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長夏畈莊主的田地多得數不清。這個拴馬扣記載了主人遠在鄂城、大冶田莊位置的起止。攝影/阮琳
石門泉泥腳黑,水質清甜,去污力強,且冬暖夏涼。每到寒冬臘月,在石門泉洗衣的人絡絳不絕。攝影/阮琳
長夏石板街長達600多米,總建筑面積達3萬余平方米。街道整體布局猶存,建筑形式主要有“前店后宅式”與“前店后坊上宅式”。攝影/阮琳
老屋有著新與舊的傳說。攝影/阮琳
老街,蒼涼的背影。攝影/蔡軍
老屋中石柱高達5米,且為整石。攝影/阮琳
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通山縣石門村,猶如溪邊歸來的浣衣女,淳樸而秀麗;白墻黑瓦,飛檐斗角,長廈畈古民居似小家碧玉,清新秀美。不因時光的流逝而蒼老,不因商業的改道而落寞,石門長夏畈在青山綠水里怡然自樂,頗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風范。
長夏畈座東朝西,背靠險而厚的后背山,開門便見三座小山,有“三星望月古樓墩”的美名;又因三面環水,有“彎弓攬月”之說。說到“彎弓攬月”,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早前,繞村而流的溪水是從而今的商業街經過的,后來村里有一位大莊主在外面有大片廣闊的良田,因馬車行走不便,欲修馬道,但受到村里人的阻撓。他心生一計,將油菜籽炒熟后磨細,裝在兩邊袋角鉆了洞的長布袋里,放在馬背上跑馬。油菜粉分兩邊撒成一條線,引來無數螞蟻爬在上面。莊主說:“這是天助我們要修這條路。”于是,眾人捐棄前嫌,改水修道,修成了一條長達600米的石板路。
長夏畈鎮守湘、鄂、贛交通要塞,是石門至咸寧、富池口和湖南岳陽的商業通道,也是湖南安化至漢口茶馬古道的陸路復線。商人北上南下,帶動了長夏畈商業的發展,客棧、糕點鋪、豆腐坊、官鹽雜貨、藥鋪、當鋪、茶莊……店鋪一家接著一家,巨大的商機讓家族掌事夏之梧一改中國人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勵精圖治,集全族之力大興土木,改河道,建村落,振興和服務商業。同時,他還鼓勵族人習武讀經,通過文、武、商捐形式搏取功名,以便更好地為夏氏家族的商業服務。據夏氏家譜載,長夏畈明清兩朝搏取功名爵位的累計有103人,其中不少人虛掛官名,實在經商。
石門長夏畈始建于明仁宗年代(約公元1420年),清雍正年間開始大規模建設,至清道光年間為鼎盛時期,晚清時期走向衰敗。如今,600多米長的石板街依舊光潔平整,晴天走在上面不沾土,夏天走在上面不濕鞋。兩旁的古建筑氣勢雄偉,大氣中有掩不住的精明。圖案各異的墻嵌式拴馬扣與長滿綠苔的古磚墻融為一體,像是國畫中的破墨點染的梨瓣;廢墟中的石柜臺矗立著,似乎在訴說著當年的繁華與富庶。當年俄羅斯人在老街開茶莊的故事還在流傳,店鋪也還在,只是物是人非,讓人徒生“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的悲涼……
地利已無,繁華不再,濃郁的商業氣息卻未散去,商業精神儼然已成了長畈人的傳家寶,滲透在長夏畈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既能出世,亦能入世,長夏畈在歷史進退中揮灑自如,在藝術與生活的雅與俗間自由穿梭。那街,那石,那人,讓初來乍到的人也倍感親切。
(策劃:饒敏 攝影:蔡軍 阮琳 文字:杜培清 通訊員:夏繼明 陳妃)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圖說咸寧]組圖:初夏味道
下一篇:
組圖:盛開的雙合蓮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通訊員龍鈺皮道琦質樸的鄉村景色與現代影像相結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嘉魚縣一群善于捕捉美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