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恬
畢飛宇的《推拿》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社會群體。讀后,你才發現只有當你“變成”盲人的時候,你才能體悟他們的苦樂辛酸。
《推拿》展現了一群在“沙宗琪推拿中心”生活和工作的盲人推拿師們的喜怒哀樂,生動刻畫了王大夫、小孔、都紅等人物形象,寫出他們對愛情、幸福、金錢的渴望,通過描寫盲人推拿師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追求等,表達了對生命尊嚴、健全人格的高度關注,頌揚了高尚的人格尊嚴。
小說以很小的切口入手,僅以一個推拿店為背景,描述了他們在推拿店的生活,觸摸他們在黑暗中的每一個細節,但是卻深深地刻畫出了他們每個人的形象,展現了身殘志堅的精神。我們要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去看他們,看到他們對尊嚴的渴望,看到他們心靈的美好。
盲人是弱勢群體,但他們有自己的情感和尊嚴,有著和我們一樣的愛恨情仇和酸甜苦辣,也同樣需要我們關注和重視他們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推拿》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寫出了盲人們的快樂、憂傷、愛情和欲望,打破了我們對殘疾人的認知誤區,由此也引發了我們對于盲人這一特殊群體的深刻反思。
由于盲人的生理殘疾以及社會尊重的缺乏,大家習慣于將他們看成是弱者,以憐憫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殊不知,這恰恰傷害了他們的尊嚴。真正的關愛應當以尊重對方的需求為前提,應當建立在尊重對方的人格平等的基礎上。作者對此十分敏感,小心翼翼地處理寫作時的立場和態度,站在尊重其人格的“正常人的立場”而非“殘疾人的立場”,這就保證了人格的平等和對尊嚴的重視。
這群推拿師的內心是痛苦的、恐懼的。他們曾經相信過,也曾經放棄過,但最終還是堅持活了下來。堅持活下來,就是一種鳳凰涅槃后的重生。盡管作者描述的盲人世界里充滿了恐懼、絕望、無奈,但是作者并沒有打算讓這個生活在推拿中心的盲人群體徹底喪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光明的向往。尊嚴的守護必然伴隨著撕心裂肺的痛,但這群盲人依然在堅持著。
為了改變命運和生活,不受到歧視,實現自身的價值,得到尊重和平等看待,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扼住了命運的咽喉,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淚水。
畢飛宇曾說,“寫這本書,像閉著眼睛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把我所知道的盲人生活剝開,看到他們的心中始終充滿著熱愛生活的光明。”
作者在不經意中不斷地將眼里的世界和耳朵里面的世界進行著比較。將看到的世界和聽到的世界在進行著全面的比較,甚至是較量。這種比較比出的是人性,是善惡之間,是取舍之時,是得失之感,是愛恨情仇。
畢飛宇在《推拿》的扉頁上寫著:神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可有些地方卻一直沒有光,朋友說:沒有光也要好好活,他們就始終好好地活。“好好活著”,我默默地品味著這句話,我們都要好好活著。有時,盲人比我們更清楚這一點,所以盲人可以帶領我們走出黑暗,也許這就是作者希望與我們達成的默契。一群用夢想做眼晴的盲人,帶著我們這群所謂的‘正常人’走向光明。
當我們讀完小說,腦海里異常清晰的是他們那種“人”的形象,而不是“盲人”形象。《推拿》不是推拿,揉捏的是人的感情。
心盲哀于眼盲。我們有的時候看不到生命的美好,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生活自有生活的加減法,今天多一點,明天少一點,后天又多一點。這加上去的一點點和減去的一點點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它讓生活變得有趣、可愛,也讓生活變得不可捉摸”。這部書真正讓人明白每天的新鮮事最可貴、最有趣的,活得快樂才是人生的真諦。
編輯:但堂丹
○王恬斷斷續續終于讀完了陳嘉映老師的《何為良好生活》一書,因為有很久不沉下心來閱讀,讀這種偏哲學略深刻的書總是很難適...
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在等待期待,我們期待著美好的未來,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孤獨的。為他流淚值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焦姣前段時間返鄉探親,有一親戚問我在哪工作?”表姐是中專出來的,她雖只大我兩三歲,但出來工作已經近十年了,比起工作...
陳嘉映、劉擎、許知遠聯袂推薦,專門寫給大眾、關心生活、像小說一樣通俗好讀, 《認識世界》不是一部普通的哲學史,它寫給所...
○陳希子《童年》是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做事總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但仔細看看,恰恰是這些模式化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固化了人們的思維...
國泰民安方是“年”■孟慶忠(溫泉)春節回家,看著兄弟姐妹都已到家,心中甚是歡喜和欣慰。然而,自去年年初發生新冠肺炎疫情...
去年8月21日,我光榮退休,最后一次走進了曾經辦公的辦公室。十八年來,我和同志們一路攜手前行,一路苦樂與共、一路揮灑汗水...
程應峰(溫泉)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人與人之間若是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淡薄。感恩之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劉念周末,在圖書館,伴著一杯清茶,我看完了《月亮與六便士》。斯特里克蘭德40歲才開始畫畫,縱觀他的一生,前半生好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