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封金
悠悠富河水,日夜流淌;巍巍幕阜山,起伏連綿。
在幕阜山東段的余脈、陽新富河一帶,活躍著一支旺族,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生生不息,耕耘不綴,歷經千余年長盛不衰。這支旺族就是興國東溪朱氏一族。
談起東溪朱氏,就離不開他們的始遷祖——“南唐名將”朱英俊。
顯赫家世
朱英俊諱昭,名進、俊、晉、英俊,號萬春,又號萬年,是興國東溪朱氏一世祖,居住地為浮梁七溪中的錦溪,遷居地為如今的湖北省陽新縣木港鎮田畈村,簡稱朱家田畈。
譜載,朱英俊出生于后周顯德三年正月初三日,也就是公元956年正月初三,細算起來,朱英俊出生距現在1000多年了。
朱英俊有著顯赫的家世,他簡直就是含著金湯匙來到人間。其高祖朱廷秀世襲侯爵——亭英侯,駐軍浮梁,是浮梁七溪朱氏始祖。曾祖朱文豪盡管是廷秀的繼子,但從小跟隨其父在軍營里摸爬滾打,長期在軍隊里的耳濡目染,深得廷秀喜愛,后出任南唐朝議大夫、吏部尚書。文豪生三子,新、榮、符,南唐均給予這三子高官厚祿,長子新南唐朝奉大夫,次子榮南唐大中大夫,朱英俊的祖父符也是光祿大夫,這些“士大夫”的職務說白了是讓你享受這種高官的待遇,可以不到朝庭上班,他們隨廷秀居在浮梁七溪的錦溪里。朱英俊的父輩承祿、承禮、承裕、承祐等十幾人也是繼續享受南唐給予的高級別待遇,其中就有兵部尚書和工部尚書的,特別是英俊的父親承祐,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丞上柱國,這可是南唐的柱國大臣。因此,在英俊成年的時候(大約是16歲左右),南唐就授予了他一個武官的職務,這應該是皇上給予大臣的獎賞,也可以這樣認為,成年的英俊到部隊服役了,他服役是帶著官銜去的,麾下部將應該是其高祖朱廷秀的老部下,駐兵浮梁。
南唐名將
南唐是在金陵一帶建立起來的一個偏安政權。還在英俊的曾祖朱文豪15歲左右的時候,朱溫篡唐建立了后梁政權。盡管后梁也是朱氏政權,但世沐唐朝皇恩的朱廷秀沒有承認這位宗親建立的后梁政府,而是忠于后來在金陵建立起來的、號稱唐皇室后裔的南唐小朝庭。
南唐打著繼承李唐衣缽的旗號,招徠了一大批唐皇室的舊部、舊臣,其中,就有手握兵權的朱英俊高祖朱廷秀。別看其高祖駐軍浮梁,那可是南唐的西南邊陲了,也就是說,朱廷秀在替南唐鎮守邊疆。其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因此,南唐政府繼續給了朱英俊一家顯赫的地位也在情理之中。
之所以稱為南唐,那是后人在編史時,為了有別大唐、后唐而注上南唐的,而南唐當時的統治者均稱自己的朝庭為唐,在東溪朱氏族譜中經常把南唐和唐混為一談,應該就是這個原因。
朱英俊駐軍浮梁的時候,南唐國已經岌岌可危了,其西邊的南平國已被宋太祖趙匡胤消滅,使得朱英俊一下子直面強大的大宋軍隊。為了試探南唐的實力,大宋朝庭常常派小股部隊去騷擾、襲擊朱英俊率領的隊伍,制造邊境糾紛,朱英俊當然是奮力抵擋,盡其能力保一方百姓安寧。因此,朱英俊也深得當地百姓的喜愛,“南唐名將”的稱謂由此而來。
省親之旅
朱英俊出生的時候,他的曾祖父60多歲了,譜載朱文豪活了八十有三歲,直至英俊二十歲的時候才去世。在古代,一般活到80歲的人,享五世同堂之樂應該不成問題,而事實是,文豪確實是見到了他的玄孫的,至少是見到了英俊的長子天章了的,更何況還有不少年齡比英俊大的堂兄弟們。
朱英俊出生的時候,也正是南唐走向衰敗的時候,統治者不思進取,朝臣也是貪圖享樂。此時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基本上掃除了各地的割據勢力,兵鋒直指金陵,消滅南唐只是時間問題。
眼見自己無力保家衛國,此時有些郁悶的朱英俊只得辭官省親,省親地點是周家泉。古代的省親一般有三種類型,一是取得了功名,衣錦還鄉。二是到外婆家省親,三是陪夫人到夫人的娘家省親。分析這三種省親類型,第三種最有可能。一則朱英俊一直隨父母居住在錦溪,他帶兵也可能就在錦溪一帶,不存在衣錦還鄉;二是從他父親娶的三位夫人來看,沒有一位是姓周的,排除了他外婆家在周家泉的可能,而他的二夫人正好姓周,這樣來看,朱英俊陪二夫人回娘家省親是最有可能的。他岳父的居住地就是如今的朱家田畈,那時的名稱叫周家泉。
古代講究門當戶對,朱英俊的岳父家肯定是當地的大戶人家。根據族譜推測,他去岳父家時應是19歲左右,當時的法律規定,男十五、女十三就可以結婚了,要是男二十、女十六還未婚配,那當地政府就要出面干涉,指派婚姻。19歲的朱英俊結婚生子也很正常。原配臧氏,生下了他的第一個兒子天章,但家譜對臧夫人的記載語焉不詳:“元配夫人臧氏,生子:天章。臧卒,葬坦頭打鼓墩。復娶周氏,生子五:襲、聰、寔、彤、璘”,從這段文字來看,他的元配應該是生下天章不久就去世了,不然怎么復娶周氏呢?如果把“復娶周氏,生子五:襲、聰、寔、彤、璘”這句話放在“臧卒,葬坦頭打鼓墩”的前面,那就可以理解為朱英俊娶了臧氏后,又復娶了周氏,兩個老婆同時存在。但不管怎么說,即使兩位夫人同時存在,英俊也是最喜歡周夫人的,這從周夫人連生五子就可以得到答案。
19歲的英俊一表人才,身材魁梧,儀表堂堂,用現在的話說,簡直是帥呆了,所以,周家泉那里的人都稱他為“英俊”,或直接叫朱英俊。英俊之名由此而來。
至于周夫人是不是周家泉人,這從朱英俊殉國后,周夫人攜子回到周家泉居住應該可以印證她就是周家泉人。
南唐滅國的第二年,朱英俊的曾祖去世了,譜載,朱文豪葬在了朱家營杉木園,與他父親同塋,終年陪伴著他的繼父廷秀公。
奉詔出山
譜載,開寶七年,朱英俊奉宋太祖詔二次出山,隨軍遠征,行前,在庭前栽了一棵槐樹,告訴夫人,如果此樹枝葉茂盛,就攜五子定居此地(周家泉)。這段文字記載值得商榷。開寶七年,也就是975年,那時朱英俊才20歲,哪來五子?有一種可能是他二次出山,夫人也隨軍了。朱英俊既然是南唐名將,家族又是當地的名望大族,一般的統治者都要借助這樣的家族來穩定時局,或來收買人心。因此,宋太祖給朱英俊下詔書是很有可能的,并且還給了他一個不低的軍職,夫人隨軍也很正常。就拿現代來說,戰爭時期,20歲當軍長、師長也大有人在,所以,20歲的英俊在新朝的軍隊里有一個不錯的軍職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家譜對朱英俊的軍職是這樣記載的:“初任節度使,次任荊州都督,拜榮祿大夫”。這個記載肯定有問題,因為這個節度使也好,荊州都督也罷,均沒說是南唐授予還是北宋授予。如果是南唐授予的話,南唐滅國時英俊20歲,且不說這個年齡任節度使和荊州都督了,南唐鼎盛時的疆域最西部也只管轄到鄂州,即現在的武昌,不可能有荊州都督一職給他。如果是北宋授予的話,終觀整個宋代,在官職設置上,武官是沒有都督這一官名的。至于榮祿大夫,歷代都有,那只是一個閑職,相當于現在給一個級別你享受待遇而已。所以,家譜這么記載,讓我等著實摸不著頭腦。
因此,筆者只好根據當時的環境,做出一些推測:朱英俊奉詔后并沒有馬上隨軍出征,而是在某一地駐扎了下來。當時宋太祖征召他時是為遠征準備,在準備期間,朝庭授予他一個節度使的官職,駐軍某地,這個某地應該就在周家泉或浮梁一帶,然后招兵買馬,充實隊伍。宋朝的節度使沒有唐朝那么大的實權,唐朝的節度使不僅有軍權,還有行政權、司法權和財政權,幾乎是集黨政軍權于一身,而宋朝的節度使經過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后,僅僅只保留帶兵權,而且還得受當地行政長官節制。跟唐朝比,相當于從大軍區的司令員降為軍分區司令員了。
可正當為遠征進行全國動員的時候,宋太祖突然駕崩,一下子打亂了大宋朝庭的布局,這樣就將遠征一事擱置了下來。于是,已奉詔的朱英俊就一直駐扎在當地,繼續等待朝庭命令或詔書。
這一等就是十年左右,這十年間,朱英俊又生了五個兒子。這樣,三十左右的他一共有了6個兒子,似乎不可能,但仔細一想也合情合理。
譜載,文豪生于893年,18歲生長子,22歲生幼兒;英俊的祖父符生于915年,19歲生承祐;他的父親承祐生于934年,22歲生俊祖。既然文豪公22歲能生3子,那英俊30歲前生6子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為國捐軀
家譜對朱英俊卒于哪一年沒有明確記載,只是這樣記了一筆:“靖節白溝河”。白溝河在如今的河北雄安一帶,朱英俊的殉難之地為白溝河,說明他已經遠征了。
縱觀正史,宋遼圍繞白溝河一帶進行的戰爭有兩次,一次是980年,這次規模不大,以北方兵為主,宋敗,傷亡萬余人。第二次是986年,這次宋傾全國之力,畢其功于一役,結果大敗,死傷數萬。朱英俊參加的就是第二次戰役。
從朱英俊奉詔到遠征,等了十年左右。收復北方幽云十六州一直是宋太祖的一塊心病,可是,天不假年,宋太祖突然駕崩,中央權力重新洗牌,宋太祖的弟弟趙光義終于登上了皇位。坐穩皇位后的趙光義開始著手準備去完成哥哥未竟的事業,但他沒有他哥哥那樣的軍事才能,也缺乏他哥哥那樣的政治手腕,在對軍隊的指揮和調度上優柔寡斷,將一手好牌打成爛牌。朱英俊不幸成為他這個錯誤決策的犧牲者。
此時的遼國剛立的新皇是一位小孩,其母蕭太后攝政。宋統治者錯誤認為,遼國主弱母強,朝政不穩,正好是伐遼收復幽云十六州的絕好時機。于是,在公元986年,幾乎動用了全國的力量,與遼國進行了一場最大規模的戰爭。是役,30歲的英俊終于率部遠征。譜載臨行前他栽了一棵槐樹應該就是這個時候。國史記載,宋太宗調集了全國35萬精銳,分東、西、中三路向遼國發起了統一戰爭,從作戰地點上來看,朱英俊應該是在曹彬為主帥的東路軍里。曹彬統領的東路軍兵力最多,20萬左右。一開始東路軍進展順利,打到白溝河一帶原地待命。待命期間,東路軍的將士見西路軍和中路軍節節勝利,為了搶功,將士們就慫恿曹彬主動出擊,免得到時國家統一后無功而返。曹彬就這樣頭腦發熱,強渡白溝河,孤軍深入,此時糧草又跟不上來,被遼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的反擊,一泄千里。東路軍的潰敗也影響到了另兩路軍,最后均以失敗告終。估計朱英俊就在這次戰役中不幸殉國了,終年31歲,地點就是在撤退途中的白溝河,時間大約是986年的四月份左右。
這一仗消耗了大宋的大半國力,著名的楊家將楊業也在這次戰役中殉國,此后,大宋再也無力發動統一戰爭了,由戰略進攻轉到戰略防御。
譜載,英俊殉國后,扶柩回鄉與臧妣合葬坦頭打鼓墩。這句話告訴了我們這個信息,朱英俊在軍中有著不低的軍職,不然,是不可能讓你扶柩回鄉的,絕大多數士兵和低級軍官都葬在了犧牲地,你朱英俊憑什么扶柩返鄉?憑的就是他那不低的軍職。所以,榮祿大夫的官銜應該是宋朝給他應得的待遇。
朱英俊殉國后,周夫人根據他生前的安排,就帶著五個兒子回到了娘家周家泉居住。
從周家泉到田畈
古人在選擇居住地時,首先考慮的是水源問題,擇水而居。譜載,從興國到周家泉要走一段水路。其實,那個水路就是興國的母親河富河(當時名為雉水)。周家泉在富河的東邊,所以,古時候把富河東邊稱為東溪。因此,東溪指的是一個方位,而并非是某一地。我們還可以這樣推測,當年朱英俊的省親之路是這樣走的:從浮梁錦溪坐船到長江,逆江而上,經富河到興國,然后下船步行到周家泉。
周夫人攜五子來周家泉定居,等于放棄顯赫的家世,白手起家。很難想象,一個帶著五個孩子的文弱女子,如果沒有旁人的資助和幫助是很難生存下來的,這間接印證周夫人就是周家泉人。
朱英俊臨行前栽的那棵槐樹活得挺拔堅強,枝葉茂密,周夫人在娘家的資助下也堅強地活了下來,慢慢地,朱英俊的子孫在周家泉一帶繁衍興旺,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周家泉就變成了朱家泉,又經過若干年后,朱家泉就變成了如今的朱家田畈。朱英俊也成為了如今的俊祖。
悠悠東溪水,流淌著俊祖憂國憂民、精忠報國的血脈;巍巍幕阜山,述說著后世子孫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如今,俊祖的子孫就像那棵茂密挺拔的槐樹那樣,繁衍出了數不清的枝枝葉葉,他們依托東溪,向周邊遷徙,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甚至天涯海角。據最近的一次修譜來看,俊祖子孫已繁衍了60余萬人,成為了江南一支名副其實的旺族。
俊祖的故事還將一代一代的傳頌下去,這將激勵60多萬子孫以不同的方式報效祖國、建設祖國,他們為了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奮斗在各行各業上,發揮自己的光和熱,貢獻著自己的畢生精力,成為祖國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有生力量。
編輯:zhufengjin
后疫情時代, “直播帶貨”迅速在全網火爆風靡,起初只是為湖北助力,幫助農民賣空滯銷的農產品,央視主播、明星、品牌代言人...
《漢唐詩文中的琴瑟寓意》通過對漢唐典籍的梳理,發現琴瑟除喻婚姻外,尚有多種寓意,從中可以看出作為樂器的“琴瑟”對文學...
文公的桑梓情懷——讀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譜序》有感公元1176年,徽州婺源為修朱氏族譜,派人到福建聯系朱熹,請他返鄉參與...
今年夏天,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火了,節目的反套路風格讓觀眾們耳目一新,姐姐們的自信與實力更是收獲了一大波粉絲點...
這是一次沒有事先預約的拜訪,拜訪的對象是剛上任的興國縣訓導朱正煌,拜訪者東溪儒士邑庠生朱衾。
這是一次沒有事先預約的拜訪,拜訪的對象是剛上任的興國縣訓導朱正煌,拜訪者東溪儒士邑庠生朱衾。
方鈺霆(嘉魚)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和他的老牛才是最親密的伙伴。老牛邁開步子,使勁地拉著爬犁,父親埋著頭使勁得把穩梨尾,尖...
春秋時期,由于周王室王權衰微,對諸侯的控制力逐漸衰弱,出現了所謂“禮崩樂壞”的現象。當時,禮樂制度仍在一定程度上維系...
我們小鎮上的女孩子把碎碎的花布緝成香布袋兒之后,就在里面縫一點兒雄黃,縫一點兒香草,香草雄黃都是藥鋪派送的。在我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