茸團成圓子狀,置于滾油鍋中炸到皮黃即可,為了嘗到不同的魚圓味道,我們還將魚圓放入蒸籠蒸熟。忙了兩天時間,蒸魚圓、油炸魚圓、魚糕、炸魚、豆腐圓子、年糕等美食就擺放在房子里,飄香四溢。
百節年為首,人神共襄;百物人為本,本固邦安。春節是傳統文化中一年的開始,是中華民族最大的節日。年味不能淡,年味是什么,年味是舌尖上的美食。那些熟悉的菜肴,是我們一年中最期待的味道。這些美食如同散發著光芒的寶石,璀璨奪目。年夜飯時,我們兩個人坐在一起,品嘗著這些佳肴,一年的辛勞和疲憊都在這美食的香氣中消散,讓人回味無窮。
年味是貼在門上的對聯。臘月二十八的下午,我就在自家門上貼好了對聯。對聯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充滿了喜慶和祥和。春聯是春節的文化符號,是民族智慧的結晶。看著那副對聯,我們仿佛看到了古人在案頭思索揮毫潑墨的場景,聽到了他們內心的呼喚和祝福。
年味是掛在墻上的紅燈籠。那鮮艷的燈籠,像紅寶石鑲嵌在春節的夜空中。它們驅散了寒冷的冬夜,照亮了每一個角落,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年味更是深深感受到的溫暖和關愛。那是我們夫妻二人忙碌的身影,春節的年味讓我們感受到了家的溫馨,讓我們明白了友誼的可貴、和諧社會的美好。
一年又一年,臘月與正月,年的味道在溫馨的家里飄起。那些痛苦、辛酸,失望、郁悶,在這濃濃的年味中一點點化解飄散,快樂幸福在心里慢慢升騰。在這美好的年味中,我們迎來新的一年,滿懷信心和期待,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編輯:但堂丹
陳泉辛(赤壁)父親非常喜歡傳統文化,尤其是對楹聯和詩詞情有獨鐘。父親寫對聯,不僅講究平仄與對仗,更注重與時俱進,貼近時...
咸寧網訊(通訊員劉泉水馮朝暉)雪飛南鄂寒將盡,筆點梅花滿地春。本次活動由區教育局、老干部局組織,得到高賽村村委會大力...
暖陽高照,翰墨飄香,人流如織。
壓紙、提筆、澆墨……在圍觀居民不絕于耳的聲聲喝彩中,一副副飽含著喜慶和美好愿望的對聯呈現眼前。這是1月31日,由民革咸寧...
2月4日,沈陽故宮掛門神迎新年。據介紹,清宮所掛門神分為“將軍”“福祿”“娃娃”“判子(鐘馗)”四種,不同的場所,掛不同...
晚上伏案,想起丁敬文先生贈我的筆直遒勁的春聯,一些陳年舊事在眼前晃蕩,關于春聯之于桃符,關于弘揚傳統文化,我不禁莞爾...
春節臨近,咸寧大街小巷的年味兒也越來越濃,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氛圍,市民忙著打年貨、貼對聯、掛燈籠……翹首以盼新年的到來。
這就是咸寧詩人梁詩頤,一個用坎坷人生寫詩,用逆境飛揚譜歌的詩人,在平凡中淬煉著傳奇。
十六潭社區黨委書記郭芬芳介紹,社區開展此次活動,對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殘疾人、困難黨員、困難家庭的走訪慰問,為高齡老...
十六潭社區黨委書記郭芬芳介紹,社區開展此次活動,對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殘疾人、困難黨員、困難家庭的走訪慰問,為高齡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