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又銘,廣東省順德縣人,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生于上海,為近代中國畫家。梁又銘與雙胞胎弟梁中銘自幼隨其兄長梁鼎銘學習水彩、油畫與素描,爾后投筆從戎,曾主編革命畫報,中央畫刊,文華畫報等抗戰文獻。
梁又銘1949年移居臺灣,隨即開始藝術教學生涯,編撰無數藝術雜志,在臺期間受托擔任愛國獎卷編制工作達十余年。藝術范圍涵蓋國畫及西洋畫。傳世作品包括油畫、水彩畫、漫畫、水墨畫,并以吉羊及人物畫見長。其終生以繪畫教學為業,重新注解“墨分五彩”的道理,認為繪畫應該是一種人生哲理,亦即中國老莊思想,天、地、人中,應以人為重心,人是萬靈之首,觀人觀心。提倡現代人物畫,以水墨來詮釋當時民生甘苦。
無數忠孝節義之歷史典故在梁又銘筆下重新被世人注重,故又稱“史畫畫家”。收藏于新津縣文物管理所的《勁節高風圖》是梁又銘一幅早期的史畫作品,為紙本,立軸,水墨設色,小寫意人物圖,高102厘米,寬37厘米,此畫描述的內容是中國流傳廣泛的歷史故事——蘇武牧羊。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蘇武受牽連被扣押。匈奴單于采用各種手段,軟硬兼施威逼蘇武投降。然而蘇武在刀劍下昂首不動,在甜言蜜語中側耳不應。他對前來勸降的匈奴官吏說:以死報國,是我早就下定了的決心,只要能對國家有所貢獻,即使是受刀劍,下油鍋,肝腦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沒有低下那顆高貴的頭。匈奴首領單于最后無計可施,只好把他趕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與羊群為伴。19年后蘇武歸國時已是須發皆白的老人了。畫面中表現出西漢使臣蘇武持節,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冰天雪地中牧羊的情景。畫中蘇武寬袍長袖,身披斗篷,頭裹紅巾,須眉皆白,膚色略施淡赭,吸取了西畫表現人物肖像的明暗手法,將面部肌肉的凹凸、質感與色澤表現得十分傳神。兩千多年過去了,蘇武崇高的氣節成為中國倫理人格的榜樣,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心理要素。而此幅作品飽含了作者對蘇武崇高氣節的敬佩之情的同時,充分表現出了作者的拳拳愛國之心。
右上側題有行書款3行20字,款署“勁節高風。民國三十四年畫于西蜀錦官古城。又銘”。款尾鈐白文方印“又銘”,左下角鈐朱文方印“此夕不談風月”。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潑墨鴻雁繪人生——邊壽民及其《蘆雁圖》
下一篇:
末代狀元張謇的《楷書八言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