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民的有關論文著述
劉民帶著學生調(diào)查民間文化
半路出家,不影響他對民間文化的一世情緣。
走遍鄉(xiāng)村,不影響他對民間文化的獨愛之情。
耄耋之年,不影響他再獲民間文化的“心愛之子”。
他,就是咸安區(qū)群藝館退休干部、民間文化專家劉民。2015年元月,80歲的劉民再獲的“心愛之子”,就是早先搜集的民間說書《千橋評話》的出版。
其實,《千橋評話》,已是劉民正式出版的民間文化書籍中的第12本。碩果累累的劉民,2013年11月獲得了湖北省首屆十佳“民間文化守望者”稱號,這是我省表彰民間文化工作者的終身成就獎;接著,他主編的《再世嫦娥——錢六姐研究文集》被中國文聯(lián)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評為第11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這是中國民間文藝領域的最高獎項。
2月的一天,記者走進劉民先生所在咸安區(qū)的家中,探訪這位將一世真情,留在民間的民間文化人。
聽故事,一“聽”鐘情“錢六姐”
劉民從小喜聽民間故事,在苦難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母親給他講的許多故事滋潤著他的心靈。聽故事,成了他童年最美好的記憶。可他自己從未想到,就是聽故事讓他“聽”出了別有洞天,讓他“聽”出了一世情緣。
劉民從事民間文藝搜集和研究,就是從聽故事開始的……
1975年,劉民告別在新疆建設兵團15年的支邊生涯,來到咸寧縣官埠公社任宣傳干事。1976年的一天,他帶著一個小分隊來到官山大隊老屋錢村開展計劃生育工作,結識了“故事簍子”錢輝廷老人。午休時,老人一口氣給劉民講了十幾個錢六姐的故事,篇篇都是詩對故事,劉民聽得有滋有味。這是劉民第一次聽到錢六姐的故事,便被這些故事迷住了,回到住處后趕緊筆錄下來。
偶然的事,常常無意間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當時,雖然一“聽”鐘情于錢六姐,但劉民并未意識到自己半生從事民間文化工作實發(fā)端于此,更想不到此后他與錢六姐的故事結下了難分難解的緣分。
“錢六姐的故事在咸寧民間流傳數(shù)百年,此前并不為民間文藝界所關注。據(jù)《咸寧縣志》和《錢氏宗譜》記載,錢六姐史上確有其人,生活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間,傳說她聰慧多才。”劉民告訴記者,幾百年來層疊附麗于她身上的故事,篇篇以吟詩作對來展開,有“無詩不成錢六姐”之說。他從錢六姐的故事看到了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智慧及他們的喜怒哀樂。
1979年,劉民因有文藝才能被調(diào)到縣文化館工作,有機會聽到更多錢六姐的故事。帶上錄音機,背上干糧,穿上球鞋……無論寒冬酷暑,春去秋來,劉民都行走在咸安區(qū)大地上,翻山越嶺,趟河過溪,去尋聽那一段段機智幽默的故事,去感受那多彩的民間文化魅力……
走田野,一“走”摘得“山花獎”
1982年,在應城湯池舉辦的全省民間文學培訓班上,劉民帶去的錢六姐的故事令專家們耳目一新。江云、韓致中、劉守華等民間文學專家肯定了這些故事的價值,鼓勵劉民重點搜集。
肯定,就是信心。鼓勵,就是動力。從培訓班歸來后,劉民跑遍了咸寧錢姓大小30多個村莊,有的村,如錢六姐的故居“油榨錢”,半年時間去了12次,開座談會9次,足跡遍布錢六姐活動過的舊地。1983年5月,他主持召開全縣文化站干部會議,發(fā)動干部深入民間普查錢六姐故事。這次普查搜集到80篇故事,他精選60篇編印成《錢六姐的故事》1000本,被相關單位和個人索要一空。韓致中、江云等專家從中選取10余篇到《民間文學》發(fā)表,引起了全國民間文藝界的關注。
1983年的春天,劉民接到一個來自北京的電話,對方就是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民間文學室的研究員祁連休,他對手上的《錢六姐的故事》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很快,祁連休專門來到咸寧,就為到民間一“聽”錢六姐的風采……
1984年6月,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等單位在咸寧召開“全國機智人物故事學術討論會”, 劉民在會上做了錢六姐故事的專題發(fā)言。專家們認為錢六姐作為民間文學中的“才媛型機智人物”,此前少有發(fā)現(xiàn),是對漢族文人型機智人物的重要補充。
此后幾年里,他和同事深入湖北、河南兩省九縣近300個村鎮(zhèn),采訪了110多位錢六姐故事講述者,共搜集錢六姐故事230多個,計12萬字。同時,還搜集到一些錢六姐的史料。
幾十年來,劉民抓住錢六姐故事這個專題不放,先后出版了論文集《錢六姐研究》,民間故事集《錢六姐與賤三爺》、《裝啞戲知縣》等,并于2012年出版了《再世嫦娥——錢六姐研究》一書,為自己從事錢六姐故事搜集整理與研究,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也被中國文聯(lián)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評為第11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這是中國民間文藝領域的最高獎項。
搞普查,一“查”成就“三大集成”
早已列入湖北省省級非遺名錄的錢六姐的故事,傾注了劉民一生的心血,更是打開了劉民對民間文學愛好的一扇窗戶。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劉民老師忙于從事民間文學三大集成的普查、搜集整理與出版工作。民間文學三大集成指《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民間歌謠集成》、《中國民間諺語集成》。這三本書是由文化部、中國文聯(lián)、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等單位牽頭組織的一項全國大型文化建設工程,歷時十余年。
長期在鄉(xiāng)間田野中奔波,饑一餐飽一餐,生活不規(guī)律,劉民患了膽石癥,差不多每晚都痛得直不起腰,可他忍痛堅持著。白天,他在田間地頭;夜晚,他在伏案整理。就這樣,在病痛的折磨中,劉民團結全區(qū)文化站和眾多的民間文學愛好者們,硬是把這三套集成完成出書后才住院手術。鑒于他對這一大型文化工程的貢獻,他獲得了全國集成先進工作者,多次獲得省級表彰。
1996年,劉民退休后依然在當?shù)氐拿耖g傳統(tǒng)文化開發(fā)上發(fā)揮重要作用。10多年來,他先后為咸安區(qū)成功申報“湖北嫦娥文化之鄉(xiāng)” 乃至申報“中國嫦娥文化之鄉(xiāng)”、咸安大屋雷村申報“湖北民俗文化村”和“中國中秋節(jié)俗傳承基地”撰寫報告,提供學術支持。2009年召開“首屆中國嫦娥文化學術研討會”,由劉民在會上做主題發(fā)言,受到專家們的肯定。2010年咸安申報“中國嫦娥文化之鄉(xiāng)”、大屋雷申報“中國中秋節(jié)俗傳承基地”,都是由劉民老師做主題匯報。
2012年,咸寧市第三屆國際溫泉旅游節(jié),決定以咸安的桂花為主題,打造“溫泉之都,香城咸寧”。當時,在桂花鎮(zhèn)打造一座古桂園地,名為“桂花源”,要求突出民間文化,每棵古桂都要有傳說故事。這繁重而艱巨的任務,便交給擁有豐富經(jīng)驗的劉民手上,當時他已78高齡。
帶著學生跑遍鄉(xiāng)村,走訪老農(nóng),調(diào)查資料……一個月時間,劉民圓滿完成了任務,“桂花源”按時開園接待游人,贏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評。
有心付出,就一定有回報。劉民先生用自己的全部心血都花費在他所鐘情的民間文學之上,也必然碩果累累……
憶評話,一“憶”締造“收官作”
今年元月,80歲的劉民把收官之作《千橋評話》呈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耄耋之年,貼錢自費出書,并無償捐贈給社會,劉民只是為了完成心中的民間“評話”情緣,更是為了將這種民間文學形式傳承下去。
舊時,民間評話藝人把說書叫作“說話”。說書臺,是舊時民間藝人“說話”的一個臺子,大小不過三尺余,在集鎮(zhèn)一般設在酒樓、茶館,農(nóng)村一般設在橋廊、茶亭、禾場等人口較為集中消閑的地方。如今,說評話的場面,在集鎮(zhèn)和農(nóng)村都已經(jīng)很難見到了。這是劉民試圖通過整理出版過去收集的評話,將這種形式的說詞傳承下去的原因。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搜集了20多篇評話故事,但多數(shù)篇目都只記錄了故事框架,現(xiàn)在只能靠回憶加工整理而成。”手拿《千橋評話》,劉民告訴記者,比如《錢六姐傳奇》,則是把錢六姐的若干故事,按照評話的體例整理成了評話故事,類似中篇通俗小說,以便后人開發(fā)利用。
《千橋評話》的多篇評話故事,都是源于被省文化廳授予“湖北省民間故事講述家”稱號的仙人爹(劉應興)的口述。劉民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收集民間故事時,在咸寧縣龍?zhí)多l(xiāng)發(fā)現(xiàn)了民間故事講述家仙人爹,并成為好友。仙人爹曾在橋廊、茶棚和四邑公堤工地上說過評話,所以當劉民讓他說評話故事時,他當即拉開了架勢,用說“評話”的腔調(diào)給劉民說了很多歷史故事。“幾十年過去了,他說評話的印象至今仍然歷歷在目,這些評話故事,都在我的腦海之中,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也順其自然地走進了我的‘千橋評話’,也希望能走進每一位讀者的心間……”劉民回憶道。
長年堅守在田野作業(yè)考察,癡心民間文化傳承,進行民間文化資源的調(diào)查和保護……劉民就是這樣一位“民間文化守望者” ,,用自己的一世真情,“留”在民間的土地上,收獲了碩果累累,傳承的是傳統(tǒng)文化精神……(記者 劉玉關 通訊員 萬默)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向陽湖文化名人軼事47]許敏歧:與蛇“有緣”
下一篇:
[向陽湖文化名人軼事23]韋君宜:力求“翻身”好助人
15年前,他懷揣著5元一幅的臨摹字畫穿行于深圳的街巷中等待買主;15年后,他執(zhí)筆潑墨一字值千金。他為眾多名人制印,40年的孜...
退休后如何與時光相伴?赤壁一位老人選擇了“書海沉浮”,“打撈”本地歷史和文化。近日,赤壁市文史工作者,古稀老人張海濤...
作為一位對保護和傳承鄂南民間文化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學者,20多年來,定光平一直行走在家鄉(xiāng)故土,開展基層調(diào)查、學術研究和鄂...
他,8月初受邀出席在意大利舉行的“中意書法交流論壇暨書法筆會”,為意舉辦方揮毫題贈“學無止境”墨寶; 他,書法作品...
咸安區(qū)官埠橋鎮(zhèn)文化站66歲的的退休干部王焰,十幾年來堅持業(yè)余詞曲創(chuàng)作,在全國《詞刊》、《歌曲》等音樂刊物發(fā)表作品100多首...
熊應華,1951年出生于號稱“木雕之鄉(xiāng)”的通山縣九宮山鎮(zhèn),1971年師從岳父陳新旺學習木雕技藝,后成為“通山木雕”陳氏第四...
1999年10月,中國藝術院舉辦“共和國50年藝術研討會”,他撰寫的提琴戲調(diào)研文章《活躍山區(qū)群眾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隊伍》參加...
咸安區(qū)汀泗橋鎮(zhèn)馬鞍村12組村民高緒才,過著與眾不同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及農(nóng)閑時揮毫潑墨或創(chuàng)作詩歌,矢志不渝地...
在嘉魚縣,有這么一位收藏達人,名叫劉浩然,在家中打造“紅色展覽館”,耗時20多年收藏了毛主席語錄瓷器、毛澤東雕像、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