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文學的寶庫中留下了許多與橋梁有關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形式多樣,詩、詞、歌、賦無所不包,內容豐富,或是生動傳神地描繪橋梁本身的雄偉壯麗,或是翔實記述橋梁建造的過程,通過這些文學作品,我們能夠清晰地了解這些橋梁所記錄的歷史記憶和它們過去的光輝歲月。本文摘自《橋上橋下的中國》。
壯麗此無敵
以橋寫景
《詩經·大雅·大明》中有“造舟為梁,不顯其光”之句。詩中寫周武王之母太姒來歸之情,文王親自迎親于渭水,渭水無車,于是立即“造舟為梁”,以通親好,顯示了文王對太姒女的真摯感情和遇事果斷的魄力,因而極大地顯示了文王的光輝。這可以說是我國詩歌中最早出現詠橋的名句。我國文人很早就將橋比作人間的彩虹,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有“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的詩句。阿房宮地跨渭河,中建長橋于其上,就像一條長龍橫臥在水波蕩漾的渭河之上,復道是指連接阿房宮建筑物之間的廊道。這些廊道錯綜復雜,有的還懸于半空,就像一道道彩虹。
在江蘇吳江有一座垂虹橋,因為“環如半月,長若垂虹”,故名垂虹橋。許多名家紛紛寫詩贊美此橋之美。王安石《垂虹亭》詩云:頗夸九州物,壯麗此無敵。熒煌丹砂柱,璀璨黃金壁。詩中稱此橋非人力所能為,九州之內沒有比它更壯麗秀美的了。鄭毅也有一首《垂虹橋》:三百欄干鎖畫橋,行人波上踏瓊瑤。插天螮蝀玉腰闊,跨海鯨鯢金背高。路直鑿開元氣白,影寒壓破大江豪。此中自是銀河接,不必仙槎八月濤。
后人將“插天螮蝀玉腰闊,跨海鯨鯢金背高”一句與宋蘇舜欽的“云頭滟滟開金餅,水面沉沉臥彩虹”、楊杰的“八十丈虹晴臥影,一千頃玉碧無瑕”合稱吳江長橋三名聯。
除了留下了優美的詩句,如此美景當然也為畫家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宋朝著名書法家米芾途經吳江時,就留下了“垂虹秋色滿東南”的墨跡。而明畫家沈周所繪的《垂虹秋色圖》和文嘉所作的《垂虹亭圖》,更是將垂虹橋的景色描繪得美不勝收。
洛陽橋也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橋梁,它位于今福建省晉江、惠安兩縣交界處洛陽江的入海口。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建于北宋皇佑年間。當時泉州是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運輸繁忙,需要修一座橋梁來方便交通。在這種江海交匯、水流湍急的地段修建橋梁十分不易。所以洛陽橋的修建也給福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樹立了一個榜樣,在洛陽橋修建之后,福建地區興起了修橋的熱潮,先后造了幾十座這樣的大型石梁橋。
洛陽橋因為長達3600尺,有47孔,飛架于寬闊的江面上,橋面寬達1丈5尺,氣勢宏偉,歷來為人稱頌。劉彥沖的《洛陽橋》云:跨海飛梁疊石成,曉風千里渡瑤瓊。雄如建業虎城峙,勢若常山蛇陣橫。腳底江濤時洶涌,望中煙嶼晩分明。往來利涉歌遺愛,誰復題橋繼長卿。
除去那些有名的橋梁,我國古代滿腹文采的詩人們,還留下了許多描寫我國山川秀水上的那些不出名的山橋、江橋、石橋、索橋、花橋的絕美詩句。例如,梁簡文帝就用“臥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形容山橋。唐代杜甫描寫市橋,則有“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之句。鄭谷形容朱橋,則為“朱橋直指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云”。宋代歐陽修贊美斜橋,則云:“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范與求描寫畫橋,則曰:“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一抹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詩里楓橋獨有名
以橋抒情
除了因為橋梁的美景引發的贊美之詞以外,橋梁渡口還往往與別離聯系在一起。因為親人遠去、情人分離的情景每每發生在橋邊渡口。佇立橋頭,眼見親人分離,難免心頭有傷感之情,而這絲絲離愁,點點哀怨經過文人之手,又化作了一段段凄美的文字,一首首瑰麗的詩歌,為人們所傳誦,更為這些橋梁增添了一份藝術的氣息。
位于關中通往關東的交通要道上的西安灞橋,在漢代的《三輔黃圖》中就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柳與“留”諧音,折柳贈別,表達出對親人、對朋友的戀戀不舍。美麗的景色令人留戀,而楊柳低垂也使灞橋成為最有詩意的送別的橋。《開元遺事》中也記有“灞陵有橋,來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為銷魂橋”。“灞橋折柳”也就成了離別的代名詞。
我國古代因詩揚名的橋梁,最著名的非蘇州楓橋莫屬。楓橋原名封橋,是蘇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橋,后因張繼一首“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楓橋夜泊》而名揚天下,遂改為楓橋。隨著這首唐詩的傳播,楓橋和寒山寺也因此名聞天下。從此歷代文人吟詠不絕,大詩人杜牧也有“長洲茂苑草蕭蕭,暮煙秋雨過楓橋”之句。
靈汜橋在紹興城五云門外,今廢,是見之于史籍記載中紹興最早的橋。相傳建于越王勾踐時期,為越王勾踐論功行賞之處。《水經·漸江水注》記載:城東郭外有橋名靈汜,下水甚深。舊傳下有地道,通于震澤。嘉泰《會稽志》:靈汜橋在縣東二里,石橋二,相去各十步。《輿地志》載:山陰城東有橋名靈汜,吳越春秋勾踐領功于靈汜。
在紹興市,以“靈”為橋名者有很多,大多是表示靈驗、神靈,這是表達對橋的一種美好的祝福和精神寄托。雖然靈汜橋已經不復存在,但是關于它的詩歌保留了下來。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曾為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與白居易交情很好,人稱“元白”。他在《寄樂天》中寫道:天下風光數會稽,靈汜橋前百里鏡……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此詩寫越州風光的優美,熱情邀請白居易來越州銷魂。既寫出了越州的秀美,又表達了希望與老朋友相聚,飲酒作詩的愿望。
二十四橋明月夜
以橋懷古
因為橋梁大多位于交通要道,行人往來頻繁,當國富民強,天下無事之時,橋梁的周邊一帶多是熙熙攘攘,繁榮熱鬧,一片盛世的景象。但是一到亂世之秋,經歷兵禍戰火之后,橋梁的周圍則又常常是一派衰敗凄涼的情景。而這種強烈的對比,往往會引發文人墨客的懷古追思之情。這從許多懷古文學作品中都有橋梁的描寫中可以看出。
朱雀橋在有關橋梁的懷古詩中,最有名的莫過于劉禹錫的《烏衣巷》了: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為懷古詩的經典之作,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傳誦不衰。詩中以秦淮河畔的歷史場景為描寫對象。金陵自東吳以來,作為六朝古都,越來越繁華,而秦淮河一直是這一帶的商業區和居住地,歷代多有達官貴人住在秦淮河畔,如東晉著名士家大族“王與馬共天下”的王家和指揮淝水之戰名揚天下的謝家的宅第都在此處。詩中的“烏衣巷”便是在金陵城南,東吳時是烏衣營的駐地,故而得名。這里曾是東吳、東晉王、謝兩大士族居住的地方。可以說烏衣巷是“豪門”“繁榮”的象征。而“朱雀橋”原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今已不復存在。詩中對橋的描寫十分生活化,借以寫盡了時代的興衰。詩人通過對朱雀橋邊的野草、野花和軍營遺址烏衣巷口的一抹斜陽的生動描繪,勾勒出一幅荒涼冷落的圖景;再用燕子古今居處強烈的對比,把讀者引進一個“風物依舊,人面全非”的場景——六朝時代的繁華喧鬧已經無處可尋,只剩尋常百姓家,從而勾起人們對六朝繁華的興嘆。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一個關于橋的話題至今爭論不休,沒有定論,那就是揚州的二十四橋。揚州的二十四橋最早出名是因為杜牧的一首詩《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感慨揚州繁華不在,明月依舊,玉人無處可覓的感慨之情。關于這首詩中提到的二十四橋,是指揚州城內的二十四座橋呢,還是一座名為二十四橋的橋,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二十四橋指的是分布在揚州城內的二十四座橋,這些橋建于隋代,以城門坊市為名。直至宋朝沈括寫《夢溪筆談》時還考證這二十四座橋的名字,但是有些已經不在了。也有人認為二十四橋指的是一座橋,《重修揚州府志》就記載道:此橋為隋煬帝月夜同宮女二十四人吹簫橋上因名。則所謂二十四橋,只一橋矣。至于哪種說法正確,至今尚無定論。
到了宋朝時期,揚州因為戰亂已經不復隋唐當年的繁華,一片凋敝的景象,著名詞人姜夔路過揚州,見此情景,回想往昔盛況,懷古之情油然而起,遂作《揚州慢》詞一首: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可以說,二十四橋在文人心中象征的是往昔的無限繁華,讓他們為之魂牽夢繞。
(原載《解放日報》,作者為李曉杰)
編輯:但堂丹
8月25日,由江蘇省揚州市一批退休的揚州杖頭木偶戲表演老藝人為班底組建的非遺技藝傳習所正式落戶揚州古城區仁豐里歷史文化街...
近日在溫泉一家飯館吃飯,當服務員把紅燒獅子頭端了上來,如同一個紅通通的大蘋果,看起來就覺得十分好吃。獅子頭一般是由六...
○胡慶華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戰時的書》里,有一段非常形象、精彩的話,是這樣描述文人與書的:“如果說梅和鶴是隱士的妻和...
《中西文化關系通史》張國剛著內容簡介:本書打破了既往以歷代王朝為主線的敘述框架,將中西關系置于世界歷史的背景中,在每一...
○孫宏偉說起垂釣,人們都會想到,幾個釣友,閑暇時去水邊,當夕陽晚照的時候,他們拎著活蹦亂跳的魚,喜氣洋洋,滿載而歸。...
○彭忠富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曾在獄中寫下《正氣歌》以表心跡,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文天祥所謂的正氣,簡言之即是“...
○王恬利用碎片的時間看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不算是讀書,倒像是在聽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
而劉珊珊的《中西交流視野下的明代私家園林實景繪畫探析》,則將研究的視角轉向園林繪畫,從中西繪畫理念的差異與碰撞的角度...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
咸寧網訊通訊員張升明、修毅報道:“編撰《赤壁橋梁志》,意義重大,要不負重托,不怕困難,不辭勞苦,搜羅市內古今橋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