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通山)
受長輩的教育和影響,我秉著腳踏實地做人做事,心存善念,每一個發心善舉都是我前行的力量。
爺爺在村子里是個德高望重的老人,每到家族里有什么紅白喜事,都免不了上門邀請爺爺前去當“老將軍”,爺爺也總是牽起我的小手一同前往做客,在我6歲那年,每逢節日的時候,姑婆或者姑媽回娘家,又或者爺爺奶奶的朋友來訪,桌面總是放滿了各種好吃的餅干、果凍、方便面,香蕉蘋果等等,都是六七十歲爺爺奶奶愛吃的零食,在那個還不算富裕的年代,能有這么多好吃的零食是讓人羨慕不已。而爺爺奶奶卻把這些珍貴的零食留給我。我將好吃的零食分享給小伙伴,從此以后,我們家里天天有許多小伙伴來捉迷藏。晚上,就坐在火爐前聽爺爺奶奶講爸爸小時候幫他們勤工務農的故事,一來二往,我跟爺爺奶奶的感情日漸濃厚。
古話:火在笑,有客到。如果頭一天晚上有火在笑,第二天必有客到,所以每晚我都跟著爺爺奶奶在火爐前燒火,期盼火燒著燒著有不均勻的聲音發出來,這樣意味著第二天一定有誰來,就有好吃的咯。其實爸爸每周都會回家看望我們,機靈的我總是找爸爸要零花錢,并淘氣的用小手摸爸爸深深的褲袋,每次總能掏出二塊或是五塊錢。我被父親接到城里讀書的時候,周五就把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寫完,周六要求媽媽送我去搭車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于是每周六上午,老家大門總是多了兩雙凝望的眼睛。如果哪個周末沒有回去,總覺得心里不踏實,到了三年級,有時候爸爸媽媽沒有時間送我去搭車,我就自己一個人走到車站搭上了回老家的車。到了晚上,就端坐在火爐前,聽爺爺給我講故事。在爺爺眾多的教育故事中,讓我記憶猶新的一段話是這樣說的:教育的教一半為孝。幾千年來,這個孝字,出入于文典,游弋于山河,奔騰于億萬心靈。廟堂之上,有的君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良將于孝子之家,平常人家,以孝悌育子弟。將孝貫穿于一切德行之中。小時候不懂事,爺爺說的我雖然聽不懂,潛意識里又覺得說得非常有道理,便也似懂非懂連連點頭。就這樣,每周末都是我跟奶奶坐在一起聽爺爺講故事的日子,一直持續到我讀初中。
時光斑駁間,匆匆又一年,漸漸地,我長大了,我不僅受爺爺從小的“故事”教育,還因父親的身教影響,尊重孝順老人。我感受到父親母親的不容易,有了輟學的思想,總覺得自己是家庭的負擔,要早早來到社會工作,減輕家里的負擔。開明的爸爸給我做思想工作,暑假帶我一起去體驗生活,涉世未深的我,覺得生活如此艱辛,于是我又重返學校,并發奮好好學習。
如今的我在父親的教導和影響之下,踏上了教師這個行業,憑著父親的教誨,在工作中一絲不茍,兢兢業業。在鄉鎮3年,我所帶的班級總是在全鎮考試名列前茅,父親說: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要把愛生如子的精神傳承下去。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我不僅給予學習上的關心,在生活中常常給予幫助。有個家庭特別困難的人,她家里三個孩子上學,一個老婆婆臥床不起,丈夫打零工維持生計,女人照料一家老小,大女兒因長大生理發生變化,常常因為沒有合適的衣服穿在班級里遭到同學們的嘲笑,在家里沒有得到父母的及時疏導,導致精神有分裂癥,家人一籌莫展,到處借錢的時候,我協同丈夫和小兒買了些大米、油和一大袋餅干、面包等并送去2000元現金,希望能幫助她們緩解燃眉之急。
疫情那年,大環境都不太好,我和丈夫商量著為社會盡些微薄之力,捐贈了6000元的物資,為家鄉貧困的年長者表達了心意。暑假期間,我在父親的孝和協會里做公益老師,招收二十名家庭貧困的學生,培養他們習勞、禮儀等等生活習慣。
好家風,使我有一個好的家庭。婆婆前年因為跟她同學小聚,意外一氧化碳中毒,小便失禁,我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來到醫院為她換洗衣物照顧她。每逢周六,我和丈夫都會帶上孩子給公公婆婆送上生活物品,陪他們過節。婆婆的妹妹夸我說:“這么好的媳婦,是有根源好,你爸爸在這一帶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我要是有這么好的媳婦,我睡著了還要笑醒喲。”
編輯:但堂丹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讀者來信:木子李:和丈夫戀愛那會,丈夫凡事都比較遷就我,并覺得,結婚后的生活也會如此。面對丈夫...
她和丈夫很是恩愛,由于家境不好,雙雙外出打工。看著丈夫在痛苦中掙扎,十分愛著丈夫的她心如刀絞。雖然她千方百計在丈夫面...
胡劍芳(咸安)一晃與丈夫一起攜手走過20年,一路風雨一路歌中,有歡笑,有眼淚,有悲傷,有寬慰,特別是那一份擔心,是那樣...
還是生活無情的安排女兒們蒼白的語言使你的心像一口深井淚水再一次溢出來望著丈夫沉睡的面你轉身擦去淚痕懷念深情的擁抱像在...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宋文虎通訊員陶曉石義濤“您好,您反映的問題已經查清,現在給您進行反饋……”13日,通山縣市場監督管理...
曉麗近來就面臨這樣的困境,丈夫出軌了,第三者已經來找過她了,說是希望曉麗有點自知之明,退出這段感情。家里家外婚姻家庭...
圖源網絡舒婷在《致橡樹》中寫:“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女主和丈夫是一對恩愛夫妻,他們住在寬敞的白色洋房里,并養育了...
郝醫生再也沒下樓轉圈了,小區的人再也看不到郝醫生,郝醫生已和她丈夫離婚,搬出了陽光小區。
低保家庭的幸福變遷講述人:謝桂香(咸安浮山辦事處雙龍社區居民)1980年,我和丈夫經人介紹認識結了婚。福利院里的養老見證...
記者杜培清通訊員宋徐帆“我要帶著丈夫未完成的心愿,不計報酬、不計個人得失,替他回報家鄉的父老鄉親,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