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一批抗戰主題圖書陸續出版,從檔案文獻、歷史資料、文學創作中了解那一段抗戰往事,感受艱苦卓絕的抗戰精神,也成為近期閱讀的熱點。
在這些主題圖書中,有首次系統公開的中國對日戰犯審判檔案,有以親歷抗戰的老人來還原戰時樣貌的口述歷史;有一代代專家學者對歷史研究的新發現,也有一批大學生群體參與其中共同搶救的歷史記憶。
75年來,這一主題被學者、作家們反復書寫,這一歷史值得被我們代代銘記在心。
5萬頁彌補空白
首次公開中國對日戰犯審判檔案
9月3日,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作編纂,并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百卷本《中國對日戰犯審判檔案集成》正式發行,第一次系統公布抗戰勝利后中國對日本戰犯進行法律審判的原始檔案。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中、美、英、蘇等十一國代表同盟國(聯合國)在日本東京設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主要戰犯(A級戰犯)進行審判。與此同時,中國等國針對日本BC級戰犯在亞太地區罪行展開審判,其中中國政府在南京、上海、北平(北京)等地對日本侵華戰犯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審判,成立了戰爭罪犯處理委員會專職處理審判相關事宜。上海交大出版社介紹:“這是中國政府對日本戰犯進行的獨立審判,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對外國侵略者進行的第一次審判。這對長期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人民來說,是一件宣示主權、伸張正義的重大事件。中國國內審判作為東京審判的有效延伸及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提供證據,尤其是中國方面搜集的南京大屠殺的證據,為東京審判裁定日本戰犯犯有反人類罪、反和平罪提供了最主要的法律依據。”
為進行此次審判,中國政府從借鑒國際經驗入手,結合本國具體情況,進行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從制訂審判法規、組建軍事法庭、搜集證據、對戰犯的界定和罪行認定等方面,為后來的審判奠定了基礎。各法庭在審判過程中,根據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協商,修訂政策,對兩千多名日本戰犯進行了審判。
戰爭罪犯處理委員會成立于1945年12月,委員會在審理大量案件、處理煩瑣的公務事項時,產生并積存了大量的原始檔案文件。其主體部分,目前珍藏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我館所藏戰爭罪犯處理委員會的檔案共1074卷,文件內容非常豐富,涵蓋了國民政府為審判日本戰犯所進行的機構設置、法律制定、戰犯名單制作、起訴審判的全過程,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對于深入開展抗日戰爭研究,彌足珍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長馬振犢表示,由于歷史原因,這批檔案文件除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檔案文件已經公布外,其余大部分尚未對外公開出版。
此次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作,終于將封存七十年、十分珍貴的戰爭罪犯處理委員會檔案整理出版。這批檔案共563卷,約5萬頁,不僅包含處理戰犯各項條例、辦法及審判程序,戰犯處理委員會會議記錄等關鍵資料,各審判法庭及相關委員會提審戰犯的文件和起訴書、請愿書、供詞、判決書、見證人名單以及審判記錄等審判材料,還涵蓋地方法院、縣鄉公所等所存調查表、戰犯名冊,另有公審日本戰犯照片文獻。這是迄今所見最為完整、全面的中國戰后審判文獻。
搶救口述歷史
以微觀史豐富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
抗戰類題材的出版,一直被南京出版社納入重點。近些年,出版社陸續出版“侵華日軍暴行史研究”叢書、“南京保衛戰史料與研究”叢書。
“南京保衛戰史料與研究”叢書由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組織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及南京地區有關高校的專家學者負責編寫,其中,《紫金山的碉堡》《南京保衛戰歷史文獻(1937-1949)》《南京保衛戰文史資料》,從抗戰遺址調查、文獻資料等方面揭示了南京保衛戰歷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叢書中,《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階段性成果,近期正式出版。“書中包括20多名曾參加過南京保衛戰老兵的訪談資料,真實記錄了他們參加南京保衛戰的親身經歷,深度挖掘了南京保衛戰中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南京保衛戰的真實情形,具有重要的史料與研究價值,對于進一步了解南京保衛戰史,豐富中華民族的抗戰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意義。” 南京出版社編輯聶燾介紹。
隨著時間流逝,那些親歷過艱苦卓絕抗戰的老人們一個個離世,從他們或他們子女口中聽到的親歷故事也越來越珍貴。口述史的出版,為人們觸碰真切的戰時樣貌提供了可能。而搶救口述史,以“微觀歷史”展現宏大歷史,一直都是南京近些年出版的重點內容。
《歷史與記憶——117戶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族)微觀史調查與研究》首次以百余個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家庭(族)為中心,從微觀角度關注戰爭傷害之巨和延綿時間之長。在本書主編之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看來,“很長一段時間,學界都缺少從細節上弄清這段歷史的微觀史研究。”
英勇抗敵紀實
謳歌南京軍民浴血奮戰的智慧與勇敢
作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侵華日軍暴行史研究”叢書將于今年結項,本輯包括《南京文化的劫難》《傷害仍在繼續——侵華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問題研究》《南京淪陷與暴行紀實》《鐵蹄下的南京》等多冊,著重從文化掠奪與破壞、化學戰、屠殺、經濟掠奪等方面系統梳理侵華日軍的暴行,借助近年來各類暴行新發現的材料及新研究推進的優勢,全面、集中地對侵華日軍暴行做系統梳理,從歷史和理論上進行深入的批判和揭露。“叢書由朱成山擔任主編,邀請國內外名家撰寫,編寫上力求高規格、高質量、全方位、多角度,努力打造成代表目前最高研究水平精品圖書。”出版方介紹。
與單純展現侵華日軍暴行的作品不同,《南京淪陷與暴行紀實》將南京軍民英勇抗敵的歷史進行了紀實。“頌揚和謳歌南京軍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撰寫本書的主要宗旨。在南京的土壤中,浸透了南京軍民的鮮血,勇士們用大刀和手榴彈沖向敵陣,用對祖國的忠誠死守陣地;同胞們面對敵人的屠刀寧死不屈,用智慧和勇敢去消滅敵軍,展現了中華民族為捍衛祖國獨立的英勇氣概和巨大凝聚力。”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副會長孫宅巍在書中寫道。
歷史昭示現實與未來。深入挖掘抗戰檔案史料價值,探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宏觀與微觀,不僅是為了銘記那段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史,更是有力地闡述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奠定民族復興之基礎,提升了當下中國在世界領域內的話語權。 (咸寧日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