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故宮權威專家組隊而來,他們是國寶守護人,常年在故宮與國寶朝夕相處,把紫禁城里的寶貝給你講得明明白白。
《看見故宮》精選兩岸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逾百件國之重寶,文物年代從古老的夏商周直至明清,橫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程。
故宮,作為博物館的最大IP,我們都對它特別熟悉。盡管多次在里面看展,我依然覺得庫房里的寶貝浩如煙海,怎么看也看不夠。據說,故宮博物院現收藏歷代繪畫4萬多件,其中名家名作就有3000多卷,包括《洛神賦圖》《步輦圖》《千里江山圖》和《韓熙載夜宴圖》等國寶。當我在展廳里看到這些寶物,心里總有疑問,這幅山水畫,畫的是哪里?這幅畫中的人物為何是這種表情?這些家喻戶曉的名作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盡管講故宮的人很多,但每次都是從自己的研究角度概括而言,當然了,人家說得太專業,咱也聽不懂。這次故宮權威專家余輝、馮明珠、徐琳、王健華、丁孟、馬順平組隊而來,集體合著《看見故宮》,把紫禁城里的寶貝給你講得明明白白。
六位專家均在故宮供職多年。作為主編之一的余輝,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原主任、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專注中國古代書畫鑒定與研究工作30余年,曾參與大英博物館400余件書畫藏品的鑒定工作;其他幾位專家,比如故宮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長徐琳,長期從事玉器研究,專注于對故宮博物院傳世玉器進行“庫房考古”式的研究鑒定工作;王健華曾任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組研究館員,從事庫房文物整理工作40余年;丁孟、馬順平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館員,長期從事古代書畫的保管、陳列及研究。他們是國寶守護人,常年在故宮與國寶朝夕相處,在各自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心得,并合力促成了本書的問世。
● 從鑒賞一幅古畫拋磚引玉
鑒賞一幅古代宮廷繪畫,要看這幅畫的作者是哪一位,是不是真跡,是皇帝授命還是他個人進獻給皇帝的。還可以看上面的日期,有沒有年款。如果有年款,就要去分析在這一年前后,宮廷里發生了什么重大事情,畫家是奉命還是主動去記錄下重大事件。如果沒有年款,這方面就不能做過多的揣摩。
在《看見故宮》這本書里,具體介紹了從東晉到清朝的25幅名畫。其中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業界的基本意見是北宋的摹本,而不是顧愷之所作。而《清明上河圖》過去一直被看作張擇端在頌揚宋徽宗統治時期的太平盛世,其實在它的跋文里,元朝人和明朝人就已經提出,這幅畫是為了警示宋徽宗而作的。在高大的城樓建筑、精巧復雜的橋梁、車水馬龍的商貿集市背后,畫家其實也揭示了當時出現的許多社會弊病。
為此,我專門查了徽宗朝的歷史,發現這幅畫在展現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之余,有很多充滿暗示的畫面情節,比如:全卷唯一的望火樓被改成了供人休閑的地方,下面的兩排營房變成了飯鋪;城里的消防站連同消防水桶,都在向御林軍提供運酒的服務?!犊匆姽蕦m》這本書里面對此作了詳細的分析。
閱讀,是讓讀者了解故宮文物的一個重要方式。對待文物,不能只是看,還要去讀它,讀前人對這件文物作的研究和現代人作的分析。畢竟在博物館看到的是有限的,一件文物的說明牌,最多一百多字,只是一個導引性的介紹,而書籍則會呈現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
● 文物體現中西文化差異
西方對中國古代繪畫不太了解,比如裝裱方式。我們傳統的裝裱方式是盡量保存原裱,在西方,他們的繪畫不叫裝裱叫裝框。油畫都要裝個框,哪怕是速寫都要裝框,放在一個玻璃鏡框里面掛起來。所以《女史箴圖》到了大英博物館之后,就被攔腰截成兩段。為什么?因為沒有這么長的框子。截成兩段之后,裝在兩塊板上,把它掛了起來。展示柜恒濕、恒溫、無紫外線,外面蓋著黑布,需要展覽的時候就把黑布一拿,跟觀眾見面,不展覽的時候就把黑布蓋上。
除了展出方式不同,在繪畫中,中國的山和歐洲的山是完全不一樣的。歐洲的山,看起來總是很兇險,只能征服或被其征服──要么爬上去登頂,要么爬不上去失敗。而中國的山,比如《富春山居圖》中所呈現的,是可以與之對話的,所以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都想隱居到山里。
這其實是兩種不同的哲學觀念,不同的美學觀念。比如亞里士多德就認為寫實的東西、栩栩如生的東西是美的,而老子認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五色令人目盲等等。
故宮珍貴文物藏品數量多,品類豐富,堪稱國內博物館界之最。《看見故宮》精選兩岸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逾百件國之重寶,分為陶瓷、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等模塊,文物年代從古老的夏商周直至百年前的明清,橫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程。對故宮的文物珍寶,六位國寶守護人維護與典守長達半個世紀,他們親訴自己研究國寶的趣味心得,講述文物背后的奇人逸事,用生動的文物故事詮釋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故宮是有生命的,文化是她活的生命。
在 ·線 · 閱 · 讀
美感與喜悅:翠玉白菜
這棵翠玉白菜是一件高18.7厘米,寬9.1厘米,厚5.07厘米的輝玉巧雕。雕刻翠玉白菜的巧匠,將這塊玉料白色部分雕成菜梗,綠色部分琢成菜葉,而且在翠綠的菜葉中,還雕琢了大小兩只昆蟲──大螽斯與小蝗蟲,這就更加豐富了翠玉白菜的意趣,非常巧妙。
工匠在白菜上雕大螽斯與小蝗蟲,并不是隨意的,而是有寓意的。因為雌性螽斯與蝗蟲一次可以產下很多蟲卵,象征多子多孫,所以創作中會經常用到,特別是螽斯,深受中國人喜愛。螽斯是直翅目昆蟲中的一科,其中一類就是蟈蟈,雄蟈蟈會叫,發出音同其名的聲音,北方人喜歡把它養在竹編的籠子里,盛夏的晚上,就聽它的叫聲來解悶消暑。一直到今天,人們在養蟈蟈的時候,仍然沿襲清末民初的風尚,以通體碧綠、沒有雜色為上,就像翠玉白菜上的這只螽斯,渾身都是碧綠的。
根據翠玉白菜的原始編號“歲四01”,我們可以知道它原來收藏在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永和宮在清朝末年是光緒皇帝瑾妃的寢宮,白菜象征清白,螽斯和蝗蟲寓意多子多孫,臺北故宮博物院玉器專家那志良先生推測,翠玉白菜可能是瑾妃的嫁妝,跟著瑾妃嫁入帝王家,成為永和宮中一件裝飾用的翠玉盆景,象征著主人瑾妃是一位玉潔冰清、清清白白的好姑娘,也希望她多子多孫,為皇室綿延后代。
白菜與草蟲因為都非常常見,代表著尋常百姓的生活,所以是民間特別喜歡的吉祥題材。因為宋朝人師法自然的美學觀點,畫壇也受到影響,掀起了寫生寫實的創作風格,開始關注大自然中最樸實真切的景物。臺北故宮博物院便藏有一幅南宋畫家許迪創作的《野蔬草蟲圖》,畫面的左下方繪一株小白菜,白色菜梗自然開敞,葉脈分明延伸至翠綠的菜葉中,生氣蓬勃地生長在野地上,旁邊圍繞著一只粉蝶、一只蜻蜓及一只蝗蟲,這三只小昆蟲都撲向白菜,似乎正垂涎著這株可口的時蔬。畫家觀察入微,捕獲大自然中生機盎然的小景,也呈現了白菜與草蟲間的自然生態,成為千古流傳的畫幅,被乾隆皇帝收入《石渠寶笈續編》。明代以后,白菜草蟲就成為非常常見的藝術創作題材,作品非常多。
從筆者見過的藏品來看,以白菜造型創作的器物,出現得都比較晚。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康熙年間著名竹雕藝術家封錫爵制作的刻竹霜菘筆筒,“菘”就是白菜;兩岸故宮典藏的清中晚期白玉、翠玉白菜花插與擺飾也有好幾件,說明白菜題材越來越流行。翠玉白菜在永和宮的時候,是以寶石盆景呈現的,它原來是插在一個褐紅色木雕靈芝托上,連同靈芝托一并種在高5厘米的掐絲琺瑯花卉四瓣小花盆里。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后,策展人認為白菜種在花盆里有些怪,便為它量身定制了一個精致的木托。我們可以在書里的配圖中看到,這個木托完美呈現了翠玉白菜與螽斯唱和情境,很受觀眾喜愛,在大家口耳相傳下,翠玉白菜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具人氣的明星展件。
(原載《天津日報》,作者為王小柔)
編輯:但堂丹
祭侄文稿【唐】顏真卿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天真與自由——漫步中國古代藝術》翟進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漢代書簡甘肅省博物館...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如此評價《如果國寶會說話》,文化紀錄片創作者正在通過視點“調焦”,拉近傳統文化與青...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由日本歷史學者富田升教授撰寫的《近代國寶海外流失錄》,從一位日本學者的角度,以義和團事件為焦點...
咸寧網訊通訊員彭禹希報道:3月以來,咸寧市博物館精心推出公共文化社教活動——“國寶DIY”“我來畫國寶”,利用“國寶回家...
”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從1月17日“到咸寧看國寶、過大年”(第二季)系列文旅惠民活動啟動以來,已有6000余名市民和游客...
春節假期, “到咸寧看國寶、過大年”,已經成為一種新年俗,傳遞著新的文明風尚。
在展覽的基礎上,我市還陸續推出了“泡八大溫泉”“觀冰雪云?!薄捌钒俚烂朗场薄白【访袼蕖薄百p文創精品”“送文化下鄉”...
《鼠來寶——國寶里的漢字》好字在著內容簡介:《鼠來寶——國寶里的漢字》選取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
“久仰久仰,您的《阿房宮賦》真是字字珠璣啊。這一點,就連“當皇帝一塌糊涂,搞文藝如有神助”的宋徽宗也表示服氣,為這件...
看國寶、泡溫泉、滑冰雪、賞文藝……春節期間,我市推出“到咸寧看國寶、在溫泉過大年”迎新春十大系列活動,為市民和游客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