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文學總是以其獨特的方式記錄著歷史。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中各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在文學中得到了生動的書寫,匯聚成深情、激越、壯美的贊歌。讓我們一起來品讀文學敘事中賡續和傳承的精神財富。
一個時代的文學風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風貌和精神,文學總是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將家國、社會和個人緊密地聯系起來。《啟幕:中國當代文學與文人》一書,從個人的視角,記錄了1949至1966年期間,中國文壇鮮為人知的故事。這對于我們從多維度、多視角認識一個時期的文學風景,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價值。
中國共產黨一直都高度重視文藝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明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指導下,作家們以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紛紛投入到各自的創作中。1949至1966年期間的文學,簡稱“十七年文學”。這個時期的作家們,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用滿腔的愛國熱情,以現實主義為主基調,圍繞革命歷史題材和農村題材,紛紛走向火熱的生活進行創作。
《啟幕:中國當代文學與文人》一書,收錄了丁玲、老舍、曹禺、趙樹理、馮雪峰、聶紺弩、王蒙、柳青、蕭也牧、孫犁、杜鵬程、曲波、王愿堅、茹志鵑、峻青、周立波、李準、草明、宗璞等40多位作家的創作故事和代表性作品。他們自覺地將壯麗斗爭的歷史記憶和人民創造新生活的現實記憶,鑄成文學的情感與經驗,內化于心性血脈,以清醒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身份、發揮自己的民族特色,以其品種、顏色和香氣競相爭妍于家國的姿態,顯示了文學的繁榮與力量。他們和他們的作品,構成了一部中國當代文學啟幕史。
在書中,關于“十七年文學”期間的作家與作品的精彩敘述實在太多。比如孫犁與《風云初記》《鐵木前傳》,吳強與《紅日》,劉知俠與《鐵道游擊隊》,曲波與《林海雪原》,徐光耀與《小兵張嘎》,周立波與《山鄉巨變》等等。每位作家的作品,都飽含著對黨、對祖國、對人民深沉的愛。這些紅色經典文學作品,不僅增強了文藝的活力,對人民群眾還是一次次無形的思想教育。正是一個個作家和一部部好作品,構成一個時代璀璨的文學風景。
十年蹤跡十年心
好書是可以總讀的。《高路入云端》出版于2011年,分兩大章,“水之遠”“山之高”。書中大多數篇章是作者數十年累積的人生感悟。
這是一本向外看的書。書中收錄的43篇散文,涉及十多個國家,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自然等多個領域。但作者卻以獨特的眼光,在別人見多不怪的景象中,看到了獨特的另外一面。就如作者自己所述:在羅馬,人們看到的是廢墟,我看到的是輝煌;在東京,人們看到的是停滯的繁華,我看到的是隱藏在這種繁華深處的人的精神危機;在滑鐵盧,人們看到的是一個打了敗仗的拿破侖,我看到的是一個失敗的英雄;在柏林,人們看到的是一道倒塌了的墻,我看到的是一道依然存在的無形的墻;在開羅,人們看到的是金字塔的雄偉壯觀,我看到的是野蠻和罪惡鑄就了人類初期的偉大文明;在好望角,人們看到的是殖民者的血腥擴張和兩洋交匯的壯景,我看到的是中國人為什么就繞不過這個角和東西文明最終將匯為一體的人類大同世界;在巴西利亞,人們看到的是“世界城市建筑博物館”,我看到的是一條通過遷都帶動巴西經濟起飛的路;在里約熱內盧,人們看到的是高樓大廈和貧民窟的不協調,我看到的是這種巨大反差中的和諧與包容;在伊瓜蘇,人們看到的是飛流而下的壯麗瀑布,我看到的是像瀑布一樣轟然墜落所激起的人生奇觀;在哈爾濱,人們看到的是冰雪節的恢弘和壯美,我看到的是人造冰雪和有些重大發明將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眼睛能夠看到的地方叫視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眼光”,只有在不斷思考的人,才能有這種眼力。
這是一本向內看的書,看社會,看文明變遷。這里面的看,更多的是作者的思想內涵和精神追求。他總能站在時代的高度,或對歷史人物、或對現實生活、或對自然生態、或對人類命運引發出自己的思索和感悟,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風格和魅力。《江西老表》一文中,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江西人文化性格的豐富內涵和形成原因,字里行間充滿了中肯的贊許、透徹的批判、殷切的期望,可謂一針見血、一鳴驚人。
這是一本看共產黨人歷史責任與使命擔當的書。所有的篇章里面,都飽含著責任與使命的思考,對國家的深情,對未來的期待。《高路入云端》一文,以毛澤東同志重上井岡山為主線,由黃洋界崎嶇的山路引申出革命的路、社會主義……所作的一系列思考都散發出強烈的家國情懷和堅定的理想信念。《風雨嵐山路》《巴西利亞的路》《故鄉的小路》,是對道路的深邃思考;《一張小桌和一首名詞》,則酣暢淋漓地鋪陳了一張小桌與中國革命的關聯,用小切口對壯闊的歷史進行審視,讓人讀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和領袖的偉人氣概。
在每一個時代里、在每一道風景中、在每一種思索下,我們都能讀到濃濃的家國情懷。十年蹤跡十年心,這不正是作者用深沉的人文精神和獨到的審美意境給讀者的豐厚滋養么?
抗戰家書的民族精神
一封封抗戰家書,在秋日涼風中捧來重讀,會有一種情懷令人淚流滿面,會有一種力量讓人心潮澎湃。
透過抗戰家書,看到一種滾燙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透過抗戰家書,升騰一種激越豪邁的民族氣節:視死如歸、寧死不屈;透過抗戰家書,感受一種久違的英雄氣概:不畏強暴、血戰到底;透過抗戰家書,感到一股力透紙背的必勝信念:百折不撓、堅忍不拔。
“想來太北長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經常去看她?來信時希多報道太北的一切。在閑游與獨坐中,有時總仿佛有你及北北與我在一塊玩著、談著。特別是北北非常調皮,一時在地下,一時爬到媽媽懷里,又由媽媽懷里轉到爸爸懷里來……”在寫給妻子劉志蘭的信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談論戰爭及形勢,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之余,字里行間飽含著他對妻子和女兒的牽掛。在給母親的家書中,左權這樣說:“過去沒有一個銅板,現在仍然沒有一個銅板。過去吃草,現在準備還吃草。但為了民族國家的利益,將士們都有一個決心,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趕出去。我們只有一個目的,這個信心特別強烈,就是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就是要把他們消滅掉。”1942年5月25日,左權在山西遼縣麻田附近,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突圍轉移時,血灑十字嶺,壯烈殉國,時年37歲。
“寧兒,母親對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遠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兒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這是革命烈士趙一曼在犧牲前寫給兒子的遺書。1935年11月,在與日軍作戰中,趙一曼負傷被俘。日軍屢屢動用酷刑逼供,趙一曼仍堅貞不屈。1936年8月2日,英勇就義。
符克,1915年出生于海南文昌,中學畢業后,投奔在越南謀生的父親。1939年,日軍侵占瓊崖,即今天的海南。消息傳到越南,已是中共黨員的符克立即組織愛國華僑,回國參加抗戰,犧牲時年僅25歲。他的家書,每一個字都充滿了抗日華僑的愛國情懷。“我相信你們是了解的,國家亡了我們就要做人家的奴隸了。抗戰救國,爭取勝利,不是少數人所能負得起的,我之參加革命工作,也希望你們放大眼光與胸懷,給予無限的同情與原諒吧。”“爸和哥!你們寵愛和撫育我,我時刻是牽掛著的。不過,我實在沒有機會與能力來報答你們。也許你們會反罵我不情不孝吧。我之所以參加救國工作,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為的是盡自己之天職,盡其能力貢獻于民族解放之事業而已。”“爸和哥,別掛心吧!鬼子趕出中國以后,我們一定能夠得以共敘天倫之樂的!假使遇有不幸,也算是我所負的歷史使命完結了,是我的人生的最大休息了。”
“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這是共產黨員、抗日名將吉鴻昌在走上刑場前,寫給其妻胡紅霞的遺書;“我們要中國打勝仗,必須全中國四萬萬同胞都團結起來,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趕出中國。”新四軍烈士胡孟晉的辭別書道出了當時國人的心聲……
一封封抗戰家書,既是堅定信念牢記使命的教科書,亦是面向未來振興中華的進軍號角。
我們捧讀壯懷激烈的絕筆,聆聽殷殷的囑托……在那些樸實的文字、純真的情感、高尚的理想中,體會革命志士博大胸襟、浩然正氣。 ? ? ? ? (咸寧日報綜合)
編輯:但堂丹
現有確診病例810例(其中重癥病例1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96335例,現有疑似病例2例。湖北省10月6日 0-24時,全省無新增本土病...
? ? ? ?今日清晨6點,黃山蓮花峰上觀日出王青華攝(祖國頌·同升一面旗)國慶假期首日:游客黃山之巔升國旗唱國歌中新網黃...
? ? ? ?嚴州古城慶國慶。施瑜供圖(祖國頌·共賞好風景)浙江千年古城綻放宋韻風采國慶首日游客突破5.8萬人次中新網杭州10...
? ? ? ?圖為,黃鶴樓前上演時尚大秀張暢攝中新網武漢10月1日電(張昊劉雨詩徐金波)9月30日晚, 2021年國慶“漢風國潮·禮...
全省烈士紀念設施(市縣級及以上)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14處)湘鄂西蘇區烈士陵園鄂豫邊區烈士陵園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烈士陵園...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作者:趙輝輝(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一個國家的形象如何...
9月9日,咸寧高新區組織開展專題宣講活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開展法治專題學習。本次宣講活動邀請...
作者:馮凌宇(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了第三十次集體學習。...
? ? ? ?余研究譜學多年,收有全國各地宗親提供的朱氏參考資料。美勝宗親是一位有宗族情懷,熱心家族事業,且有能力為家族...
? ? ? ? ?古人遷居,理由各一,或為求學,或為任官,或為經商,或為逃難,等等,不一而足,定茂公遷陜則因政策使然。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