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有人說,“從我們心中奪走對美的愛,也就奪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我們每個人身處相同的世界,但是對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視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18世紀的德國詩人席勒曾說,自然只給了我們生命,藝術讓我們成了“人”,一語道破藝術之于生命成長的重要性。
中國人有很多關于美的實踐,但無可否認,最早讓美成為一門學問的是西方人。“美學”這個詞是后來日本人翻譯的,這個翻譯產(chǎn)生了很大的問題,仿佛“美學”就是研究美和丑的學問。然而事實上,“美學”的拉丁文原意是“感覺學”。也許我們可以閉起眼睛,感覺一下自己的口腔里有多少味覺的記憶,鼻腔里有多少嗅覺的記憶。回到生命的原點,才能看到美。
美最大的敵人是“忙”,這里的“忙”,其實是心靈死亡,對周遭沒有感覺的意思。我們說“忙里偷閑”,“閑”按照繁體字的寫法,就是在家門口忽然看到月亮。周遭所有最微小的、看起來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是我們平庸生活最大的拯救。
今天的年輕人,該如何欣賞《紅樓夢》、昆曲、敦煌藝術、書法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又該如何提高對美的感知力與審美水平?“大家美育課”書系給出了答案。這套書立足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學藝術,包括《藝術與審美》《敦煌的藝術》《〈紅樓夢〉的意蘊》《昆曲之美》《博物館尋美》等5冊,活色生香,傳承中華文化之美。
◎ 從博物館到紅樓夢
博物館是社會的記憶器官,是自然、人文、歷史的基因庫。世界各國的著名博物館集中了人類歷史上的藝術經(jīng)典,體現(xiàn)了歷史上各個時期、各個民族的審美趣味和精神追求。走進世界各國的著名博物館,就是學習一部濃縮的、生動的人類文明發(fā)展史。在《博物館尋美》中,我們可以解鎖藝術之美。
在大漠深處,有一個地方充滿了神話色彩,塵世中的“敦煌博物館”是廟宇,還是遺世明珠?敦煌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隱藏著生命奧義的“天書”。敦煌石窟歷經(jīng)千年持續(xù)營建,現(xiàn)存七百多個洞窟,其豐富性和系統(tǒng)性是現(xiàn)存文化遺產(chǎn)中絕無僅有的。其中包含了中國古代宗教、歷史、藝術等多方面文化內涵,極大地補充了中國藝術史。現(xiàn)實與理想、科學與藝術、宗教與神話在這里已經(jīng)難分彼此。從絲綢之路到數(shù)字敦煌,從壁畫、彩塑到音樂、舞蹈,《敦煌的藝術》里,樊錦詩、趙聲良、王旭東、榮新江等十位頂級敦煌學學者精講敦煌藝術的精美絕倫、前世今生,讓讀者通過這些大師的敦煌藝術課,真正走進敦煌、了解敦煌,欣賞敦煌藝術之美。
昆曲是我國最古老的戲曲形式之一,被譽為“百戲之祖”,許多地方劇種都受到過昆曲藝術的影響。昆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tǒng),是中國藝術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戲劇家,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漁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杰出代表。戲曲研究專家從“昆山腔的起源”“魏良輔對昆山腔的改造”“昆曲演唱”“經(jīng)典戲文分析”“昆曲傳奇的人文之美”等多方面描繪昆曲的美感特性,詳細介紹了昆曲演出歷史、昆曲與晚明文化、昆曲與文人文化等,并分析《西廂記》《長生殿》《桃花扇》《牡丹亭》等經(jīng)典名作,拉近了昆曲藝術和大眾的距離。
一塊歷經(jīng)悲歡離合、興衰際遇的石頭;一座可謂無所不包、真假莫辨的園林;一場名家薈萃、釋夢解味的精神旅行──《紅樓夢》是對整個中國古代文化的回顧、總結、濃縮和藝術的表現(xiàn),是中國封建社會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紅樓夢》是讀不盡,也是讀不厭的。在《〈紅樓夢〉的意蘊》中,十一堂大師課,從曹雪芹生平到《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與版本,從賈寶玉、王熙鳳等具體人物到《紅樓夢》的心理、語言藝術,頂級紅學學者們帶領讀者重讀《紅樓夢》。
◎ 讓“大家”講給大家
叢書中有“大家”二字,的確是名副其實。各講作者,如葉朗、樊錦詩、劉勇強、丁方、顧春芳等四十余位專家學者,均為當代藝術學與美學領域的卓越學者和資深實踐者,其作品代表了中華文化和藝術最高審美形態(tài),是真正的“大家”之作;叢書匯集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十幾所高校的優(yōu)勢學術科研項目,凝聚了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紅學會等文化界、藝術界多年的研究成果,真正體現(xiàn)了中國當代美學與美育的發(fā)展水平,呈現(xiàn)了“大家”的共同智慧;叢書在注重知識講授的系統(tǒng)性與專業(yè)性之外,還非常突出可讀性與普及性,集中呈現(xiàn)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與神韻,實現(xiàn)“大家”共讀,大眾美育。
從精美絕倫的敦煌藝術,到傳世奇書《紅樓夢》,從“非遺之首”昆曲的婉轉唱腔,到世界博物館的瑰麗珍奇,“大家美育課”深化了對中國藝術與文化的根基意識,同時也構建起中華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
單看這套書的封面,你都能感到藝術感撲面而來。《藝術與審美》的封面圖出自明代書畫家文徵明的行草作品《雪詩卷》;《敦煌的藝術》封面是莫高窟第158窟西壁的《持瓔珞飛天》(中唐),封底是榆林窟第25窟北壁的《起舞飛天》(中唐),經(jīng)典飛天藝術,再現(xiàn)敦煌藝術的飄逸神韻;《〈紅樓夢〉的意蘊》封面是來自珍本繪圖金陵十二金釵正冊,從此處重回《紅樓夢》人文高光時刻;《昆曲之美》封面圖出自清代畫家費丹旭的作品《風月秋聲》,描繪的主題是昆曲名劇《西廂記》的場景;《博物館尋美》主圖出自法國畫家休伯特·羅伯特的作品《盧浮宮四季廳》,他將古羅馬的雕塑遺跡和現(xiàn)代建筑結合起來,既呼應了古代貴族藝術品位,也在反思文明發(fā)展的同時,稱頌了藝術的永恒性。
朱光潛曾說:“生活美學源于生活。當你擁有了什么樣的生活,你就活在什么樣的美學中。”沒有美的日子是多么的蒼白,美育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
(原載《天津日報》,作者王小柔)
編輯:但堂丹
□莫礪鋒?在中華先民的生活中,對詩意的追求是最顯著的民族特征之一。在我國漫長的詩歌曲譜中, 《詩意人生》著重挑選了六位...
高慶成?推薦理由:本書是近40年來王蒙對于中華文化的思考,從漢字與中華文化,中華古代經(jīng)典,傳統(tǒng)文化的危機、轉換與新生,一...
龔宇指出,通過內容創(chuàng)意、精品創(chuàng)作、科技創(chuàng)新,展現(xiàn)中國精神,反映時代風貌,傳承優(yōu)秀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正是今天愛...
賀清泰《賁鹿圖》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東漢《御車圖》身著黑色官服的普通官員洛陽朱村漢墓壁畫中國古代色彩研究學者陳魯南的《中國...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fā)全民...
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到黨的十八大作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戰(zhàn)略安排,中國持續(xù)深化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必須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華文化上下5000年,是世界上保存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很多孩子在幼兒時,應該都是背過《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國學經(jīng)典的,可...
堅持新發(fā)展理念,優(yōu)化文化發(fā)展生態(tài),轉變文化發(fā)展方式,重構文化發(fā)展格局,特別是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更好地以先進適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