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斌
最近,有一位老母親講了三個故事,情節簡單,寓意深刻。
第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她的長子洪木在高中的時候,不堪沖刺高考的壓力,同時也體恤母親有三個孩子的負擔,要求外出打工。打工,一來,彌補父母供給的不足;二來,鍛煉自己的生存能力;三來,體現長子的擔當。
這位母親堅定地回答兒子:“寧可我們苦一點,也要讓你們多讀一點書”。后來,洪木以優異成績考上985。洪木成為一些單位搶手的“香餑餑”,衣食無憂。
難能可貴的是這位老母親的二兒子洪林。洪林的高考成績過了一本線,這個傻孩子很有個性,生怕父母不堪大學學費的重負,非要上專科學校。為什么呢?因為專科學校兩三年就可以畢業。洪林的想法就是早畢業早就業,早為家庭分擔一點點。
這位老母親斬釘截鐵地說“砸鍋賣鐵,我也能供你讀完大學。有板眼,你跟我讀個研究生”。洪林在母親的激將法之下,本科畢業后拿下了碩士學位,目前在一家全球五百強公司南京分公司做CEO。
最讓這位老母親的自豪的是三兒子洪森,洪森一直讀到了博士后,在一座大城市的名牌大學執教。洪森在這座所謂的一線城市貸款購置了一套房子,當時市價是80萬,是洪森的婚房。沒想到洪森的媳婦小徐不中意,吵著要賣出去。
還是這位老母親不容分說,“寧可得罪你們,我也要堅持不賣房子”。不過兩年,這幢房子漲到200萬元人民幣。
每一位母親的執著令人敬佩,一些父母一輩子忙忙碌碌,為自己考慮得少,為孩子思量得多。正如這位老母親,責備孩子不分場合、不留情面。洪木、洪林、洪森過了不惑之年才明白母親的用意----“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父母責備得再多,也是為了孩子;父母的叮嚀再啰嗦,就是不讓孩子吃虧。
父母的責備是負重,是傳承,是生生不息。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比他們過得好,沒有哪個父母不期冀長江后浪超前浪。
責備不是一味的求全求穩,不是敏感的怕錯怕亂。在一個小家庭不過如此,在一個大單位定是如此。
如果父母為你做了什么,這就是責任,就是擔當,就是他如釋重負、不計回報地讓你的人生更精彩。
如果一個單位的父母官對你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那就是關心,就是厚愛,就是甘為人梯,一定能讓你站在他堅實的肩膀上立得更高、走得更遠。
不要誤解了責備,也不要以被責備為榮。若是你做錯了或是做得不到位,責備就是你應該得到的。如果你做到了或是做好了,領導和群眾的眼睛一樣雪亮。
編輯:yangwe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