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希子
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記憶,也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城市的街、巷、路名承載著這個城市的歷史,人們透過這些可以管窺城市的過去,就像打開了這個城市的歷史畫卷。
荊楚南門,千年古城,四季皆有不同風流。咸寧,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溫、洞奇,來到這里,你會被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所震撼,體會“香城泉都 溫馨咸寧”的魅力。日前,我市精彩亮相央視第二季《中國地名大會》,彰顯了富有鄂南地方特色的文化風情。
A.地名文化亮相央視
“我1962年離開咸寧,到了南京在外面一呆呆了六十年,我是一個老修橋匠,退休之后,就選擇回來養老,這片土地呀,在我的夢中無數次地出現過,我深深地眷戀著這片土地。”著名橋梁專家艾國柱的一番真誠話語,令人動容。
此前,咸寧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單位及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赴北京參加中央電視臺第二季《中國地名大會》咸寧地名文化專題節目錄制和宣傳推介活動。節目以“舞——風云《詠赤壁》、唱——風情《江南桂花香》、拉——風韻《雙合蓮》提琴戲”形式展現咸寧地域文化特色,彰顯“五鄉品牌”文化魅力。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民政部推出大型地名文化節目《中國地名大會》旨在“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關注地名背后的歷史、文化、民俗、精神等價值內涵,傳遞中國智慧與中國精神。節目的錄制和播出將通過國家級媒體資源,全方位展示咸寧文化,全面提升咸寧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
《中國地名大會》第二季,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首播。第二季引入了有關地名規范使用、地名命名方法、地名語源考證等知識的題目,更加注意體現地名文化宣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引導作用。
據節目組介紹,本季節目用相當篇幅聚焦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等時事熱點,并創新推出“地名評書”“千億像素看中國”“地名飛花令”“地名故事匯”“地名拼字題”“旅行達人講述題”等多種全新玩法,提升賽制整體的趣味性和對抗性。
節目共有包括咸寧在內的18個地方城市參與,當地特色的人文風光、地域美食、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以展演形式亮相舞臺。從全國范圍內挑選出的50多位地名高手,根據職業、年齡、興趣經歷等特點,分為5大特色方陣。選手們在每場比賽中通過“攻擂、守擂”的輪番爭奪,展現自己的實力與風采。
B.文化脈絡綿延不息
出土文物證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咸寧這方土地就有人類生息和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咸寧市的地名,咸寧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朝典籍中。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為避宋太祖永安陵諱,取《易.乾象》“萬國咸寧”之義易名咸寧,寓大家都安寧之意。新中國成立后,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咸寧地區和縣級咸寧市,設立地級咸寧市。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地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我市也一直注重地名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早在2017年,咸寧市地名普查辦就與地方媒體聯合拍攝了地名文化微電影《地名話咸寧》。該片圍繞著地名的由來,通過講述所轄縣市區歷史沿革和當今的時代風貎,《三國演義》火燒赤壁歷史境頭,北伐賀勝橋、汀泗橋戰役遺址,“五七”干校、冰心、臧克家、沈從文、郭曉川等文化大家文化名人舊址,實現“情景再現”、“今昔對比”,反映咸寧市時代繁華和歷史變遷。
通城縣雋水鎮石泉村黎逢海老人,在向該縣地名普查信息采集員講述完居民點 “柏屋場” 地名來歷七天后去世,可見拯救一個正確地名的來之不易。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一個地名,就是一種文化;一個地名,就是一個流傳千年的故事;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回家路。
每一個地名都帶有一段文化,帶有一縷鄉愁,地名,也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正如我市地方志資深研究人員所說:“地名記錄著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一個小小的地名可以為今人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咸寧歷史風云變幻,這里曾演繹過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保留一些有特色的街巷或橋梁名,也是彰顯歷史名城豐富內涵的重要內容。
C.打造地名文化品牌
“地名里蘊含著大學問,可不能小看呀!”日前,一場精彩的地名文化座談會在湖北民俗文化村——咸安區桂花鎮石城村(大屋雷)舉行,此次活動由咸寧市民政局、市行政區劃與地名研究會、市社會組織聯合會開展,共同打造咸寧地名文化品牌。
來自市、區民政局,市檔案館、市文聯、市住建局、湖北科技學院、桂花鎮政府、石城村的相關專家學者、干部和村民代表30多人濟濟一堂,在石城村村委會會議室召開咸寧市地名文化座談會。會議就桂花鎮地名文化如何與當地紅色文化、古橋文化、祭月文化相結合,如何挖掘當地歷史地理文化資源建言獻策,大家共同探討桂花鎮地名文化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路徑,支持打造桂花鎮大屋雷地名文化品牌。
座談會上,咸寧市民政局和咸安區民政局展示了近年來我市地名普查形成的部分圖、書、志、專輯和視頻資料等成果,各位專家和群眾代表愛不釋手,對地名普查取得的成果給予高度贊譽。各位專家學者紛紛發言,對進一步挖掘和保護我市地名文化資源,助力全市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
“荊楚南門,千年古城,從地名看咸寧,看家國情懷和民俗文化,多好!” 相關人員介紹,如果能讓大家能感受到地名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情感溫度,就是最有意義的。
故鄉或許很小,小的只盛得下一段淺淺的往事。在歷史的煙塵中很多原來的印記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淡忘,而地名的記憶又如此親切地,勾起遠離家鄉人們深深的鄉愁,這是萬千游子們無數次魂牽夢縈的情感歸屬。大家深深地眷戀著這片土地,因為有著兒時的回憶。
咸寧這座地名是回家的路標,承載著亦濃亦淡的鄉愁,是忘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回家路;是歷史的記憶,敘說著或長或短的故事,詮釋著深厚的歷史變遷文化和包容的人文情懷;是特色的傳播,蘊含著或新或舊的文化,展示了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是動人的傳說。深入淺出地講敘了地名文化的來歷,通俗中明哲理,啟迪人生。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博物館里過大年
下一篇:
書畫進萬家習俗嘉年華
8月29日, 《中國地名大會》新書首發活動在京舉辦,該書由中華書局出版, 《中國地名大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的中國首檔...
從2012年開始,咸安區委、區政府依托向陽湖文化資源,啟動了向陽湖文化項目建設。宋旭余委員建議,將向陽湖文化遺址公園建設...
○趙祖培李城外先生寫詩始于上世紀末,他的詩名被文名所掩,人們只知道他是個作家、學者,是中國五七干校文化研究第一人、向...
編者按: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著社會生產生活,文藝工作者也與全國人民一道攜手戰“疫”,守望相助、共克...
曾幾何時,一說到文化,總給人以風花雪月、悠游逍遙的印象。中宣部副部長傅華在服貿會重要論壇活動、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中國...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朱亞平通訊員余娜我市群眾文藝演出現場“建設非遺場館”“建好志愿團隊”“強化文旅融合”……近日,在202...
“兩不愁三保障”“廁所革命”“易地搬遷”“家門口就業”等,都是今年全國兩會的高頻詞匯。今年兩會,還有一個詞越來越多地...
咸寧網訊(香城都市報記者陳婧通訊員劉歡)4月15日,市文化和旅游局舉辦全市群眾文化和非遺工作會暨“靈秀湖北·四季村晚”培...
演講人:靳鳳林?演講地點:中國倫理學會講座?演講時間:2020年9月靳鳳林?清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
作者:鄭州菠蘿蜜文化